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心理学,明星“发病”史

发布时间:2024-12-10 19:13

本文作者:花花,编辑:先声编辑部‍‍‍,题图来源:AI生成

综艺节目热衷探讨明星心理问题,引发广泛讨论。

• 明星心理分析成综艺看点,观众热衷讨论。

• 心理学术语升级,NPD等词汇频繁出现。

• 情绪驱动综艺热度,狗血剧情吸引观众。

这年头,明星没点“病”恐怕上不了综艺节目,观众不懂点心理学也快看不懂综艺节目了。

《再见爱人》第四季刚开播的时候,有疑似认识节目组后期工作人员的网友爆料称,“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人中杨子最正常。”

一开始,杨子随意大小爹的形象已经超乎观众的想像。没想到几期节目过后,杨子是不是最正常的不好判断,但《再见爱人4》全员“有病”倒是真的。

杨子、麦琳、刘爽被网友戏称“恶人三巨头”,据人均心理学家的短视频博主逐帧分析,杨子是显性NPD(自恋型人格障碍),麦琳是隐性NPD+BPD(边缘型人格障碍),刘爽是回避+善用PUA型。

此前,“花学”的周雨彤、炖豆角的黄磊、吃豆角的宋丹丹也都被分析出是NPD+PUA高手。

最早《爸爸去哪儿》这类亲子节目里还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大概念讨论,如今已经细化到NPD、BPD这样的小范畴领域,综艺节目里的心理学分析越发细致、专业。

在强情绪的传播下,有人在看乐子,有人在照镜子。虽然社交网络上话题不断,网友也讨论得风风火火,但节目本身的重点却逐渐模糊。

爹味、妈味、儿味

杨子、麦琳、刘爽在节目里彻夜长谈时,不少网友表示: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

杨子的爹味、麦琳的妈味、刘爽的儿味,编剧都写不出来的人设,在《再见爱人4》里算是集齐了。

杨子的爹味是毫不掩饰的。

他在节目中的战绩,包括当着节目组的面偷藏手机;大半夜让黄圣依吃油炸方便面,并要求好评;摄影师说了句他不想听的,他马上问:“你姓什么?”;来上节目,讽刺黄圣依在节目中的诉求表达是“过年了”;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比黄圣依的热度高……

不仅爹味毋庸置疑,杨子的逻辑更是无懈可击。

他会合理化自己得一切行为,即使漏洞百出,也能侃侃而谈,顺便上一波价值。靠哥哥上桌怎么了,蹭老婆流量又怎么了,在他的逻辑闭环里,他可是唯一的王。

再厉害的懂王也怕遇见逆子,刘爽作为叛逆好大儿,怼起好大爹不留情面,给差点被杨子气死的观众出了一口“恶气”。

刘爽面对其他人时看着正常,但面对自己老婆葛夕就成了巨婴。

他会PUA葛夕说她不如自己前女友;生活中一点家务都不干;丈母娘生病毫不关心;拿着老婆的钱投资,失败后选择欺骗;毛病一堆,但既不想改变也不想离婚。

相比于杨子和刘爽“渣”得明明白白,麦琳人设有些复杂。她不是坏人,但却是压迫感最强的一个,像是一个没苦硬吃的老母亲。

她张口:“我为你付出了太多”,闭口:“我不求回报”,一次次用自己的“低微”来打压对方,并证明自身的价值。

明明掌握家里经济大权,却舍不得花钱,还要抱怨李行亮没给她花钱。李行亮给她送礼物永远送不到她的心趴上,问她喜欢什么又不说,送了又不满意,处于恶性循环。

最新一期节目里她又贡献金句,问李行亮:“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李行亮说房间里有,她马上不高兴,其实她是想让李行亮去店里买一杯。这次连黄圣依都有些无语,问她为什么不直接说,她则又搬出了那套猜来猜去的理论。

观众无语的同时也纷纷共情,看见这些嘉宾时好像看到自己身边控制欲极强的人,吐槽起来更加有理有据,有了不少专业名词作为 “学术论证”。

心理学作为复杂的学科,在综艺节目如今变得异常接地气,观众对于“综艺心理学”的讨论热情也空前高涨。

从原生家庭到NPD,心理学热词的升级

其实,早在亲子综艺热播的时候,综艺心理学就很有热度,还带火了一个热词:原生家庭。

萌娃之间的不同性格和反差,让网友们产生了代入感,也让大家越发相信,父母的陪伴、教育等原生家庭的因素,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即使很多年过去,《爸爸去哪儿》里李湘、王岳伦的教育方法还被网友津津乐道,而黄多多每上一次热搜,黄磊的教育理念也会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就算已经长成大人的年纪,但只要跟父母一起,还是会被讨论原生家庭。《旋风孝子》里郑爽和陈乔恩依然还无法摆脱父母带来的影响,原生家庭也成了一场“流行病”。

接着恋综崛起,观众在探讨两性关系的同时不可避免带出一个新词:PUA。

PUA多指在一段关系中一方通过言语打压、行为否定的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操纵和精神控制。

比如《再见爱人2》里张婉婷多次对宋宁峰进行精神打压,她挂在嘴边的是:“你真有福气找了我当老婆,要说还是你命好,奈何我找了你这么一个拖油瓶”等言论,成了PUA的典范。

之后,PUA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两性关系,诸如职场等环境也被大肆探讨。最著名的当属“坞学”,《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的“尴尬九分钟”至今还能被网友逐帧分析。

事件主角宋丹丹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变成了PUA小辈的中国式大家长,“受害者”李雪琴和汪苏泷也变成了被压榨的“打工人”,勇于反抗的王传君则成了整顿职场“孤勇者” 。

最近,综艺心理学的热词则变成了NPD。这类人往往极度以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控制欲很强,需要他人地赞美和崇拜来维持自我价值感。

先是周雨彤在花少里路人缘尽失,成了NPD的代表。无数网友下场总结NPD的人格特征,精华就俩字:快跑;接着杨子的出现,让NPD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自恋、自大、自我,这个词仿佛为他量身定做。

至于麦琳,不仅是隐性NPD,更被分析出是BPD。情绪易爆发,在亲密关系中矛盾、纠结,他们的伴侣、朋友、家人往往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痛苦万分。

这些心理学热词的传播也得益于“观察团”的分析,如今大部分情感综艺都会设置观察团,配备心理学专家做背书。像《心动的信号》里的姜振宇、《春日迟迟再出发》的李松蔚、《再见爱人4》的沈奕斐都充当此这类角色。

心理学专家的加入给情感综艺带来了新的视角,不仅给心理学科普带来权威性,还能化身观众嘴替,满足了观众对于深层次情感解读的需求。

观众一边看综艺,一边被科普。明星的“心理问题”在综艺节目里无法隐藏,一句话可能会有无数种解读。这样细化、专业地探讨明星的心理动态,也许很快就会产生下一个心理学热词。

狗血虽好,但别贪杯

这些热词在公众范围的大讨论,也许不一定符合心理学的逻辑,但在情绪上一定最刺激的,节目追求的就是没有最抓马,只有更抓马。

而近年来的综艺,也在“撕”上一去不复返。

花学不必多说,一直是撕系顶流,常看常新,堪比综艺界《甄嬛传》。花学之后有坞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环环相套的矛盾,虽然尬到脚趾抓地,但观众还是有看下去的欲望。

之后也有不少节目一看就是奔着复制“X学”去的,但只学到了皮毛。比如《十天之后回到现实》的“十学”,虽然热搜上了不少,但观众看了只是生气,没有回味得必要。

但架不住观众爱看,由此“撕系”盛行,很多节目的制作思路都向着这个方向靠拢。

《再见爱人》第一季的时候还是个充满BE感的唯美恋综,郭柯宇一句“爱与分别并不一定相悖”,让不少观众看得唏嘘不已,现在想来仍然为这对意难平。但后来,《再见爱人》系列就成了抓马大戏,尤其是第四季,直接变成了恋综版《老娘舅》和《金牌调解》。激烈程度堪比短剧,一分钟800个反转。

不可否认的是,《再见爱人》系列虽然俗了,但讨论度却水涨船高。

不仅综艺如此,在剧集方面,越来越多的长剧也有向短剧思维靠拢的趋势。上半年,长剧的流行梗之一就是“老三儿”和“你真是饿了”,连爱奇艺CEO龚宇都说要“学习微短剧对人性的洞察”。

这种强情绪产生的热度,在短期内有非常好的效果:演员在镜头里歇斯底里地吵,观众在网上真情实感地站队。

但回到作品来说,未必都是有利的一面。

比如很多网友虽然对《花少》和《再见爱人》的课件了如指掌,但他们可能从头到尾都没有点开观看过完整的节目,只是被热梗所包围。

一个节目不能没有挑动观众情绪的热梗,但只有热梗也是万万不行的。

娱乐节目要给观众提供的是情绪价值,这块最近的大热综艺已经做到位了,但价值方面还得考量。毕竟,观众的情绪容易引领的同时也变化多端,狗血虽好,但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网址:综艺心理学,明星“发病”史 http://c.mxgxt.com/news/view/130969

相关内容

《明星大侦探》:“推理+娱乐”打造综艺节目新形态
近视、超重肥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常见病可以多病共防!
光环照耀 明星如何走出心理疾病的怪圈
近10档推理类综艺竞逐:买版权,码明星,风口未至
明星美食综艺 明星美食综艺有哪些
明星综艺翻车后,如何正确上综艺才能赢得口碑?
明星“收紧”,“素人”走出综艺新路
从《一站到底》到《名侦探学院》,“素人学霸”综艺究竟有多火?!
【明星艺人管理生产厂家及公司】【明星艺人管理批发市场】第1页
星座的心理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