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娱乐接棒、万达入局潮玩,电影大厂走向“多线叙事”

发布时间:2025-05-22 00:28

AI划重点 · 全文约2626字,阅读需8分钟

1.阿里影业集团宣布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重塑品牌策略。

2.大麦娱乐在2025财年实现收入人民币67.0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IP衍生业务分部收入达到14.33亿元,同比大增73.1%。

3.除此之外,阿里影业还拥有阿里鱼业务,通过与天猫联合运营潮玩类旗舰店以及自主潮玩品牌锦鲤拿趣进行IP合作与衍生品产出。

4.传统电影公司如万达电影、光线传媒等也纷纷布局IP市场,寻求业务多元化和拓宽非票收入。

5.尽管如此,犀牛君对这些传统电影公司转型并不完全持乐观态度,但市场红利一日不退去,新玩家仍有机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5月21日,阿里大文娱集团召开焕新发布会,宣布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公司表示此次更名将有助于公司在全娱乐生态中,尤其是线下娱乐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重塑品牌策略,为公司提供更相关及独特的企业形象和身份,有利于集团的未来多元化业务发展。

图片

消息传出后立即获得了股市的积极反馈,午后阿里影业股价大幅上涨,截至收盘,涨幅达22.95%。

就在两天前,阿里影业刚刚发布了2025财年业绩,截至2025年3月31日,阿里影业实现收入人民币67.02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连续5年实现盈利,盈利人民币8.09亿元,同比增幅61%。

在此之中,光是来自大麦的分部收入就达到了20.57亿元,分部业绩(分部业绩=分部收入-销售及服务成本-已分配至相关分部的销售及市场费,可对标经营利润)更达到了12.3亿元,在17.09亿的总经营利润中占比高达72%,为阿里影业目前四大主营业务中最赚钱的一项。

与此相对的,本该是主力业务的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分部收入虽达到27.12亿元,分部业绩仅有7320.9万元。

自2023年9月阿里影业全资收购大麦以来,大麦作为阿里影业新营收主力业务展现出了强劲实力。在2024财年内大麦业务交易总额(GMV)同比增幅逾500%,而2025财年大麦继续保持了良好增幅。

演出业务和大麦品牌已经成为阿里影业名副其实的轴心,而此次更名有利于继续强化公司竞争力。

图片

尽管改了名,阿里影业可聊的远不止大麦一项业务。在今年财报里,除了过分亮眼的大麦之外,还有一项业务同样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根据财报分部信息,IP衍生业务分部收入达到14.33亿元,同比大增73.1%,分部业绩则达到了3.8亿元,同比增长75%,仅次于大麦的12.3亿元,为阿里影业第二赚钱的业务。另外公司也表示报告期内,阿里鱼授权IP商品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带动阿里鱼收入同比增幅逾90%,“谷子经济”的情绪热潮,让厚积薄发的阿里鱼坐享收获。

有当家业务大麦和阿里鱼的托底,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这一曾经的主营业务即便受到市场大环境影响略有下降,阿里影业仍然保住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不得不说,靠业务拓展多条腿走路这件事,阿里影业比很多电影公司想得都早。

阿里影业“打样儿”

电影大厂“跟投”

不同于2023年才完成收购的大麦业务,阿里影业的IP业务布局可以追溯到2018年。这一年,阿里影业上线了宣发服务平台灯塔,并把旗下的IP衍生品业务和阿里集团当时成立两载的阿里鱼合并纳入旗下。

接下来的两年里,阿里鱼重点工作放在“IP2B2C”经营方式的构建,正如字面含义,旨在通过打通上游IP授权和下游销售渠道来形成一套完整的IP衍生产业链。紧接着,随着旗下授权IP数量增加和商业模式跑通,阿里影业IP衍生业务营收逐年上涨。

如今,阿里鱼一方面为上游IP方提供IP授权业务,以版权授权方式转售给下游商家,构建IP2B的版权矩阵。经过多年深耕,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IP代理商。

其IP矩阵已覆盖二次元、文博文创、影视综艺、教育体育等多个领域,已签约了三丽鸥家族、宝可梦、环球影业、蜡笔小新、Chiikawa等多个全球优质头部IP。

其中三丽鸥在25财年第三季度(报告期为2024年Q2-Q4三个季度)业绩报告中还提到中国大陆地区Q2-Q4销售额为133.3亿日元,占比高达亚洲总销售额60%、海外销售额30%。这背后就是源自中国代理公司阿里鱼的授权业务运营良好,为销售额增长做出了贡献。

图片

另一方面,阿里鱼通过与天猫联合运营潮玩类旗舰店以及自主潮玩品牌锦鲤拿趣(KOITAKE)来进行IP合作与衍生品产出,丰富IP2C业务。

其潮玩品牌锦鲤拿趣将潮玩IP与多个影剧综结合,截至目前,已自主研发、签约了包括《沧元图》《恋与制作人》等知名IP在内的超10个潮玩及动漫IP;同时,锦鲤拿趣合作影视内容已达40余部,其中多数为热播影视作品,包括《永夜星河》《白月梵星》《甄嬛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

阿里影业的阿里鱼从公司补充业务成长到盈利第二多的业务,靠的是十年时间的厚积薄发,也乘得是“谷子经济”的情绪热潮。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趁热打铁准备拓宽赛道的电影公司远不是少数。

最近两年,入局IP市场的传统电影公司肉眼可见地增加。前有上海电影、横店影视、万达电影抢着布局IP衍生内容,后有今年4月光线透露了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型的计划。

就在5月12日,万达电影又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影时光将与关联方中国儒意全资子公司儒意星辰共同投资52TOYS 1.44亿元人民币。

暂且看不出这些传统电影公司在IP赛场的成绩有多突出,倒是感受到了稳固营收结构的一丝紧迫。

抢蓝海,更为稳营收

传统电影商业模式营收不稳,也是行业内外公认的短板了。

以阿里影业为例,在25财年阿里影业旗下各业务中,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实现收入27.12亿元,同比减少了9.6%,分部业绩更是大减91%。而这背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电影市场低迷,项目收益不及预期,导致了报告期内该业务表现的下降。

若不是靠大麦与阿里鱼的兜底,阿里影业恐怕在去年很难维持住漂亮的业绩增长。作为一家互联网电影公司,阿里影业从前的主营业务已经变成了次要,就像阿里影业的名字也即将成为过去时。

在电影市场低迷时期,业务多元化、拓宽非票收入不可或缺,而以IP衍生周边为代表的新消费蓝海成了越来越多公司瞄准的破局点。

万达电影,便是在探索一个改变现状的契机。

2024年,万达电影在23年短暂扭亏后又陷入亏损。2024年,万达电影实现营业收入123.62亿元,同比下滑15.44%;净亏损9.40亿元,同比下滑203.05%,四大主营业务营收同比全线下滑。

难以把控的院线市场让这家院线龙头业绩连续几年起伏不定,即便迎来新管理层也未能扭转局面。而IP衍生,或称为接下来万达电影增强业绩韧性的抓手。

近两年,万达电影已经频繁发出IP衍生开发布局。在开发创作的《西游记真假美猴王》、“包公”系列的动画电影中提前布局衍生内容,在24年底孵化新品牌“时光里”,通过引入策展、主题联名、艺术文创等内容生态和消费场景,打造新一代影院延展空间。

图片

包括此次公告的合作,同样也是为了依靠头部潮玩企业52TOYS的优势业务延长电影IP寿命周期、拓宽营收渠道,利好双方是真,为了缓解万达电影主营业务的长期低迷亦是真。

光线传媒更是在《哪吒2》超预期表现刺激下的及时转向。25年一季报营收暴涨177.87%,归母净利润涨幅374.79%至20.16亿元,单季盈利规模超过去年全年6倍。这些惹眼的数字,让光线不得不抓住《哪吒2》,抓住动画电影业务,以及远超预期的衍生品市场。

相较海外IP大厂沉淀多年的成熟经营模式和阿里鱼的十年磨一剑,平心而论,犀牛君对这些传统电影公司转型并不完全持乐观态度。但市场红利一日不退去,这些新玩家就有机会。毕竟,没有他们的加入,我们永远看不到成功。

否则,光指望电影市场重焕荣光,这得什么时候是个头。

网址:大麦娱乐接棒、万达入局潮玩,电影大厂走向“多线叙事” http://c.mxgxt.com/news/view/1352436

相关内容

国产电影分析点评:陷入叙事叙事能力陷入困局
怎么理解电影结局?故事/叙事模型
结合多部电影来看,赏析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模式
阿里大文娱洗牌:大麦并入阿里影业,优酷仍在转舵
偶像接连“塌房”虚拟偶像成破圈神器,大厂布局文娱产业新玩法
陈祉希接棒万达电影,对于500亿影视巨头意味着什么?
去年亏损超9亿元,万达电影“吃谷”寻破局
奥飞娱乐:手握国民级IP 布局潮玩+婴童业务
民生证券:豆包出圈 云厂商合作伙伴+端侧落地将成为2025年AI产业主要叙事
影视公司“自救术”:电影公司转型剧集,万达入局“MCN”?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