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嘉士伯
有生之年系列:
迟到了一年,“永久停播”至今仍然是搜索引擎中的检索关联词,改名为《一起出发吧》(以下称为《爸6》)的《爸爸去哪儿》第六季,上周在海外上线了。
名字虽然换了,但主题内容和玩法设定还是熟悉的《爸爸去哪儿》。
陈小春带着自己的王牌小甜豆、耿乐带着起名没按常规套路的亲儿子乐那多、包贝尔和观众脸熟的饺子、杨烁父子以及今年正式为人父的实习爸爸何猷君一起,在村长李锐的“刁难”下,踏遍祖国大好河山,体验不同的生活。
一派和谐美好的父子亲情画面。
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观众为甜豆Jasper翻墙而来,却被杨烁凶得翻墙而归,忍不住在其微博下替他儿子杨雨辰打抱不平。
杨烁的咆哮、怒吼、嘲讽就这样从第一期沸沸扬扬到了第三期。事情发展到这周,甚至杨烁妻子王黎雯的微博评论都已经沦陷。
到底是大家对“挫折式”教育的见解不同?还是杨烁的“霸总”滤镜太重?又或者,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愤怒与不满?
霸道总裁太入戏,杨烁“君臣式”父子惹争议
简单总结一下目前引发了争议的点:
——在细枝末节上跟儿子发飙,衣服没拉好、包没背好、走路姿势不对,都能让他大声呵斥孩子;
——主动问儿子要不要拍照,却在儿子走过来配合的瞬间变脸,“我不想和你拍”;
——儿子选了最远海拔最高的房子,因为“5号是幸运数字”,直接表达不满意“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
——录制海拔在4000米以上,儿子高反,可能身体不适,导致步伐跟不上,工作人员建议抱一下,杨烁说“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前往5号房的路上,念叨着自己想要的1号,一路语气不佳;
——只有打击,没有鼓励。
光从文字上,看起来的确像是推崇挫折式教育的严厉父亲。可,观众并不是通过文字来感受这一切的。
娱sir看着视频里杨烁沉下来的脸、语气里的严肃、稀少且看起来不是很情愿的赞扬以及那句动不动“从头再走一遍”的口头禅,的确也没能感受到用心良苦的关爱和温暖。
加之,孩子与父亲在一起时,那小心翼翼和闪烁的眼神。再对比杨烁不在时杨雨辰正常的快乐模样,观众难免沉浸其中,怒火中烧。
杨烁说,希望儿子能长成一个男子汉,得有规矩,肩上的担子比别人重。
话都对,道理成年人能懂,那些骂杨烁的观众当然也都懂。
但他的儿子杨雨辰,2012年出生,今年不过7岁,录制节目时最多6岁。指望一个6岁的孩子,读懂父亲严肃话语体系背后的用意?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更何况,这个父亲,平时长期缺席。
这就好比没有9年义务教育,直接要他参加高考,除非是天才,否则都会是杨雨辰同款反应——满脸忧虑、无所适从、战战兢兢甚至有几分害怕。
原生家庭,这个词在近几年的热度居高不下,不仅仅是部分观众对于父母权威不容挑战的PTSD。换个矫情些的说法“有些父亲一生都在等待孩子一句感谢,而孩子却一生都在等父亲跟自己说声抱歉”。
自古,中式的父亲两个字,后面总是跟着严厉这个形容词,如果再带着“军训式教育”“挫折式教育”的标签以及不容置疑的要求和教导,就足以演绎出一部君臣父子的大剧了。
网友“讨伐”杨烁过于严厉,说明了这一届观众对父子关系的期待与见解,是平等、尊重和沟通、是允许父母权威被挑战、是把孩子当作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顺从大于一切的压制。
即便只是6岁的孩子,也是个跟你有不一样的6年人生体验的人了。
对比一下陈小春——这个肉眼可见的暴躁父亲,Jasper也时不时会因为感受到父亲的怒气,而退避三舍,但差别在哪里?
在陈小春愿意沟通的姿态上。
他允许Jasper有不舒服、不愿意的时候、会克制情绪、发火后会道歉。那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的经典喊话后面,接着的是陈小春立马跟儿子道歉的“I'm sorry ”,以及到了两人独处时依然对自己发火表达了懊恼的“I'm a badguy”。
孩子会因此就失去责任感?无法成长为男子汉吗?显然不会。有事沟通,谁做错谁道歉,所以Jasper才会是全网羡慕的小甜豆。
再回头看一眼杨烁,娱sir真想像范闲一样,玩一把穿越,替他儿子,吐槽一句:“都是成年人了,能不能先控制一下你的情绪。”
明星亲子节目还有未来吗?
已经有多久没有看到明星亲子(幼儿)类节目了?
近年来,广电总局陆续就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发布一系列监管政策,以限制未成年人参与演艺节目和演艺活动,俗称“限童令”。
今年4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最新规定——《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正式生效。
该文件的征求意见稿于2018年8月24日发布。规定明确了未成年人节目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者包装、炒作明星子女,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
事实上,早在2016年,广电就发布了相关条例,要求规范相关幼儿亲子类节目,内容与今年生效的规定差不多。彼时,他们的生存法则是从卫视撤出,改网播引入素人儿童,最终顺利播出了好几季。
但去年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后,《爸6》全面折戟,同时消失的还有已经靠前期戚薇女儿Lucky的花絮,吸引了一大堆粉丝的《想想办法吧!爸爸》。
一时间,本来风头正盛的明星亲子(幼儿)节目几乎销声匿迹,在《爸6》海外播出之前,除了花絮啥也没有。2019年四家平台、五大卫视的节目清单中均未出现该类型,2020年已经露出的节目单中目前也还没有看到。
但亲子节目类节目的市场潜力不允许平台放弃这个领域。
折损了幼儿这一员猛将之后,芒果系转头把注意力放到成年孩子的身上,连续推出《我家》系列,包括《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和《我家小两口》。其中在《我家小两口》中,向佐和郭碧婷几乎“直播”了两人恋爱结婚的全过程。
整体声量虽不如《爸爸去哪儿》来的猛烈,但也算稳住了亲子节目的领地,顺利开疆扩土。
后《爸爸去哪儿》时代,有三种类型的未成年亲子节目依然顽强生存:一、与体育项目结合,强调成长观察的竞技题材,例如《大冰小将》;二、从二胎政策切入的教育类,例如《我们长大了》。
这两个类型的共同点是;全素人儿童,搭配明星嘉宾。第三种是,孕期观察,既有明星又有明星的娃,例如《新生日记》。
在“最强限娃令”面前,这些都是亲子类节目找到的生存新方向。而如今,虽然《一起出发吧》暗搓搓的开辟了新方式——海外播,至少保证了节目不砸在手里。但,涉及幼儿的明星亲子类节目目前依然处在禁区,无论你是改名还是换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