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粉丝群体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工作专业方向的动态

发布时间:2025-05-21 10:19
饭圈粉丝群体认知行为治疗计划

一、计划背景

饭圈粉丝群体常出现过度沉迷追星、非理性消费、网络暴力、极端情绪表达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修正不合理认知、调整行为模式,帮助粉丝建立理性追星观念,平衡追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二、治疗目标

1. 短期目标:

◦ 帮助粉丝识别追星过程中的不合理认知与行为。

◦ 缓解因追星引发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 长期目标:

◦ 建立理性追星观念,形成健康追星行为模式。

◦ 提升粉丝自我管理能力,回归正常生活与社会功能。

三、治疗对象

存在过度追星、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等问题的粉丝群体(建议年龄16-35岁,自愿参与治疗)。

四、治疗周期与形式

• 周期:共8周,每周1次团体治疗(2小时) + 1次个体辅导(1小时)。

• 形式:团体治疗为主(促进成员间互助与经验分享),个体辅导为辅(针对性解决个性化问题)。

五、治疗阶段与内容设计

(一)第1-2周:问题评估与关系建立

• 内容:

1. 通过问卷(如《追星行为量表》)、访谈评估粉丝的追星行为、认知模式及情绪状态。

2. 介绍CBT原理,建立治疗师与粉丝的信任关系,明确治疗规则(如保密原则、互相尊重)。

3. 引导粉丝分享追星经历,初步识别不合理认知(如“偶像必须完美无缺”“不支持偶像就是敌人”)。

(二)第3-4周:认知重构训练

• 内容:

1. 识别不合理信念: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帮助粉丝识别追星中的非理性思维(如“为偶像花钱越多越忠诚”)。

2. 挑战不合理信念:引导粉丝用事实反驳非理性观点(如分析过度打榜的经济压力、网络互撕的危害)。

3. 建立合理信念:讨论理性追星的边界(如“追星是兴趣,不应影响现实生活”“尊重不同粉丝群体的选择”)。

(三)第5-6周:行为改变与技能训练

• 内容:

1. 行为目标设定:根据粉丝个体情况制定行为计划(如减少每日追星时间至1小时、停止参与网络骂战)。

2. 自我监控与记录:发放行为日志,要求粉丝记录每日追星行为、情绪反应及触发事件,分析问题行为模式。

3.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情景模拟,练习理性表达观点(如面对不同偶像评价时如何平和回应),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暂停法)。

(四)第7-8周:巩固与回归现实

• 内容:

1. 团体分享与反馈:成员分享行为改变成果,互相鼓励,讨论剩余困难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2. 现实生活衔接:制定长期计划,将理性追星观念延伸至现实生活(如平衡追星与学习/工作、参与线下公益活动)。

3. 治疗总结:回顾治疗过程,强化积极改变,提供后续支持资源(如心理咨询热线、理性追星社群)。

六、评估与反馈

1. 过程评估:通过行为日志、团体观察记录粉丝行为改变情况。

2. 效果评估:治疗结束后,使用问卷对比治疗前后的追星行为、认知模式及情绪状态。

3. 反馈机制:定期收集粉丝意见,调整治疗策略(如增加网络暴力应对专项训练)。

七、注意事项

1. 尊重粉丝对偶像的情感,避免直接否定或贬低其追星行为。

2. 关注极端案例(如严重抑郁、自杀倾向),及时转介至专业心理机构。

3. 联合学校、家庭及粉丝社群,形成长期支持网络,巩固治疗效果。

通过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帮助饭圈粉丝群体实现从非理性追星到理性、健康追星的转变,促进其个人成长与社会融入。#

网址:饭圈粉丝群体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工作专业方向的动态 http://c.mxgxt.com/news/view/1337262

相关内容

“饭圈”乱象冲击产业形态 治理需要各方联动
社交媒体时代下,“饭圈”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的?
国乒狠治“饭圈”!全员官方粉丝群解散,王楚钦孙颖莎发声
“饭圈”乱象整治:沉迷粉丝群体中有哪些危害?
粉丝群体社群化与个体化:饭圈的文化与规则解析
网络社会工作视域下“饭圈”文化及其行为模式探析文献综述
我们潜入了运动员的「饭圈」粉丝群……
以“00后”为主的粉丝群体,低龄化的饭圈
海报观潮丨根治“饭圈”乱象,推动“流量”向上、向善、向美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