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内其实一直有一条“众所周知”的秘密鄙视链,其中以话剧演员为最高端——话剧演员的整体实力素养也是最强的;又以综艺咖为最低端,因为上综艺没有难度。在专业的演员眼里,综艺咖与“跳梁小丑”无异。
杨迪就在综艺《火星情报局》上坦言过这一现象,自嘲自己处于娱乐圈食物链的底端,不过我最佩服杨迪的一点是,他是第一个敢坦坦荡荡以“综艺咖”自称的人。
不像很多明星,综艺都不知道上了多少个了,还恬着脸说自己是“演员”、“歌手”,仿佛你说他是综艺咖就是在说他。
虽说综艺咖长期处于娱乐圈的底端,但近年来,综艺仿佛成了一个“香馍馍”,大家都知道它是粗粮,吃起来不“高级”,但它真的很“抗饿”,以至于不少明星前赴后继奔向综艺。
说起内地综艺爆发的一年,那必然是2013年,那一年《爸爸去哪儿》成为了年度收获关注度最高的一档节目,真正把“真人秀”这一概念带来了内地。
在此之前,综艺一直只有《快乐大本营》这样的联欢会模式以及《超级女声》这样的选秀模式。
《爸爸去哪儿》以后,《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等层出不穷。
在综艺大火之后,带来的弊端也渐渐浮现了出来。
在民众版权意识并不高的时候,一大堆综艺都是靠抄袭起家,成了抹消不掉的污点:《奔跑吧兄弟》和《Running Man》;《极限挑战》和《无限挑战》;《向往的生活》和《三时三餐》,等等,几乎大部分叫得上名字的综艺从赛制到内容,几乎都是无脑地复制粘贴。
一个综艺模式火了,千千万万个相似节目全都冒了头。
《我就是演员》让一堆演技比拼类综艺出现在大众视野,也让大家认识了很多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演员”。
其中做得好的,也就那么一两个,很多都是流水线般的劣质产品,毫无营养。
而对于演员来说,在综艺里更是容易消磨自己的演技。张艺谋曾和章子怡说“不要演电视剧”,但他肯定没想到章子怡直接跳过了电视剧,上起了综艺。
从《妻子的浪漫旅行》到《我就是演员》,“国际章”更接地气了,演技也再没起色了。
张译就曾在某档访谈节目中说:“我是坚守底线的,从不参加综艺。”这句话不知道要打了多少演员的脸啊。
对于演员来说,上综艺就是一种消耗。消磨自己的神秘感,也消磨自己的演技。邓超在烂片和综艺上的表现,常常让人忘记他其实是一个演技派,也有过《烈日灼心》这样的佳作出现过;
孙红雷、黄渤,因为《极限挑战》而增强了自己的国民知名度,但也让观众很难再去面对他们演的角色了。
除了演员以外,歌手似乎也成了综艺的常见嘉宾身份。大张伟在《脱口秀大会》、《王牌对王牌》等综艺上的表现总让人忘记他是一个歌手;
薛之谦走红更是因为他在《火星情报局》的表现,他也曾自嘲自己是一个“综艺咖”,但内心想做的还是歌手,只可惜在上综艺前,一直是歌红人不红。
综艺难度低,来钱快,确实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捷径。但演员们在其中不断消磨着自己的灵气和神秘感,真的是非常可惜。
而对于观众来说,长时间面对大批毫无营养的综艺,对自身也是毫无益处。市场应该加强监管,但观众们也该学会“挑食”,不要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迎合市场,而是应该让市场去迎合你们。
对娱乐圈来说,更应该加强对综艺节目的管理。一个演员上综艺的钱比他演一场戏下来拿的钱要多得多,那他还会静下心去琢磨演技吗?
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有的综艺本身质量优秀,还能弘扬文化,有正面积极的价值导向(比如《国家宝藏》、《明星大侦探》),这样的综艺节目我们应该欢迎。该管了!艺人不打磨演技,就忙着综艺圈钱。
一旦过了这个度,综艺在资本的裹挟下变得越来越没有营养,变成了快速吸金的工具,没有持续的正能量输出,对于整个娱乐圈、对于整个文化市场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好事。艺人忘记老本行,天天上综艺圈钱,综艺不该是这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鱿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