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

发布时间:2025-05-20 18:48

2013年第23期总第349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3Sum No.349“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的社会学分析———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孟庆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随着“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热播,明星亲子互动节目骤然升温。

本文试图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分析这类电视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和教育共鸣,以及节目本身所蕴含的对明星窥视欲望的满足、对“儿童”的娱乐消费、与明星及其宝宝的虚假狂欢、“麦当劳”化节目模式的社会学逻辑。

[关键词]明星亲子;热播;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3)23-0171-03[作者简介]孟庆宁(1978—),女,黑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的文化研究、青年文化研究。

一、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简介《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第四季度全新推出明星亲子互动节目,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 电视台。

节目中五位来自演艺圈、体育界的明星将还原到爸爸的角色,每期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48小时的乡村体验,爸爸独自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还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吊足观众的胃口。

这档真人秀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非常高,据央视索福瑞媒介收视率,《爸爸去哪儿》首播当天,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在同期推出的卫视周五晚综艺节目中胜出,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第八期的《爸爸去哪儿》,在全国中心城市收视率达到5.2%,创下中国电视10点档节目收视率新纪录。

而出演的五对明星父子(女)迅速“窜红”,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星爸萌宝之间的互动成为新鲜话题点,他们之间的温馨、窘态成为被围观的对象,“爸爸去哪儿”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二、明星亲子互动节目形式的“新”在快餐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能够“一枝独秀”吸引人的眼球,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造势宣传并成功引起社会关注,其中的核心因素是新奇,抓住人的兴趣点。

明星亲子互动节目形式,与其他的真人秀不同,它抓住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触动了全社会的神经———亲子教育中爸爸的缺席。

另一方面,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相对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面向青年人的筑梦节目,它更贴近主流社会,受众更广;另一方面,从整个的节目形式上看,“明星+育儿”模式,既满足了当下观众的猎奇心理,又让人们通过观看孩子天真的表现收获丝丝感动,还让善于自省者对自身的成长、受教育或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些反思,可谓赚足了眼球。

它同时又是一个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叙述风格的呈现形式,足够新,能够满足人们希望接触新鲜事物的需要,当大家对亲子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反思的背景下,明星爸爸如何与子女沟通成为大家猎奇的对象。

坎贝尔对于“新”的意义给出三种解释方式:一是与磨损的、旧的或过时的意义相对立;二是经过改良的、创新或系列产品中最新的产品,更多地涉效率和技术能力;三是新奇或不熟悉的意思有关。

①“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的“新”与第三种有契合之处。

三、爸爸缺位———亲子互动节目走红所折射的教育共鸣(一)亲子教育中爸爸缺位在“爸爸去哪儿”中,田亮不会给女儿扎辫子、搭配衣服,看到孩子哭闹毫无办法,与孩子之间显得生疏、对·171·话没有眼神交流,压不住火气朝孩子发脾气……被批评为中国爸爸的典型,那是因为观众以他为镜,映照出千千万万家庭亲子教育中爸爸的缺位。

因为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并不陌生。

父亲作为亲子关系中子女的重要他人,对子女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整个一生的人格发展影响深远。

古话有云“养不教、父子过。

”但是目前“爸爸教育缺位”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教育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中国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一些父亲观念里认为他的角色应该是维持生计,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成为“物质爸爸”,而不是与孩子有心灵交流的“精神爸爸”;另一方面,大男子主义心态作怪,认为男人照顾孩子是丢人的、没出息的事情,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爸爸宁愿隔三差五地在酒桌上说着无休无止的废话或者不停地摆弄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却不愿多花一点时间与自己孩子聊聊玩玩。

社会这种观念、心态成为造成亲子教育方面爸爸的集体无意识。

(二)男性教育的缺失观看“爸爸去哪儿”节目,即使妈妈们没有露面,我们也看到了孩子身上以母亲为主的教育痕迹,看到了五个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中国社会中,仿佛教育孩子天生就是女性的职责,而男性在亲子教育中处于次要角色,尽管当代社会中,女性也与男性一样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

中国家庭教育中是以母亲为主的女性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又是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女性教育模式,从幼儿园起,小学、中学,女教师的数量就远远多于男教师。

在教育手段上,女性更倾向于感性而非理性,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这一模式,会进一步强化愿意接受女性对自己的教育和指导,长此以往,父亲作为男性角色对孩子的教育自然苍白无力。

四、“看与被看”———对明星窥视欲望的满足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工业社会的偶像崇拜发展为今日的明星崇拜,过去的英雄形象日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社会中那些光鲜夺目的明星偶像。

明星逐渐成为一种符号,正如Patcher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大众英雄不再是拥有强权的人,比如帝国缔造者、发明家或者颇有成就的人,“我们眼中的名人是电影明星和歌手,那些漂亮而悠闲的人们,他们宣扬一种快乐哲学,远离规训与劳作”②。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明星真人秀节目,明星是这档节目的一个卖点。

在这个节目中,对明星及其家人、生活方式的窥视欲望,是这个节目的一大卖点。

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的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的让自我而非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③。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虽然在表层上呈现的是引导主流意识对亲子教育中爸爸缺位的思考,但是他的娱乐消费特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消费主义特性。

普通大众对于明星的了解,都是通过媒介,一知半解地获取八卦式的新闻,而明星的现实的生活,大众无从知晓。

对于普通人,明星高高在上,具有一层神秘的色彩,而真人秀节目通过电视媒介使明星生活的真实画面得到传播,也就提供了大众对明星生活窥视的合法化,提供明星爸爸与子女日常生活呈现,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真实和有意无意显现的明星隐私,让充当看客的观众们得到了“窥视”欲望的满足。

五、娱乐至死———对“儿童”的娱乐消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娱乐己赢取我们这个时代‘元’媒介的地位,可是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是电视上所有活动的超意识形态”④。

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爸爸去哪儿》中除对明星的消费外,对他们的子女同样进行过度消费。

观众对明星宝宝们的“萌”非常感兴趣,甚至刺激了不少年轻人萌生了早日生娃的心思,网络上论坛、贴吧、微信都对明星宝宝的“笑果”格外关注,关注五个宝宝的哭、笑以及各种“作”,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明星宝宝的隐私,甚至将他们以成人化的思考去面对。

比如李湘的女儿王诗龄,最初观众对她赞扬有加,夸她可爱、懂事,御姐范,但这些之前被认为是优点的性格特征,随着节目一期期播出,从表现到外形、服装奢侈以及节目组为她和Kimi安排的“感情线”,都被网友各种看不顺眼,各种吐槽,明星们让孩子过早地进入公众和媒体视线,虽然获得了名利,但是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外界的各种意见,对小孩的成长不利。

而观众过多关注明星宝宝的各种“萌”,而忽略了在此档节目中对亲子教育的反思,并不关注如何改善教育方式、如何与子女更好地沟通、如何避免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也是裹着亲子教育的外衣,实则消费主义大众娱乐传播的必然结果。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无论在电视上怎样呈现,怎样包装得具有教育意义,它给我们呈现的内容终究是为普通观众提供娱乐,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在“红了”“被围观”的同时,明星宝宝其实是在媒体和父母的合谋下成为电视娱乐的消费品,成为娱乐工具和观赏工具,而他们的“卖萌”“耍宝”一定程度上受到诱导,所说的不一定是他们想真正表达的,而且他们通过家长、媒介知道怎样的表现能够博得人们的关注和掌声,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被“异化”。

六、与明星及其宝宝的虚假狂欢托马斯·达文波特说: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金钱将与注意力一起流动,“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看行为本身正在为媒体和广告商创造文化商品的利润”。

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作为一档商业文化产品,它追逐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高收视率、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271·《爸爸去哪儿》的创意,是通过明星及其子女,在远离熟悉的环境,在不同的旅游环境中进行忆苦思甜的生存体验,现场状况迭出,让电视前的观众随之一起体验,换位考虑,如果是我会怎样处理的一种心理空间置换,有一种与明星直接互动的心理体验。

但这只是媒介消费带来的一种心理幻象,明星及其子女在农村环境下的忆苦思甜,那种浅尝即止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明星和星二代们到农村忆苦思甜,只能是电视节目中,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有这样的体验,普通大众随着明星及其子女的情绪而大发感慨,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消费狂欢,普通大众与高高在上的明星的物化及精神生活都相距太远,很难通过他们给普通大众以寓教于乐的教育,大众也很难与明星实现真正的互动。

明星与子女之间带有表演性质的互动,是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联姻的典型文本,也是为视觉消费呈现了一种新的消费景观,消费明星及其子女的隐私,为娱乐文化增添一味辅料,如此而已。

七、“麦当劳”化的节目模式《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线上线下好评不断,随即引发亲子互动体验真人秀节目的狂潮,除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之外,青海卫视有《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有《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有《星星知我心》等。

另外,《用孩子打赌》《宝贝看你的》《加油儿女》等节目也在待播状态。

有业内人士统计,目前至少有24档亲子节目已经备案,卫视即将出现“亲子”节目的井喷状态。

而这些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一二线卫视有大牌明星助阵,而三四线卫视则是以草根为主。

疯狂跟风的背后就是快餐式的消费逻辑。

纵观近几年的卫视荧屏,几年前扎堆“梦想”“益智”,后来又随着《中国好声音》的走红而扎堆“好声音”,而到了今年年底又开始疯狂扎堆“亲子”。

网址: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 http://c.mxgxt.com/news/view/1317203

相关内容

“明星亲子互动”电视节目热播背后的社会学分析——以《爸爸去哪儿》节目为例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亲子教育启示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为例
《爸爸去哪儿》节目介绍
浅析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策略—以《爸爸去哪儿》为例任务书
《爸爸去哪儿》重燃亲子热潮:这档节目的魅力为何与日俱增?
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 爸爸去哪儿简介 爸爸去哪儿播出时间
【编导论文】娱乐类节目在中国的发展(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爸爸去哪儿》节目市场定位分析
亲子节目大盘点 除了《爸爸去哪儿》还有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