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有种说法是公众对企业家太苛刻,随便就“群起而攻之”。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点,现实远不止是“单拎企业家开刀”。看看那些网红、明星,甚至是其他公众人物,他们都在互联网舆论的“高压锅”中煎熬着。无论你是商界大佬,还是流量明星,稍有不慎,犯个小错误,就会引起“千层浪”,网络上的热议总是风起云涌。
说到企业家,像胖东来的于东来,绝对算得上零售界的“传奇”。他把超市经营成了“别人家的超市”,员工薪酬高、福利好,商品定价公道合理,遇到灾难时他总是带头捐款捐物,很多人都把他视为“良心企业家”的代表。尽管如此,他只要在公开场合发表一点管理理念,或是胖东来做了点新举动,立马就有人在网上“挑刺”。有的人批评他的管理模式过于理想化,认为其他公司根本无法照搬;也有人质疑他搞慈善是“作秀”。雷军也是这样,天天在网上与网友互动,分享小米汽车的研发进展,偶尔发个幽默视频走亲民路线。但只要小米发布会上一些数据遭到质疑,或者交付进度稍微拖慢,评论区瞬间“炸锅”,各种讽刺充斥其中,甚至有人翻出雷军曾经的“豪言壮语”,用来做“打脸”的证据。
而网红和明星的处境就更严峻了,他们简直是在舆论的“刀尖”上跳舞。前阵子,一位美食网红因为在视频中误用了某种调料,被网友追着骂“不专业”、“误导观众”,不仅账号掉粉几万,还被同行和网友集体“群嘲”。明星更是“高危职业”,稍不注意,穿搭风格被嘲笑“没品味”,说错话被骂“没文化”,要是陷入绯闻、偷税漏税等负面新闻,几乎意味着职业生涯的“终结”。比如某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流量明星,因为一场恋爱风波,网友挖出了她的各种黑历史,从学历造假到耍大牌,短短几天内,口碑暴跌,代言全丢,从顶流瞬间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为何公众对这些名人如此“零容忍”?简单来说,网络就像一面“魔法镜”,能迅速把人捧上神坛,也能瞬间拉下深渊。过去,即便有些人对企业家、明星不满,也不过是在茶余饭后和朋友吐槽几句,影响力有限。但现在不同了,一条微博、一个短视频,几分钟之内就能传遍全网,评论区里的一句吐槽,可能会被成千上万的人点赞、转发。网络的匿名性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天高皇帝远”,因此敢于随意发表言论,批评甚至恶搞别人。而且,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普通新闻早已难以吸引眼球,唯有名人的“翻车现场”才能引发网络热议,所以一旦他们犯个小错,各种营销号就立刻闻风而动,放大事件,炒作不停。
对企业家而言,网络舆论的“杀伤力”堪比“核弹”。要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品牌,企业家需要长时间积累口碑,精心塑造正面形象,而一旦出现不当言论或决策失误,所有的努力可能瞬间崩塌。比如某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家,因为一次采访中说错话,被网友断章取义,扣上了“不尊重消费者”的帽子,结果企业股价暴跌,销量急剧下滑。也因此,很多企业家宁愿低调做研发、专注产品,而不愿在网上露脸——谁也不想被网友拿着“放大镜”盯着,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和企业推向风口浪尖。
不过,网络虽然充满“险恶”,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可言。那些真心实意做产品、踏实搞事业,愿意与网友真诚沟通的企业家,往往能够收获大家的认同和支持。雷军在网上分享小米成长的点滴,虽然也常被调侃、吐槽,但他接地气的形象反而让小米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于东来凭借对员工和顾客的真心,即便偶尔遭遇质疑,大家依然认可胖东来经营理念的真诚。总的来说,在网络时代,想要立足并获得公众认同,就得坚守底线,别把网友当傻子,也别把网络当成“法外之地”。
最终,公众对名人容忍度低的现象,反映出大家对“真诚”和“责任”的强烈渴望。作为企业家、网红或明星,既然享受着公众的关注和红利,就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每个言行都要对得起观众的信任。毕竟,在网络世界里,“翻车”容易,“翻身”太难,一旦被舆论反噬,后果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