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突中重建家庭结构——困境儿童服务家庭关系协调个案
一、案主背景
(一)自身情况
案主,女,今年13岁,母亲去世,单亲家庭孩子,在镇上中学读初一,现与外公、外婆以及妹妹在一起生活。案主进入青春期,有点叛逆,情绪起伏较大,不喜欢外婆的说教,因一些琐事经常与外婆发生冲突,不愿与家人交流。且案主不太注意个人卫生,房间很乱也不收拾,这常常成为与外婆冲突的导火索。同时,对家里人有些怨怼,觉得是他们的原因,导致妈妈去世的。
(二)家庭情况
父亲是安徽人,与母亲结婚后,夫妻两人与案主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育有两个女儿,案主和妹妹。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在镇上经营一家理发店,很少回去。
外公与案主关系较好,因为案主有什么需求,外公都会满足。
外婆主要负责姐妹两人的生活、学习和教育。外婆对案主比较宠溺,帮她打点好生活中的一切。对案主在家里的一些行为,例如上楼不换拖鞋、不收拾房间等,外婆会进行说教,这引起案主的不满,两人经常因为这些琐事发生冲突。
妹妹上幼儿园大班,喜欢粘着案主,对她有讨好性行为。案主觉得妹妹是小孩子,不喜欢妹妹粘着她。有时候案主情绪不好,会打妹妹。
二、预估分析
综合案主及其家庭情况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案主对家人既依赖又怨怼的矛盾心理。母亲在妹妹出生28天后上吊自杀,案主认为母亲自杀是跟父亲、外婆以及妹妹有关系的,心里对他们有些怨怼,但是她比较渴望家人的关心,生活上又依赖家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她的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变化大。
2.外婆缺乏亲子沟通的技巧,不懂如何改善亲子关系。案主进入青春期,有些叛逆,不愿与家人交流。外婆想要关心案主,了解她学习、交友的情况,但不知道怎么沟通,担心有些话语会引起案主的反感,导致两人发生冲突。
3.家庭中存在明显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们朝夕相处慢慢形成的一些习惯和规则,指引着家庭成员寻着固定、可以预测的方式去相处,而病态的家庭结构会妨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案主与外婆经常因一些琐事发生冲突,导致二者关系疏远。外婆因妹妹年龄小又乖巧,对妹妹比较关心。案主觉得外婆偏心妹妹,会做出打骂妹妹和与外婆争吵等反抗性的行为。纠缠与疏离,联合与对抗,这些是案主病态家庭结构的一些方式。
三、服务目标和计划
(一)介入理论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钮秦(S. Minuchi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临床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与技术。其核心是帮助家庭认清并解除阻挠家庭功能发挥的不良结构,代之以健全的家庭结构。
该理论强调,正常家庭中的界限是清晰的、半渗透式的,而病态结构的家庭往往界限不清。会出现人际距离过小,过分亲密的“纠缠”现象和人际间距离过大,情感联结较差的“疏离”现象。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缠和疏离往往迫使某些成员结盟,这种划分阵营联合对抗加剧了家庭中的矛盾。
案例中,案主与外婆以及妹妹的关系,形成了病态的家庭结构:联合与对抗。外婆与妹妹形成同盟,外婆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妹妹的身上,与案主相对疏远。案主与妹妹发生冲突,外婆会偏向妹妹,这样就形成了外婆和妹妹联合对抗案主,案主就认为外婆偏心,更关系和爱护妹妹。
(二)服务目的及目标
1.服务目的
调整案主现在的病态家庭结构,减少家庭矛盾发生的频率。
2.服务目标
(1)澄清母亲去世时的情况,消除案主的怨怼心理,建立她对家人的信任和依赖。
(2)向外婆分享亲子沟通技巧,改善亲子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3)调整案主的病态家庭结构,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较为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
(三)服务策略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进入家庭、评估和计入,这3个主要阶段。具体服务策略如下:
1.进入阶段
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收集其家庭和相关背景资料。
2.评估阶段
识别案主及其家庭的现有问题,并进行评估,根据案主及其外婆的意愿,订立服务目标和跟进计划。
3.介入阶段
(1)与案主及其外婆分别沟通,了解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这件事情对案主及其外婆的影响以及她们的看法。
(2)让案主与外婆当面会谈,澄清案主母亲去世的情况,表达彼此的情绪和感受,消除案主对家人的怨怼,协助她建立对家人的信任。
(3)向外婆分享亲子沟通技巧,协助她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亲子关系。
(4)培养案主与外婆良好互动交流的模式,逐步与家人建立较好的关系。
(5)协助祖孙两人解决家庭纠纷,构建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重建家庭结构。
4.巩固阶段
巩固调整过后的家庭结构,引导案主及其外婆进行回顾,稳定并进一步增强已经取得的成效。
四、服务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收集相关资料,识别并评估案主及其家庭的现有问题。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及其外婆分别进行了面谈,收集了家庭相关资料,了解到了案主与外婆的一些矛盾冲突点。案主觉得外婆比较唠叨,讲了一遍又一遍,很烦,忍不住就会与外婆争吵。外婆觉得案主在家里不讲卫生,房间很乱,东西到处乱扔……让她收拾,案主就不耐烦,与她争吵,外婆不知道怎么教育引导案主。通过收集的资料,社会工作者识别并评估了案主及其家庭的现有问题。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面谈,与案主及其外婆建立了初步的专业关系。主要采用倾听的技巧,收集了案主家庭相关资料并进行了评估分析,订立了服务目标和跟进计划。
第二阶段:让案主与外婆当面会谈,澄清案主母亲去世的情况,表达彼此的情绪和感受,消除案主对家人的怨怼,协助她建立对家人的信任。
社会工作者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了解到,案主对母亲去世的事情一直比较介怀,认为是家人的问题导致妈妈自杀的。社会工作者分别与案主及其外婆沟通,了解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案主反映说妈妈去世时,她还小,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她后来听别人说是外婆、爸爸重男轻女,妈妈生了妹妹,他们不满意,对妈妈有抱怨,妈妈才自杀的。她也听外婆说妈妈是产后抑郁才自杀的,不过她心离还是不舒服。外婆反映说女儿做月子的时候,她一直尽心的伺候,女儿自杀,没有一点征兆,当天上午她出去买菜,回来就发现女儿上吊了,她都崩溃了,不能接受女儿去世,为了抚养两个小外孙女,她才坚强起来。对于案主关于母亲去世的心结,外婆说她不知道,她以为案主当时比较小,应该没什么影响。
了解到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这件事情对案主及其外婆的影响以及她们的看法后,社会工作者让案主与外婆当面会谈,澄清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表达彼此的情绪和感受,促进双方的理解。案主认识到妈妈去世是很意外的事情,了解到外婆的痛苦和这几年的不容易。外婆也了解到了案主的想法,要加强与案主的沟通,给予她更多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案主和外婆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协助双方澄清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促进二者的沟通和交流,消除案主对家人的怨怼,协助她建立对家人的信任。
第三阶段:向外婆分享亲子沟通技巧,协助她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亲子关系。
外婆性格有些急躁,讲话比较快,社会工作者引导她要改变讲话的语气和方式,与案主交流的时候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心,给外婆布置了家庭作业,采用鼓励的方式与案主交流。社会工作者也向外婆分享了亲子沟通的技巧,例如:换位思考,当案主发脾气时,要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去了解她的心理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案主进入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权,外婆要尊重案主的想法,培养她的自主能力。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提醒外婆需要主动关心案主在学校的情况,例如:聊一下案主关系较好的同学,喜欢的老师等。对于案主遇到的一些疑惑和问题,外婆要及时给与引导和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这些方式,逐渐与案主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
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指导外婆学习处理问题的新知识、新方法,调整原来的行为方式。社会工作者采用示范、模仿等方法帮助外婆学习新的技能,促进她与案主关系的改善。
第四阶段:培养案主与外婆良好互动交流的模式,逐步与家人建立较好的关系。
案主觉得外婆比较唠叨,年纪大了,给她讲什么都不懂,不愿意与外婆交流。社会工作者与她一起辨析外婆的唠叨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要学会区分,听取有用的。外婆年纪大些,处理问题会采用老的方法,案主要慢慢的引导外婆,增加与她的沟通。对于外婆唠叨的感受,案主也要及时的反馈给外婆,这样逐步与外婆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
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发挥引导者、使能者的作用,引导案主区分外婆的唠叨,发挥自己的能力,引导外婆做出改变,二者逐步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
第五阶段:协助祖孙两人解决家庭纠纷,构建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重建家庭结构。
祖孙两人的主要问题是家庭中的琐碎事情,外婆觉得案主不爱收拾,把房间搞的比较乱,不按时吃饭……她会反复在案主面前讲这些。案主觉得有些事情外婆讲过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讲来将去。针对她们的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引导外婆要学会放手,案主已经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了,要让她学习做一些事情。对于案主,社会工作者引导她要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收拾自己的房间,做好个人清洁等。
这一阶段,社会工作者发挥使能者的角色,分析二者的矛盾点,促使案主和外婆都做出改变,通过双方的改变,化解她们的矛盾纠纷,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重建家庭结构。
五、案例评估
1.过程评估
在个案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指导,以案主家庭关系的缓和家庭结构的重建为目标来开展工作,这些模式和目标是比较适合案主家庭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与案主及其外婆的面谈中,社会工作者扮演不同的专业角色,采用多种访谈技巧,促使案主及其外婆的认知和行为改变,构建了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
2.结果评估
(1)案主与外婆当面会谈,澄清了案主母亲去世时的情况,两人分别表达了彼此的情绪和感受,彼此互相理解。案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除了对家人的怨怼心理,建立了对家人的信任和依赖。
(2)外婆把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运用到与案主的沟通交流中,增加了对案主的理解和关系,二者的关系逐渐改善,近一个月两人都没有发生冲突了。
(3)案主也学习理解外婆,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外婆,引导外婆改变与她的沟通方式。
(4)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引导,案主和外婆都做出了改变,她们的矛盾点逐渐化解,建立了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重建了家庭结构。
六、专业反思
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意识,对于一些建议和意见,会有反感情绪,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2.让服务对象做出改变,并不是来自与重要他人,而是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3.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产生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中,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的本土化,注意在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作者: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利亚琼
网址:在冲突中重建家庭结构——困境儿童服务家庭关系协调个案 http://c.mxgxt.com/news/view/130048
相关内容
家庭关系《小夫妻》以颠覆式家庭关系建构,开辟家庭情感剧全新赛道
如何让“家庭教育指导”惠及更多人
男明星做家务,家庭综艺里的婚姻处境
付辛博与颖儿构建的幸福家庭
明星家庭普遍三胎,普通家庭儿女双全成为梦想,到底输在哪里?
明星家庭生育状况大调查
家长发愁女儿迷恋明星 专家:根源是家庭关系问题
从85后星二代微博看明星家庭关系
【聚焦一圈两场三改】“家门口”的文化服务浸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