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群体是不理智的群体,追星行为与“饭圈”文化对社会有负面性

发布时间:2024-12-10 17:19

“饭圈”结构性特征研究

通过研究粉丝群体构成(性别、年龄等)来了解“饭圈”文化。李强与韩丁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方法研究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发现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较为理智,男性比女性的行为投入程度低,高年级比低年级对偶像的认知和情感更加理性 [15]。岳晓东与严飞等在追星文化、粉丝文化、粉丝性别年龄差异等方面有一系列研究。关于性别差异,他们认为女孩多选择有吸引力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偶像,而男孩则更倾向于将同性中的佼佼者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16]。关于粉丝年龄差异,他们发现从初中生到大学生,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原因选择上,中小学阶段依次为自我实现、从众心理、个性表现和独立意识;大学阶段依次为自我实现、个性表现、独立意识和从众心理 [17]。赵霞以我国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的方法对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追星的现象已很常见,初中达到顶峰,高中又降低,并且偶像多为男性,偶像选择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女生崇拜明星的现象更加明显 [18]。鲍震培认为女性更容易成为粉丝,女性构成了粉丝文化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偶像崇拜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并更容易具有补偿心态和爱恋心态 [19]。

5.社会大众对“饭圈”态度的研究

一开始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粉丝群体是不理智的群体,追星行为与“饭圈”文化对社会有负面性。郭兴利以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引题,研究了青少年追星的误区,指出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存在盲目信任偶像、不择手段追逐偶像等非理性行为 [20]。但是,随着“饭圈”文化日渐发展与成熟,人们对粉丝与“饭圈”文化的认知也有所改观。鲍震培意识到了在粉丝文化日益成熟的今天,粉丝或者说“饭圈”也成长得日益强大。一个粉丝可以是一个热忱敬业的剧评家,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家、剧作家或诗人,一个精通文案排版装帧设计的编辑和出版者,一个角度精确的摄影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视频电影制作人,一个构图细腻刻画生动的电脑绘画设计师,并可以成为管理各色人等的强有力的组织者 [21]。曹宇认为粉丝文化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引导,一方面要正视粉丝群体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反对对粉丝文化的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22]。日益发展成熟的“饭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粉丝个体的非理性追星行为。王艺璇等研究者认为网络粉丝“谦逊、礼貌、谨言慎行、自律”等形象正在逐渐取代对传统粉丝“疯狂、攻击性、缺乏理性”的负面形象,可见,粉丝形象正在逐渐“去污名化” [23]。

“饭圈”文化四层次结构

“饭圈”由数量巨大的各型各色的粉丝与社群共同组成,它既存在微观的一面,也存在宏观的一面。因此,不能从单一视角审视“饭圈”文化。当前“饭圈”文化研究多从传播学视角展开,本文重点从社会学视角进行一种全景式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解读,社会学视角对社会现象的解读遵循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分析原则。笔者认为应该由微观角度推及至宏观角度,从个体维度、群体维度、组织维度和文化维度四层次视角去解读“饭圈”文化现象。这样既能展示其多层次异质性,也能揭示其同质性与整体趋势。

1.个体维度:追星的基本单位及其异质性

在“饭圈时代”,粉丝“入坑”(喜欢偶像)与“出坑”(不喜欢偶像)是判断个体是不是某个偶像粉丝的标准。成为粉丝的典型过程是:个体因为某些机会认识偶像并被其特质所吸引,在后续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该偶像并成功地“入坑”,以该偶像粉丝的身份为偶像做数据、打榜投票、买周边(由明星衍生出的相关产品)、买代言产品等,在此过程中逐渐融入“饭圈”成为“死忠粉”。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入伙具有物质性、筛选性与组织严密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时代,简单地喜欢一个偶像最多算是“散粉”或“路人粉”。没有为偶像花过钱、打榜投票或者是做过数据的个体是很难被“饭圈”即粉丝社群承认与接受的。2018年5月范丞丞在微博发布了一张付费照片,看到照片需支付60元,当晚有约8万人付钱,约产生金额480万元 [24]。可以看到粉丝与非粉丝的身份界限变得清晰,即使只能看一张电子照片,也有不少人愿意花费60元去认领“粉籍”(指粉丝籍贯)。甚至,一个粉丝想要加入是需要经过其他的粉丝审核的,审核者往往由“大粉”或者是“粉头”担任,这些“大粉”或者“粉头”为“饭圈”的绝大多数粉丝所共同认可。粉丝聚集在各类贴吧、微博、论坛等当中,社区边界是无形而有力的,“饭圈”需要设置相应的准入机制来判断申请者的粉丝资格,例如设置了偶像相关的问题来判断申请者的了解度,又或是管理者对申请者的社交账号记录进行核查,以此来判断其偶像忠诚度 [25]。通过准入机制的筛选,能够保证将粉丝中具有较高忠诚度、乐于分享的粉丝抽离出来纳入社群当中,提升网络粉丝社群的活力和影响力 [26]。粉丝多数是牢固的,但是粉丝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动态性。由于审美疲劳、偶像替代等可能的原因,一部分粉丝发现自己对偶像的喜欢减少甚至没有了就会“出坑”或“脱粉”,或者是喜欢上了其他偶像而“爬墙”了。对于绝大多数“饭圈”而言,“出坑”“脱粉”“转粉”“爬墙”都是少数,粉丝主体结构是稳定的。

不论其展示形态与发展规律如何,“饭圈”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胡竹菁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 [27]。同理,“饭圈”也是由数量巨大的粉丝个人组成,个体始终是追星的最小基本单位。个体具有多元异质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性格脾气,在“饭圈”中粉丝个体依然如此。个体在追星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习得各种技能并展示出不同的特征。“饭圈”文化中,“有人追星追成了十项全能,有人则成了骂街的泼妇”现象普遍存在。粉丝个体大抵可分为三类。

(1)“十项全能型”。在“饭圈”中这一类粉丝称为“大大”。“大大”们在粉丝社群即“饭圈”影响力较大。他们未必真的十项全能,但特长优势明显。例如,拥有绘画、剪辑视频、修图或者摄影等技能。他们自己产出作品来刻画自己心中的偶像,以此为自己偶像吸引更多的粉丝,从而在所属“饭圈”扩大影响力。

(2)“骂街的泼妇”。这一类粉丝对所属“饭圈”影响力也比较大,但相对于“大大”而言往往是负能量的,被称作“战斗粉”。顾名思义,这一类粉丝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战斗”。吵架是“战斗”的主要表现方式:自己所属一方占理的时候讲道理、摆证据;不占理的时候耍赖皮,表现为造谣、传谣、谩骂甚至“人肉”等。随着“饭圈”的发展与定型,激进的“战斗粉”总能凭借满腔“正义”在虚实参半的网络环境中召集出一群乌合之众,在“饭圈”掀起“战斗”风暴。因为“战斗粉”的“战斗”出发点多是保护偶像或为偶像谋取利益,所以在所属“饭圈”深得人心。

(3)普通粉丝。这一类数量最多,但是个体影响力最小。他们没有特长去为偶像宣传,也不采取激进的行为为偶像牟利。他们默默地喜欢自己的偶像,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却至关重要。随着鹿晗、杨幂等流量明星的崛起,国内娱乐圈逐渐进入“流量时代”。流量明星需要数据,数据不可能来自“大大”或“战斗粉”,他们比例较低。对流量明星贡献最大的,反而是普通粉丝。粉丝信奉“数据为王”,只要自家偶像搜索指数高、人气旺,偶像就能拿到更好的资源 [28]。普通粉丝往往就是为偶像积累数据的主力军。可见,“饭圈”中的“大大粉”“战斗粉”的关键少数与普通粉丝之间构成了密切的分工协作模式,俨然成为小型生态圈。“大大粉”负责偶像形象包装与宣传推介,“战斗粉”负责形象维护与网络镇压,普通粉丝则贡献流量数据冲高偶像排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粉丝群体是不理智的群体,追星行为与“饭圈”文化对社会有负面性 http://c.mxgxt.com/news/view/129296

相关内容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
“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孩子和家长热议理智“追星”
探究饭圈文化,独特群体文化现象解析
以“00后”为主的粉丝群体,低龄化的饭圈
社交媒体时代下,“饭圈”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的?
“饭圈” 文化:疯狂与理性的边界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粉丝群体非理性应援、刷榜冲击,明星势力榜正式下线!
中青报:饭圈的“群体性孤独”由何而来
《2024年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粉丝群体消费行为探讨》范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