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马瑞芳网络开讲,“新百家讲坛”品读经典

发布时间:2025-05-20 08:10

“2004年裹进央视《百家讲坛》,2016年又裹进新媒体。比退休前的著作要多得多!”今年81岁的马瑞芳教授一头漂亮精神的白发,神采奕然、声音洪亮。

2008年4月退休的马教授,为了让网友在碎片化时代获得更系统、专精的文学知识,她将古代文学博士课程小部分内容搬上网,开设“中国志怪神魔小说”课。有网友兴奋地称自己跟着马老师“网络博士在读”。

从电视时代的“学术明星”,到新媒体时代的“银发知播”,马瑞芳经历多次媒介转型中的经典普及热潮。她始终认为,搞人文科学年龄越大,积累越深,理解就更透:“比如,我小学看《红楼梦》懵懵懂懂,大学喜欢看其中的爱情,后来自己当了奶奶、姥姥,就特别能够理解贾母的人生了!”


“喜马拉雅?那不是一座山吗?”

把博士生的课程推广到社会上

挂上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真迹做背景,将新著作摆好,支好相机支架,打开照明灯,就可以给自己录制视频了……2023年,马瑞芳学会了在家自己捣鼓“摄影基地”,搭台、录制、拆台,一气呵成。她笑称,都说人过多少岁不学艺,自己这是被“逼上梁山”。儿女、孙女忙于工作、学业,而出版社、平台又急着要一个短视频,她就尝试架手机录制,第一次只录了半张脸,后来就被大家夸赞“录得挺好”。此前马瑞芳还学会了自己录音频、音频剪辑等新技能,因为连配乐都想做,惹得播出平台小编赶忙喊停:“留一道工序吧,马老师全完成了,我们干啥!”

2005年百家讲坛《马瑞芳说聊斋》大火,马瑞芳应邀在江苏、山东、北京、深圳等地电视台讲《红楼梦》,播过一百多讲。后来有人找她,说可以给喜马拉雅再讲讲,马瑞芳一脸疑惑:“喜马拉雅?那不是一座山吗?”在大家的笑声中,她才知道当时网络上音频平台已兴起,知识节目成了网络宠儿。“我还是满头雾水,电视台的节目免费看,谁会花钱买音频?”大家给她解释,有声节目可以开车听、做家务听。仅是《马瑞芳品读〈红楼梦〉》有声节目至今已有超7000多万播放量,一直是大热门节目。

“人们就是太爱《红楼梦》了。它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进入网络时代,马瑞芳讲经典的方式又不同了。《百家讲坛》说《聊斋志异》,“以悬疑始,以悬疑终”吸引读者,分作家、女性角色、鬼怪、妖精等章节讲,到了有声节目《红楼梦》,不再按人物分析、艺术特点解读的方式讲,而是开始面向普通大众,一回回地细读精讲,以具有画面感的讲述,带大家琢磨细腻的笔法、雅致的人物、人生百态的韵味。2016年《马瑞芳品读〈红楼梦〉》从草长莺飞的春天,讲到万里飘雪的冬天。

马瑞芳说,不同于电视讲坛,也不同于学校上课,过去的六七年她反复对自己品读的《红楼梦》进行修改、补录,把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其中。比如,她经研究断定《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不是曹雪芹原创后,又旁征博引地讲明白,不断灵活补充到自己节目中。

此后马瑞芳又陆续更新200讲解说《聊斋志异》、100多讲品读《金瓶梅》、99讲品读《西游记》、100讲品读《红楼梦后四十回》等。其中《马瑞芳品读〈红楼梦〉》《马瑞芳讲〈聊斋志异〉》《马瑞芳品读〈西游记〉》《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等纸质书于2023年出版。在孙女的支持下,马瑞芳又给B站录制了更具新鲜感、趣味性、系统性的讲解内容“中国志怪神魔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高光时刻”等。“中国志怪神魔小说”是“把山东大学古代文学史博士生的课程推广到社会上了”。谈及此,马瑞芳眼眸一亮,她笑道:“我讲得可是很开心,太高兴了!”

“志怪神魔小说令人眼花缭乱,大家一开始可能奔着志怪神魔宇宙来的,喜欢听妖怪的故事。但我不只是讲了好玩的故事,而是从古代小说史的角度,由《山海经》讲到《搜神记》《西游记》等,深入梳理了神话、志怪、唐传奇、神魔小说的发展脉络,这是古代小说一条非常重要的支流。”这门课动画制作精美,内容有趣吸睛。马瑞芳以大量纵横交错的旁征博引,批评式解读这些作品,更把仙鬼精怪、人性幽微讲得扣人心弦。观众在“干将莫邪”“阳羡书生”“席方平”等脑洞大开的故事中,体会虚幻性、怪异性。马瑞芳说,感兴趣的观众就去读原著了,对文学史不感兴趣的则听了一个很好玩的讲座。“在碎片化时代,大家能听好玩的内容,去获得系统知识,也是很难得的。”

课程太过精彩,有网友直呼跟着马老师“网络博士在读”,还有学入迷的要求分享讲义PPT,更多普通网友一起吐槽古代穷酸书生为何爱塑造那么多被压迫的女鬼、女妖。

而女性视角分析古代小说,更是马瑞芳普及经典文学的一个独特角度。早在20世纪90年代,马瑞芳就在各类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以性别视角分析名著,她提出“三国、水浒中女性意识的空前失落”,探讨“蒲松龄的男权话语”,因提出“《三国演义》是女性的贞洁碑,《水浒传》是女性的耻辱柱,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失落,造成艺术创造损伤”等观点,还曾遭到男性专家的“围攻”。2023年开设的音频课“男权霸语下的美女、才女、怨女、妒女”,是马瑞芳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上百部小说、诗歌、史书、戏剧和影视作品,讲述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李清照、蔡文姬等女性美丽又悲惨的人生,揭秘古代女性的真实面貌和生活状态,痛批历史和文学中男权霸占话语权、霸凌女性形象的解释权和塑造权。

讲古代历史和小说中男权霸语下的女性,又是一种全新的、好玩的讲法。马瑞芳结合西方小说、好莱坞电影《时时刻刻》等作品,以及当下女性思潮,打通古与今、中与外,来反观中外不同文化、历史中的女性形象。马瑞芳感叹,相比于中国古代女性始终被置于从属、被支配的地位,完全没有自由的困境,或许西方女性的处境并不那么艰难。

“在研究古代文学上,男性专家、女性专家的观点立场非常不同。我的一个男性好友的最新著作中,很多观点我就不认同。在当今世界上,女性主义思潮是非常流行的,而古代文学中的女性问题研究,还在一个非常寂寥的角落里。”马瑞芳称,所以自己要站在女性研究者的角度,把女性立场和观点讲出来,希望能引起读者、专家的注意。

她补充说,今天的女性仍然面临一些不公平的问题,在同样的职场工作,女性面临的困境更多,回家负担的也要比男性多,现在讲女性问题依旧很有必要。“这门课很偏、很小众,但它有很大的意义。”


听马老师的课高考多考十几分

“银发知播”工作有意义

马瑞芳的一个研究生学生曾问她:马老师在电视台讲《聊斋志异》,为何没有课堂上1/3的深度?马瑞芳笑称:“电视台讲的这一套,拿到山大的课堂,校长就会让我下岗。如果拿课堂上这一套,到电视台去讲,观众就听不懂、调台了。谁会对《聊斋志异》版本感兴趣,谁会对《红楼梦》复杂的脂评本感兴趣?”她说,读者不拿学分,就是通过看电视、听节目,觉得好玩又能学到知识,就可以了。

讲述经典,精英化与大众化,学术化与日常化,如何让人文学科与大众传媒交融,或许是每一位走向经典普及之路的学者面临的问题。

《百家讲坛》时,马瑞芳也曾内心里斗争过,电视台要求以非常简练、通俗易懂,带有好莱坞故事模式的方式,给大家讲经典,她反问“这还有学问吗?”但后来她发现“这是一种新学问”。传统文化要走向大众,就要做到简洁通俗、雅俗共赏,以这种方式将学术研究普及给更多读者,影响更多年轻人。

近日,南京一位五年级小朋友给马瑞芳写信,讲述听完“品红楼”的感受,还提了类似“薛宝钗的金锁是不是薛姨妈为了金玉良缘打造的”“林黛玉嫉妒薛宝钗吗”等疑惑。马瑞芳透露,五年级的小朋友还不是她最小的听众。马瑞芳的听众中,还有很多喜欢传统文化的外国小孩。有一年她去上海做签售活动,一个波兰小观众五岁就喜欢听《聊斋志异》。

网络上讲课能收获年轻观众的即时反馈,网友会抛来一些奇奇怪怪的趣味问题和提法,比如“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来自天地灵石,林黛玉和孙悟空才是天生的木石前盟CP”“孙悟空是否能谈恋爱”等。在一个互动回答中,马瑞芳也趣解网友的问题,她说,《红楼梦》中跟孙悟空有对应关系的应是王熙凤而非林黛玉,因为贾母称王熙凤“猴儿”;孙悟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绝不是爱情的男主角。这些来自网友二创、流行影视剧有关的好玩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碰撞的热烈讨论。

通过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做讲座,马瑞芳发现,当代学子中,即便是研究高精尖学科的理工科学生,也热爱《红楼梦》,读得很深,他们对“贾母对宝黛爱情的立场态度”的讨论,都有自己的年轻视角。马瑞芳觉得每次与年轻人交流经典名著,都收获颇丰,启发思考,甚至有些问题对深入研究经典很有帮助。

当然,面向大众和年轻学子普及经典文学,就得满足大家的最切身需求。马瑞芳多年前就在《中学生阅读》杂志开专栏辅导孩子读《三国演义》,知道学生想了解什么。近年来,高中语文新教材嵌入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全国甲卷,要求结合贾宝玉大观园题对额的桥段写作文,《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针对性阅读更加重要。这个过程中,马瑞芳的《书里书外话经典》系列、《马瑞芳评注〈红楼梦〉》等指导中小学生阅读经典的著作也相继出版。马瑞芳还给年龄更小的孩子们写了《少年读〈聊斋志异〉》,讲神奇的狐狸、笔墨里的精灵、走进大千世界等内容,根据孩子的年龄、接受度讲解经典。

“《西游记》要读懂前七回,《红楼梦》要读透前五回。读《红楼梦》特别注意两个核心人物贾宝玉、王熙凤,一条爱情线,一条贾府的盛衰线……”阅读指导的目的是让大家知道阅读方法、知道阅读价值所在。马瑞芳的书把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记》《红楼梦》中的服装配饰、大观园建筑、室内陈设等传统文化精髓也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小读者。

马瑞芳至今很开心的是,在品读《红楼梦》节目的读者反馈中,一个参加过高考的学生留言说,听完马老师的讲评,高考多考了十几分。马瑞芳高兴得不得了:“高考1分都能决定前途,多考十几分是什么概念?每当此时,我就觉得做这个工作还是挺有意义的。《红楼梦》没有白讲。”

马瑞芳也注意到,跟自己一样,还有不少退休的老教授,通过网络给更大范围的读者普及经典。比如《百家讲坛》来自中国台湾讲《易经》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许多历史专题的阎崇年教授、百岁老人叶嘉莹等。“他们是不甘寂寞吗?我觉得是社会需要他们。”

“‘白发族’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年轻时体会不到的,这是他整个的社会经验、学术经历积淀下来的。所以,大家出来讲课,是一个好现象。”她补充道:“这些老人不需要这个名,就是现在能拿个什么宇宙大奖又有何用呢。但给广大观众、听众普及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职责。我想很多老师都和我的想法一样。”


爱读福尔摩斯、阿加莎

写出感人家族故事

忙碌之余有什么休闲生活呢?马瑞芳老师爽朗地回答:“我就是太笨了。不会打扑克,不会下象棋,不会打麻将,更不会跳广场舞!在家就是喜欢听音乐,看京剧,都是非常老派的作风,完全像我的老母亲。她喜欢听京剧,我也愿意看。”马瑞芳不忘补充道:“对了,我还看足球赛,有世界杯最好了。”

马瑞芳喜欢运动的故事,还得从她高中时讲起。她梦想当乒乓球世界冠军,但这个美好愿望被体育老师浇灭了。当时的体育老师跟马瑞芳的父亲说,“二妮儿”个子矮,胳膊短,800米跑不下来,上不了体育学院,还是老老实实去念数理化吧。但马瑞芳后来发现,世界冠军大满贯邓亚萍比自己还矮,深深痛惜体育老师“误了自己的终身”。不过,上学期间,她和山东大学乒乓球代表队的人,每天下午在专用台子上打乒乓球,练就了好身体。

2005年百家讲坛《说聊斋》播出后几年,马瑞芳很忙,去全国各地讲课,从牡丹江跑到海南岛,又出国去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继续讲课、参加研讨会,还完成专著《中国古代小说构思学》《〈金瓶梅〉风情谭》等。近几年,马瑞芳说她基本在家里写书,录视频,录音频,读经典累了就换换脑子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集。“大概从1992年写长篇小说时,我养成了不睡午觉的习惯,现在年龄大了,不光不睡午觉,早上也起得非常早。”马瑞芳描述,她一般都是5点以前起床,喝一会儿茶,要么开始在电脑前工作,要么就看书,现在依旧保持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虽然任务多,但自己写得很高兴,也挺有力气写。”

其实,除了普及经典著作,马瑞芳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1992年她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蓝眼睛和黑眼睛》,生动描写了中外不同文化背景和伦理观念酿成的一幕幕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后来又创作长篇小说《天眼》《感受四季》,以及文化含量很高的古典小说《小乔出嫁了》等。三部长篇小说获得学术界和文学界称赞,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写进《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并被欧洲举办的“亚洲文学研讨会”誉为“教授作家”。

近年来,马瑞芳又陆续创作纪实文学《煎饼花》《豆棚瓜架婆婆妈》、儿童绘本《黄鼬子》等作品。

《煎饼花》中,马瑞芳写到了自己最想写的父亲、母亲、祖父、外祖父、六个兄弟姐妹、“冯叔”冯毅之等人,通过生动、有趣、感人的讲述,带读者领略书香家族的趣味日常,书香家庭的百年悲欢离合。书中,在疾风骤雨、社会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瑞芳的父亲行医救人,母亲则哺育了七个儿女,并将男孩女孩都送入学堂,成为益都县(青州旧称)的“上学奇观”。书中,马瑞芳写了父亲从名医到民族工作领导干部的心路历程,写了最富生活气息、最风趣智慧又质朴正直的传神人物“母亲”。《豆棚瓜架婆婆妈》是马瑞芳给婆婆写的书,写了一个勤劳和善又擅长持家的豁达老人。两部作品读来都非常感人。

谈及是否还要创作文学作品,马瑞芳答道:“现在不大敢写小说了”——因为写小说太累了,脑子里边总是有人物在那转来转去,连睡觉都睡不好!她笑称,自己没有著名作家王蒙的本事,他都90岁了,还在写小说。“他能叫脑子里边的人停下来吗?哪天我找他问问。”

1992年,《蓝眼睛和黑眼睛》写到第八章的时候,马瑞芳得了腱鞘炎,无法再长时间握笔写字。她就跑到山大路附近一家电脑公司里学习电脑五笔字型。当时电脑还是新事物,尝试了学不会,马瑞芳打算放弃。电脑公司经理就“激将”她:“你是山大老师,还不如人家俄罗斯留学生,人家几天就学会了。”马瑞芳坚持学下来,发现五笔输入法真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脑更新换代,如今马瑞芳已用到了自己的第10台电脑。用这台新电脑她还要完成更多经典普及书稿,包括今年计划出版的5套15本新书,除了《观红楼风云学传统文化》,还包括一本《聊斋志异》全本评点,以及写给少年读者的《自古英雄出少年》系列。1月3日,马瑞芳的女性课程又更新了讲古代女人命运的《长门秋扇》一讲……

回望自己的学术之路,马瑞芳曾这样总结:“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读书、教书和写书,不擅长人际关系,不喜欢阿谀奉承,还算勤奋,不是自己多么聪明,多么超群,是转益多师,人世自有公道在。”(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

网址:81岁马瑞芳网络开讲,“新百家讲坛”品读经典 http://c.mxgxt.com/news/view/1303705

相关内容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
2012年百家讲坛全集
梅林文化讲坛迎世界读书日!阅读经典篇章《平凡的世界》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
百家讲坛
“青春北京大讲坛”仲夏开讲 曹文轩:阅读是人生的基本功课
百家讲坛《塞北三朝之辽》
百家讲坛《国史通鉴》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
百家讲坛《向诸葛亮借智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