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乌合之众》:还需取其精华,辩证看待其观点
文/杨雨鑫
一、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他综合技能强,在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三个领域都有建树。
勒庞出生于法国的诺让勒罗特鲁,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学医,1866年获医学博士,还写过游记和有关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著作。1884年,他开始研究社会心理学,强调民族特点和种族优越性。
但是充分理解书中的观点还要了解勒庞的身份。他是神秘主义种族论和精英主义的支持者,有着保守观念和改良主义主张,对群众运动和社会主义主张持敌对态度。
因而他也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认为群体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并且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儿童、妇女以及拉丁民族的蔑视与偏狭。
二、书籍简介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的政治运动铺展开来,旧的宗教政治信仰遭到破坏,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新的思想条件。
而在新旧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勒庞看到了群体的力量,他认为只有研究群体、了解群体才能够看清许多历史现象,要统治社会就要征服群体,把握群体的心理特征。于是,在研究完种族心理之后,勒庞开始研究群体心理,并将研究发现写成《乌合之众》一书。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作品之一,不仅影响了众多领域的学者、领袖,还间接地影响了许多革命运动。在这本书中,勒庞将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进行研究,注重分析群体的特征,提出了“群体精神统一律”,同时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由于此书出版众多,不同版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出入,所以要说明的是,以下对于《乌合之众》中作者观点的引入和分析是基于《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胡小跃译,浙江文学出版社出版,法文直译版)这一版本。
三、内容分析
全书主要分为三卷,分别阐述的是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开卷之初,作者便将“群体”这一概念进行明晰,他认为这里所说的“群体”是一种心理上的概念,是指为了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组成起来的心理上的聚合体,他们不必身处在同一个地方,也没有数量上的明确规定。
这里所说的“群体”不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特征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个成员综合平衡出来的产物,而是一个具备着单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的新的有机结合体,具有巨大的力量。
当一个群体形成后,每一名群体成员就有了集体心理,而丧失了他们自己独处时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模式。群体中的个体易受到从众心理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而放弃一部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智力削弱,更容易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作者非常重视无意识的作用,他认为在集体心理中无意识的作用占据上风,当群体成员接收到领导者的暗示时,他们就会不顾一切的行动起来。
这并不是代表着他们每个人都不具备分析行为后果的能力,只是身处在群体中,人多势众给了他们一种自己力大无穷的幻觉,再加之身处群体之中的个体已经丧失了个性,容易受到他们观点思想的影响而去冲动地做一些事情。
作者认为,群体是冲动多变易怒的,易受到暗示并轻信他人,群体感情也是夸大化和简单化的,他们只拥有简单极端的感情,这种感情是褊狭、专横、保守的,而群体的道德并不是他们有意想要表现出来的,而是看他们的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的好坏。
作者笔下的“群体”是一群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的乌合之众,更容易被简单的、形象的、情绪化的东西所征服,种族和遗传在他们身上所起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
具有进步意义的是,作者并没有对群体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主张、派别、阶级等异质性因素将群体细分成了不同的群体并针对这些群体分析了它们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乌合之众》这本书写于一百年前,具有时代、阶级和作者自身的局限性,阅读时应以批判的视角去分析其中的观点。
四、本书特色
1.将“群体”作为心理实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去研究具有崇高地位的个体。
2.采用溯源的方法,认为民族是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缘由,先研究民族再研究社会现象。
3.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研究群体的普遍特征,再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的个别特征。
4.本书重点考察的是组织处于完成阶段的群体,避免了组织程度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五、局限性
(一)意识先行
作者在书中过分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不断地强调想象、宗教和暗示,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局限。
例如在论述集体观察与集体幻觉时,他认为想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成员之间态度观点的传染性,越多人证明的事件越不可信。不仅如此,作者认为群体的罪行往往都是受强烈的暗示而犯下的。
(二)论证过程不严谨
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不够严密,忽略了论证的全面性,并且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
例如,作者强调了群体对旧有的观念的执着,并认为正是这些他们头脑里固有的观念才能够深刻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但作者同时也认为一旦某种观念进入到了大脑之中后,便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可是作者并没有阐述新的观念如何冲破旧观念对群体行为的深刻影响进入到群体成员的头脑之中。
(三)观点绝对化、主观化
作者在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绝对化、极端化的,主观色彩浓厚。
例如“断言得越干脆,越没有拖拖拉拉的证明和解释,便越有权威”;“一个民族,根本没有能力真正改变自己的制度。以暴力革命为代价,他当然可以改变这些制度的名称,但本质不会有丝毫的变化”;再如“褊狭和盲从必然伴随着宗教感情”等等。
(四)存在种族精神、精英主义
作者认为种族的影响大到可以决定群体的精神特征,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他站在精英的立场上来看群体,将群体认定成一群智商低下、没有自我追求的乌合之众。除此之外,作者也流露出了对拉丁族以及妇女儿童的歧视。
网址:品读《乌合之众》:还需取其精华,辩证看待其观点 http://c.mxgxt.com/news/view/1285487
相关内容
我们要辩证看待明星与...辩证看待“粉丝”
写作训练: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
辩证看待“科学家不如明星”
审视《声声不息》中谭维维的言行,揭示观众对其精神状态的误读
刘德华返乡聚餐闹乌龙 米其林餐厅被当蜡像馆围观
学会辩证看待『你与爱...
对“科学家不如明星”还要辩证地看
关于孔子的辩证法观察及态度
著名的“乌台诗案”,是苏轼写的什么内容引起的?其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