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第34讲
4月8日上午,中文系(珠海)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名家讲坛第34讲,本次讲座主题为“孤独的杜甫:从‘缅思桃源’到‘仰看明星’”,由北京大学张沛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吉云飞助理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沛教授指出: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灵魂密码的编写者、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世界的创造者,而杜诗作为杜甫的心灵日记,倘若读者能恰当地进入杜甫的心灵世界,那么亦能从中感知、了解自己的心灵。
“情圣”,张沛教授选取了该关键词来勾勒杜甫的形象。“情圣”之名,在于“得人情之圣”,与举世皆闻的“诗圣”称号相比,更能揭示杜诗所内蕴的人性之丰富、深刻与细微。为人,杜甫是深于人情的仁者;论诗,杜诗是至情的表露。而作为情之圣者,杜甫总是生活在一种和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息息相关的因缘整体性之中,并且习惯于通过因缘整体性的眼光来观察、表现自我与他人、有情与无情的在世生存。
正因怀揣着在世之深情,那么孤独作为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内容,也便成为了杜甫诗歌,或是通过诗歌所表达的生命、感情、历史经验当中的一个关键词。张沛教授强调,诗人通过写作能够克服和转化孤独,但是另一方面,诗歌也同样回溯记录着诗人曾经的孤独体验,而杜甫是如何感受、表达以及克服和超越孤独的,正是本次讲座的一个重点。
接下来,张沛教授通过援引杜甫在中年和晚年的两首诗,以文学为路径,揭示杜甫与“孤独”之间幽微而深远的细节。
首先是杜甫写作于公元757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八月的《北征》一诗。对于《北征》,教授引用了《闲园诗摘钞》中的见解:“此诗有大笔、有细笔、有闲笔、有警笔、有放笔、有收笔,变换如意,出没有神。”从中可知,《北征》诗中的笔法,变化多端而气象万千,而他希望大家特别关注其中一处闲笔,即全诗的第33句到第44句(从“菊垂今秋花”到“益叹身世拙”)。
因《北征》押韵的特点,张沛教授特别邀请了在场的一位同学用粤语方言朗读该段内容,以更加可感的听觉效果来展示该诗多用入声韵的特别之处。
以入声韵这一形式,可表达特定的情愫,而整段内容,虽名为“闲笔”,却墨分五色,内涵丰富,不可等闲视之。
杜甫缘何插入这段闲笔?对于这个问题,张沛教授首先为大家提供了今人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认为,它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真实呈现;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这是自然生机与人心的生机融为一体的表现,对佳景的描摹,即是诗人自身在朝经过打击之后,在自然状态中获得的治愈和新生;第三种观点则关注到了这段闲笔中蕴含的叙事和抒情张力,指出桃源这一意象所包含的两重意义,非但没有冲淡反而加深了诗中的忧患意识。
在张沛教授看来,这段闲笔句式中杜甫的主观投射和移情想象,似乎更多还是在个人的命运。“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的主语和对象显然都是诗人本人,而非整个国家和社会,而对桃源中人怡然生活的遥想,显露的是诗人对自己不幸命运和理想破灭的悲叹。
随后,张沛教授回到《北征》前文中“拜辞诣阙下”到“臣甫愤所切”这八句内容,为闲笔之用意追溯到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表示,这八句诗中展现的,是诗人心中所经历的深刻而剧烈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自我意识的分裂。在此之前,“致君尧舜上”是诗人的抱负写照,而现实的政治让诗人杜甫为自己的天真和一厢情愿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永远失去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可能。
《北征》的第二段,讲述了杜甫自朝廷政治这一公共空间向家庭或私人空间的流转过程,而下文承接的这12句闲笔,揭示出剧变的外部环境下,诗人的内心世界。
过往的政治愿景固然已经破灭,而在“人烟眇萧瑟”的寒山道上,杜甫幻灭的乌托邦理想,更沿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分形变化。桃源是杜甫的一时之遐想,见证并记录了诗人政治乌托邦儒家化之后的内在分裂。尧舜不再有,诗人便借由桃源这一意象,向不公正的人间秩序与现实政治世界提出质疑和批判。而杜甫致君尧舜理想破灭之后的另外一种变形,则是诗人历史记忆和社会想象的进一步激化,集中表现为对开国之君唐太宗政治人格以及统治时代的崇拜与神话。
在极其短暂的消沉之后,杜甫没有沉湎在桃源之内,而是以回望太宗时代美好政治的姿态,结束了他的北征之诗和他的精神北征。
杜甫的“北征”,既是流亡,也是回归,处于两者之间的杜甫,所面临的孤独处境并非其独有,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而杜甫对于孤独的超越,正是本次讲座后半部分的主题。
在请同学朗读《夜归》一诗后,张沛教授表示,《夜归》一诗,在于情真,正是情真,才使我们能够惊鸿一瞥地捕捉并体会到诗人在极端孤独中重新发现自我的生命经验。
夜归遇虎,在命悬一线之际,君王社稷妻子朋友皆成空,而当平安归来时,满腹心事却不知诉与谁人听,只得遥望北斗仰看明星,在这一瞬间,诗人体验到绝对的孤独,但也唯其如此,杜甫终于发现了那个先前隐藏的绝对自我,明心见性,俯仰自得。但杜甫终究是大地上行走的真人赤子,而非凌空蹈虚的天外飞仙,诗人此时达成的自我和解,乃是对世界命运的领会和接受,甚至是欣赏和眷恋。
张沛教授向在座师生分享了他个人对于《夜归》一诗的文学感悟与心灵体会,引领大家进入文字内部,感受文学内在充沛的感情经验和施予读者的浸润作用。
总而言之,《夜归》一诗,以平实内敛的语调讲述了杜甫晚年在夔州生活时期的一次特殊经历和高峰体验,作为杜诗看似平常而实为奇绝的例外,值得我们的格外关注。
在讲座的尾声,张沛教授总结,正如杜工部本人所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杜甫这样期待自己,同时也这样期待着后世的读者。
在讲座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广州中文系肖剑老师、国际翻译学院聂渡洛老师以及我系戴智恒老师都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随后吉云飞老师提示在场同学要记住张沛教授现身示范的品味高超的文学阅读和学术研究的感觉,以此来校正自身的方向。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名家讲坛圆满落幕。
网址:名家讲坛第34讲 http://c.mxgxt.com/news/view/1327708
相关内容
百家讲坛名 家 讲 坛
超星名师讲坛
【“万安山下”外语名家讲坛】第6讲:郑州大学杨明星教授应邀为我院线上讲学
【东方卫视】『新闻』《名人讲坛》张铁林讲乾隆
百家讲坛《国史通鉴》
2012年百家讲坛全集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
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
百家讲坛《塞北三朝之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