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霍璟祎“研发个三年五年的,我们还等得起。”说出这话的不是什么大企业,而是一家叫永惠医疗的小医疗器械公司。这样底气十足,原因倒也很简单,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代理,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家底。
广泛地接触一线医生,他们发现,医生在为肿瘤病人做穿刺时,很容易因定位不准造成二次伤害,于是创始人才有了研发一款产品来改善这个问题的想法。
其实,永惠医疗代表了一类创业者——他们起初的“生意”可能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也几乎不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趣。虽然规模不大,但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们在某一细分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了对市场需求的直接感知。
前段时间引起很多本地媒体关注的“传祺维修”也是类似的案例。一个在科技街修电脑的最普通不过的小公司,受“滴滴”的启发,转型为一个电子产品维修平台——用“下单”和“抢单”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电子产品维修服务。目前,其业务区域已覆盖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和黄岛。
在进入一个特定领域创业之初,谁也没法预料自己发现的那个市场痛点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谁也不敢断言自己的项目一定会受到资本的青睐。那么,与其带着那么多不确定,赤手空拳、小心翼翼地杀进来,不如先放低姿态,先迈过这个领域中那道低一点的门槛,哪怕只是代理一个产品,哪怕只是给别人做做App。
经验值慢慢攀升,资金逐渐积累,与之正相关的,必然是创业成功的概率。这时,当这些原本处于产业链下层的“草根”公司再次寻找向上游“逆袭”的突破口时,他们的依据就不再只是一份市场调查,手中拥有的也不再只是一腔热血。
这样的“逆袭”,是不是也算一个不错的创业路径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