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在粉丝群体极化中造成很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4-12-11 00:22

近年来,网络群体极化倾向十分明显,群体极化现象频繁发生,在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引来大众关注。

01

其中,偶像明星的粉丝圈层是较容易酿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一类群体,研究人员以社交媒体环境下的饭圈为研究对象。

采用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及案例分析等量化和质化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全面考察粉丝圈层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

国外对于群体极化的研究较早,群体极化理论来源于社会心理学。有学者说:“群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交流讨论后,他们朝该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成为如今群体极化现象广为流传的定义。

群体中成员的交流会强化其平均倾向,在网络上群体极化现象更容易发生,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中,志同道合的群体会交流沟通,最终他们的观点保持不变,但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 网络世界的群体极化大概是现实世界的两倍多。国外对于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分析,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成员渴望融入群体和社会,为此会持续调整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最终达成与群体相似的立场。

有力论据理论认为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不断有更为丰富即时的论据出现,群体成员对这些论据加以掌握和衡量,推动态度在不同方向上偏移,或在同一方向上强化。

但社会心理学对群体极化成因的探讨忽略了情感这一重要心理因素。

因为其量化研究必须提供方便测量的极化事实,所以数据的可统计性被尤其看重,而情感问题则是观测的难点所在,因此其对情感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群体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群体信息互动即意味着情感的传达和沟通,在某些传播场景中,情感是最主要的信息交流动机。

02

网络群体极化

伴随着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国内的群体极化研究聚焦于互联网领域。首先,在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方面,大多数国内学者都认为互联网传播特征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网络的网络性、网站网民的同质性、网络交往的互动性等构建了全新的舆论主体,其有着群体极化的倾向。另外,互联网的个性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过滤也是引发群体极化的一个原因。

信息屏蔽、筛选技术强化了群体观点行为的倾向性。此外,网络的超链接性也容易诱发群体极化现象,网站通常会链接与自己的价值倾向、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网站。

也有学者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促进了群体极化的形成。互联网群体极化最重要的三个原因是信息选择、交往选择和匿名效应。

新媒体传播的连续性和反复性,互动性和复杂性,以及即时性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极化事件中,极端态度多基于粉丝素质等社会属性,粉丝群体极化程度受公众关注度影响较大,受自媒体影响较小。

从特征上看,粉丝群体组织化参与行动,以狂热情感为心理动力,拥有原生性立场且难以改变,对立和互撕常态化。

结合群体极化的相关理论及对被访粉丝的深度访谈结果,分析得出粉丝群体极化是各类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果,粉丝群体与外界矛盾是群体极化根源。

粉丝群体心理动因催生极端倾向,网络媒体特性固化群体极化倾向。商业力量激化或放任群体极化,意见领袖不当行为推进极化进程。

粉丝群体极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提升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形成了惩治不良商业资本的舆论压力,同时也发挥了对偶像明星的监督作用。

但其也压制了网民的言论自由,侵犯了网民的人格权,破坏粉丝群体形象,侵蚀了饭圈生态,影响青少年粉丝的身心健康,也扰乱了公共传播秩序。

因此,需要对粉丝群体极化进行合理应对和引导,粉丝群体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见领袖应着力理性疏导,社交媒体、政府部门、学校、家长等外部力量应积极干预,合力解决粉丝群体极化的困境。

03

近年来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行为产生了全新的饭圈文化,饭圈文化的狂热和偏激属性使得粉丝骂战和网络暴力等群体极化现象频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粉丝群体相较于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来说,有着差异性和特殊性。

研究背景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全民实时参与交流互动的聚集地。

网民经新媒体技术赋能后,能够极其便捷地在网络上针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产出观点、传达情绪,进而在网络上施加自身的影响力。

移动互联网平台具有信息共享和超时空特点,使得网络舆情有着比传统媒体舆情更为庞大和分散的舆论主体,因而也加大了引导和管控难度。

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网民容易受到煽动性较强、情绪色彩浓厚的言论影响,触发情绪感染机制,从而呈现极端性观点,观点的表达易转为情绪宣泄,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近年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演愈烈,对网络秩序和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亟待化解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另外,现今网络圈层化趋势明显,网民自主加入兴趣社群,和群体成员互动交流,并能形成集体一致的群体信念和群体情感。

其中,以追星娱乐为兴趣目标的粉丝群体具有典型性,其拥有特殊的圈层文化和饭圈行为逻辑,并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产生巨大能量,形成较大社会影响。

04

他们在群体互动仪式中积累了强大的情感能量,拥有偶像利益至上的集体共识和强烈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在危及偶像利益的事件中,他们在意见领袖的指引下有序地展开各类集体行动,其中不乏攻击谩骂、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粉丝受狂热情感指引,集体行为带有强烈的盲目性和偏激色彩。

圈层传播属性也使得饭圈和其它圈层频繁产生碰撞和摩擦,使得互撕骂战轮番上演,最终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对正常网络秩序产生了巨大冲击。

粉丝群体极化现象在有序的表面下藏匿着无序的本质,不仅表现了粉丝强大有效的组织行动力,同时也展示出他们的极端情绪和偏激言论。

近年来粉丝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显著,饭圈文化逐渐失控,急需有效的引导和管控。 相关政策的后续实施和优化也依赖于对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的充分研究。

除外部力量的介入外,鉴于粉丝群体的组织行动能力,需要建立充分有效的常态化自治机制,才能将巨大的粉丝力量引导至正确方向,减轻偶像崇拜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者将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粉丝群体极化现象及其演变过程,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引导策略,优化外部干预手段和路径,以期解决极化困境、缓解其不良影响,形成更加良性健康的粉丝文化。

05

研究意义

通过对多个粉丝群体极化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以及引导方式,对于改善网络秩序、营造饭圈清朗环境、引导明星和粉丝间关系朝着健康方向迈进等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全面探究粉丝群体极化是一个新的研究点,目前的群体极化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网民的舆论极化,而对极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的粉丝圈层关注较少,也缺乏系统性。

粉丝群体有着对偶像狂热的情感和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机制,他们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对粉群领袖盲目崇拜与跟从。

受到粉群领袖的言论支配与操控,进而酿成网络暴力等极端行为,因此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但除粉丝本身的心理及情感因素外,粉丝群体极化的形成还关联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链条,背后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社交平台也需承担毋庸置疑的管理和引导责任。

我们对粉丝群体极化的深入探究能够让社会公众对该现象加以重视,并能够正视粉丝群体极化对传播生态的危害,为他们思考探究群体极化现象背后的原因提供参考价值。

其次,还为粉丝群体极化的引导提供了有益解决方案,对外部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贡献了有效思路。

对商业资本不当牟利行为的切实治理、改善饭圈乃至网络舆论环境、减少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减轻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粉丝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网址:新媒介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在粉丝群体极化中造成很大影响 http://c.mxgxt.com/news/view/136837

相关内容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
明星粉丝群行为规范化治理研究
粉丝文化与媒介迭代
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
《2024年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粉丝群体消费行为探讨》范文
探究饭圈文化,独特群体文化现象解析
网红现象:名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体?
新媒体明星媒介形象标签化,应该要有怎样的反思
如何理解流量明星“迷群”这一群体在媒介建构中起到的作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