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禹兮罗云熙亮相音乐节!演员跨界,票房有戏吗
音乐节沦为“粉丝见面会”?
最近啊,网上有个事儿挺火的,就是网红孙恩盛和何秋亊被邀请去参加音乐节的事儿,这事儿一出来就引来了一堆讨论。
支持他们的网友觉得,这俩人之前出过原创单曲,自带粉丝,能给主办方拉来票房。但反对的人也挺多,说这种网红的唱功参差不齐,舞台经验也不够,来音乐节更像是“蹭热度”或者“跨界赚快钱”。
其实啊,不只是他们,最近还有不少演员也被传出要参加音乐节,比如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赵露思、张新成之类的。这些消息一出来,也是争议不断,很多真正的乐迷就觉得,现在音乐节都快变成“粉丝见面会”了。
音乐节“变了味儿”
现在的音乐节感觉越来越不像个音乐节了,更像是明星们的拼盘演唱会。资深乐迷齐柒对此感触特别深。
齐柒说,2019年的时候看音乐节,来的都是些乐队,顶多再加一两个大牌歌手压轴,现场气氛特别好,大家都沉浸在音乐里。可这几年就不一样了,音乐节上的嘉宾阵容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多的不是乐队的歌手、网红和流量明星都来了,一个人单独唱歌的舞台也越来越多。
“以前在音乐节上,大家更在乎的是音乐本身能不能打动人心,现在倒好,感觉很多人就是为了见某个明星,去看他的拼盘演唱会。”齐柒叹了口气说。
音乐节变味了
随着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入,粉丝们为了能离偶像近一点,就开始搞“抢前排”“熬夜排队”这一套了。有些粉丝甚至凌晨三四点就跑去排队,就为了能抢到前排的位置。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粉丝们开始挂大旗、举灯牌,本来轻松愉快的音乐节气氛,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
齐柒还说,粉丝们为了藏灯牌,居然出现了跟保安合作偷运灯牌、跟安保吵架甚至报警的情况,把音乐节现场搞得一团糟。
更让人无奈的是,随着大牌音乐人、网红和流量明星的加入,音乐节的票价也跟着涨了不少。齐柒提到,2019年大多数音乐节的票价大概两三百块,现在普遍都翻倍了,有的甚至超过了千元。这让很多普通的乐迷只能望而却步。
乐迷麻袋和野门也对现在的音乐节现状表达了不满。
麻袋抱怨说:“现在好像随便搭个舞台、找个人来唱歌,就能叫音乐节了。”
麻袋还透露,自己已经有近两年没去参加音乐节了,一是因为太忙,二是觉得现在的音乐节太乱,阵容也都差不多。
“除了短视频网红,还有一些靠综艺节目走红的乐队,现在也成了‘网红’,他们的粉丝越来越多,票价也越来越贵,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多,但是一些小众乐队的演出机会却越来越少了。”
音乐圈贫富差距加大
麻袋苦笑着说:“我觉得音乐圈的‘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了。那些小众乐队啊,还有没被发现的乐队,好像越来越难冒头了。听众们也都对这些音乐有点审美疲劳了。”
音乐节的纯真性与商业化之争
野门就说了,现在的音乐节在服务和管理上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路线设计得不合理,服务跟不上,措施也不够完善之类的。甚至有些挺有名的音乐节品牌,在办的时候人太多,管理乱七八糟,音响效果也不好,结果观众都喊着要退票,现场一度乱成一锅粥。
“现在这个音乐节市场啊,好像谁都能进来分一杯羹,哪个主办方都想搞个音乐节赚快钱。”麻袋一脸无奈地说。
野门就很担心,这种一味追求数量和流量的情况会让音乐节原本最重要的东西——那种靠音乐共鸣形成的社群感变得越来越淡。从做生意的角度看,大牌歌手加上网红、流量明星确实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但也难免会出现核心乐迷流失、宣传重点跑偏,还有人群分化这些问题。
野门就问了:“等到流量没了,那些乐迷还会回来吗?”
齐柒就喊话了:“能不能把音乐节还给那些真的喜欢乐队的人啊?粉丝要是想追星的话,完全可以去参加偶像的演唱会嘛。”
纯真性和商业化之间的矛盾
对于网红、明星抢着上音乐节这种现象,做音乐这一行的炜炜也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了下这个问题。
音乐节为何偏爱网红与流量明星
炜炜觉得啊,现在好多主办方搞音乐节,为啥老是捧网红和流量明星呢?其实吧,这跟喜欢不喜欢某个明星关系不大,更多是为了赚钱。炜炜说得很直白,主办方办音乐节的时候,谁不想有自己的特色和主题啊?大家都想办个真正让乐迷开心的音乐节。可是呢,很多音乐节光靠卖票根本赚不到钱,还得找直播授权、拉品牌赞助啥的。一旦开始拉赞助,那些赞助商就爱找流量明星,因为流量明星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比原创音乐人高多了,哪怕是一线歌手也没法比。
其实这种情况不光是在音乐节里头,炜炜还说了,别的音乐项目也或多或少被“流量”给影响了。合作方总是要求要有影响力、不能赔钱之类的。所以啊,大部分音乐节最后也只能妥协,把“流量”当成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另外呢,现在的音乐节还很喜欢跟当地的旅游文化合作,这也让网红和流量明星变得更多了。
音乐节是给普通人办的节庆活动
炜炜提到,那些非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文旅部门其实很乐意在这方面花钱,吸引一些知名的音乐节到本地来办活动。他们不是想把当地变成音乐小镇,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宣传自己的城市特色。从这个角度看,网红或者流量明星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作为同行,炜炜也感叹,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能把音乐节办好并且生存下去就已经不容易了。所以他觉得音乐节之间不存在所谓的鄙视链。不过他也明显感觉到,以前的音乐节主要面向的是真正的乐迷,而现在更多的则是迎合粉丝的需求。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像拼盘演唱会那样直接办粉丝活动,而不是去抢占音乐节的市场呢?
炜炜解释说,这是因为音乐节的目标人群变了。
“2010年以后,音乐节吸引的不只是乐迷,还有许多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追星的普通人。这些人去音乐节并不是为了听歌,而是享受那种可以随意走动、放松的生活方式,这和演唱会那种两三个小时必须坐着看的氛围完全不同。”
他说,“目标人群扩大了,吸引了更多主办方参与进来,也让音乐节得到了更多品牌的认可和文旅部门的支持。人多了,市场大了,音乐节的品牌也就越来越多,听众也不再局限于乐迷了,所以音乐节的内容自然也就更加多样化了。”
演员扎堆参加音乐节
现在音乐节为了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通常会找一两个流量艺人或者网红,再加上一些独立音乐人和乐队来凑阵容。
听说最近有不少演员都宣布要参加音乐节了。比如丁禹兮要去巅峰音乐节,罗云熙要去太湖湾音乐节,张晚意去元气森林音乐节,任嘉伦在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赵露思参加元气森林和葫芦果音乐节,还有张新成要去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
音乐节里的“网红”与“流量”
炜炜说:“肯定不能光靠流量艺人、网红或者流行歌手啊,不然就完全违背了传统音乐节的初衷了。反过来,也不能全是乐队或者独立音乐人,因为虽然有些乐队确实很棒,但它们不一定能吸引到赞助商,门票也卖不动,没有流量也没啥热度,投资方肯定不乐意。”
不过,炜炜也提到,网红和流量明星在带动线下音乐节票房的能力上差别挺大的。
在他看来,那些靠直播起家的网红,很难让粉丝掏钱买线下演出票。毕竟粉丝已经习惯在线上免费互动了,而且线上直播那种即时交流的感觉,比线下演出体验还要好。但偶像型的流量明星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粉丝是冲着偶像本人去的,对偶像有崇拜和情感连接,所以愿意花钱去看偶像,哪怕演出内容本身好不好听都无所谓。
比如说,有些顶级偶像的音乐节现场,粉丝可能全程都在喊偶像的名字,而不是跟着唱歌,这就跟传统的乐迷完全不同,传统乐迷更看重音乐本身和现场互动。
---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包括娱乐场所演出)达到了48.84万场,比去年增长了10.85%;票房收入达到了579.54亿元,同比增长了15.37%;观众人数是1.7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2.95%。
音乐节能不能让人开心起来
不过呢,演出市场看起来是挺热闹的,可是在这里面混的人,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天天喊“难”。
对那些喜欢音乐的朋友来说,现在去音乐节能开心起来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门票越来越贵,现场气氛也不太好了。一些特别喜欢的独立音乐人好不容易有机会露个脸,结果被安排在开场表演。有时候看到他们在台上卖力表演,底下爱豆的粉丝们忙着布置他们的应援现场,完全无视台上的演出,这场景真的很尴尬。”齐柒说。
齐柒还发现,现在让一个音乐人或者一首歌火起来特别不容易。短视频平台上,大家就听15秒,只要这15秒够抓耳,这首歌就能火。这就导致很多歌手只盯着这15秒的“爆点”,根本不管整首歌的质量怎么样。
炜炜也提到,虽然流量明星和网红的加入确实让更多人接触到音乐节,把音乐节从“小众爱好”变成了“大众生活”,但这同时也削弱了音乐本身的魅力。传统音乐人想在音乐爱好者中有点名气倒是不难,但如果想真正走进大众视野那就难了。再加上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和市场上的流量至上原则,逼得音乐创作者只能去追求那种短时间就能火的“爆款神曲”,传统的音乐创作深度和艺术性就被压缩了不少。
传统音乐人的焦虑与期待
炜炜坦白说,他们也试过跟着“流量”这条快车道跑,比如让音乐人通过直播来赚钱。可是大多数音乐人都因为“精神需求落差”没成功。
炜炜还透露,之前有几十家公司,上百个选手专门搞唱跳路线。不过因为唱跳组合的成本比纯音乐创作高多了,要花钱请编舞师、设计舞台效果、买灯光啥的,可市场赚回来的钱根本不成比例。现在就剩几家公司在硬撑了。
“我们四年出了五十多首歌,有自己的粉丝,也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可还是上不了音乐节,因为人家比我们更有流量。”炜炜苦笑说,“好多以前的唱跳选手现在不是转行拍戏就是去酒吧驻唱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他叹了口气:“虽然市场是大了,但这个市场好像不太属于传统的音乐人。”
不过炜炜也说了,他不排斥流量。他说:“情怀确实重要,但生活还得过下去。我们希望音乐市场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作品得到认可,也能赚到钱。”
他还特别强调:“我觉得那些审美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来参加音乐节不是跟我们抢饭碗。我觉得主流市场下面应该有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从音乐节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市场才算健康。”
所以呀,怎么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了音乐节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让音乐节既叫好又叫座的小建议
其实呢,现在已经有一些音乐节开始试着改变啦,比如说搞什么“分舞台策略”,弄两个舞台同时开,一个是纯音乐的,一个是流量明星扎堆的,这样粉丝和喜欢音乐的人都能满意。
我觉得还可以再从两方面继续优化。一方面呢,那些网红或者靠流量走红的明星可以多花点心思在音乐本身上,别老挂着个“明星”的名头不放,努力让自己变成真正懂音乐的人。比如刘宇宁吧,刚开始的时候他特别火,但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后来他慢慢出歌了,大家就发现他的唱功确实不错,慢慢地也就接受了他,不再单纯把他当网红看啦。
音乐节能留住人心的“法宝”
另一方面,音乐节市场其实可以通过主题的形式,把领域分得更细一点,这样能让它更有特色,也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
乐迷齐柒也说了,音乐节里安排一两个流量艺人或者网红也不是不行,但选表演嘉宾的时候一定要更专业、更平衡才行。她特别强调说:“不能用事先录好的音轨糊弄观众,也不能整个音乐节都只是一个人在唱,这样会挤压那些独立音乐人的表演机会。”
还有乐迷麻袋和野门,他们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说了些心里话。麻袋就提到过一场让她印象很深刻的音乐节,不光是看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人表演,主办方的服务也让她特别感动。比如说路线安排得很合理,接驳车准时到位,厕所位置也很科学,还准备了防雨措施。
她说:“不管谁来演出,只要买了票,那就是消费者,主办方就得对得起这些消费者,提供好服务。除了看哪个歌手表演,我们也关心票价和整体体验。可能很多年之后我都不记得当时听了啥歌,但我记得那天晚上的服务有多贴心,这种感觉会一直留在心里。”
(文中齐柒、炜炜均为化名)
网址:丁禹兮罗云熙亮相音乐节!演员跨界,票房有戏吗 http://c.mxgxt.com/news/view/1319573
相关内容
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都现身音乐节,演员跨界能确保票房吗?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参加音乐节,演员跨界能保障票房吗?
丁禹兮罗云熙张新成都参加音乐节,演员跨界能保障票房吗?
丁禹兮罗云熙张新参加音乐节,专不专业不重要,粉丝喜欢就有钱赚
音乐节明星唱功人气比拼,赵露思丁禹兮罗云熙张晚意任嘉伦张新成亮相
罗云熙周深音乐会超时争议,变成双方粉丝骂战,演员该跨界吗?
流量明星罗云熙、丁禹兮等加入音乐节引发的行业变局
演员扎堆音乐节是流量自嗨吗 跨界尝试引争议
演员“跨界”涌入音乐节:当流量消退,乐迷还能回来吗
赵露思丁禹兮集体再就业,音乐节卖不动靠流量演员来“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