近年来,内娱男明星的角色选择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过去偏爱演绎渣男或变态角色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演员开始尝试以“软男”形象重塑自我,这一趋势正在改变观众对男性角色的认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影评人毛尖看来,行业内针对男演员的“隐形鄙视链”逐渐浮出水面,最受欢迎的角色类型已经从演渣男逐渐转向柔软且真实的人物形象。
男演员们为何不再青睐那些显得冷酷无情的角色?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观众审美的变化,也说明了男性观众在角色选择上愈显多元。演变态、杀人犯的角色虽然吸引眼球,但在道德评判上的宽松与男性气概的自我包装,正在遭遇时代的淘汰。随着女性观众在购票市场中俨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刻板的男性角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在这股变革潮流中,赵又廷等演员勇敢接下“软男”角色,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层面。例如,在《好东西》中,赵又廷饰演的前夫角色不仅展现出脆弱和有趣的一面,更在与女性角色的互动中体现出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模糊了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他的表现让观众感受到,即便是作为“软男”,同样可以拥有深刻的人物弧线与可爱的魅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的许多“硬汉”形象如今逐渐引发争议。比如,许多观众对于《三十而已》中许幻山这类角色的反感逐渐增强。他们往往是强硬外表下的懦弱,或者在感情中表现出控制欲甚至厌女的倾向,令观众深感不适。而“软男”所展现的则是开放与包容,他们愿意学习和尊重女性,愿意摒弃传统父权观念,这种角色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新的男性角色中,情感深度与人性更为重要。男性形象的柔化并不意味着失去男子气概,而是让角色更加真实和立体。这一现象的出现,正值女性观众数量与影响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之下。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从2018年至2024年,女性观众购票比例已经从51%增至58%。可见,市场需求驱动着角色的转变,观众期待的并不是单一的英雄主义,而是能激发共鸣与理解的角色。
“软男”的崛起显然是市场的需求所推动的,然而,其中的深意则在于对男性身份的重新审视。现代社交场合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简化的男性角色形象已不再适用。正如邵艺辉所提,参与这股叛逆风潮的男演员,不再恐惧于展现自己的脆弱,正是对过往角色印象的反思与超越。
这种变化,不仅给男星们提供了更多的角色选择,也为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看体验。老一辈的动作英雄光环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实复杂性和情感厚度的“软男”。演艺市场的多样性,正是这个时代进步和变化的缩影。男演员们在新机会中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华丽转身。未来的电影与电视剧中,观众或许可期待更多充满情感的男性角色,迎来一个属于“软男”的时代。 这不仅是对传统角色的挑战,也是对性别平等的一次呼应与深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