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老家,作家乔叶正在进行巡回新书分享会,吸引了近2000名观众,家乡人民对文学的热情可见一斑。她的最新作品《宝水》不仅展现了中原乡土的风貌,更为她赢得了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作为70年代生人的作家,乔叶的创作成长之路具有代表性,她的作品与中原大地、乡土文化紧密相连。
在接受采访时,乔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创作历程。回忆起写作之初,她的阅读材料并不丰富,主要是一些期刊和报纸的副刊。她说:“早期没有阅读经典,但我在报纸副刊上发现了文学的魅力。”其中,哥哥姐姐们购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卫·科波菲尔》和《简·爱》对她影响深远。她体会到,尽管国度和背景不同,经典作品的心理共鸣让人感同身受。
在进入河南文学院后,乔叶的阅读经历发生了转变。与李佩甫、张宇等老师的交流激发了她的作家意识。她开始接触博尔赫斯、卡夫卡等世界文学经典,这些作品丰富了她的创作视野。她特别提到李佩甫老师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他对中原土地的深情描写让我震撼。”
谈到当代作家,乔叶表示,她受到许多国内作家的影响,尤其是李佩甫和田中禾老师的乡土文学作品。她认为,民间语言是写作的宝库,能为作品注入生动的气息。
在谈及《宝水》的创作过程时,乔叶提到自己在写作前进行了一些学术阅读,包括费孝通和温铁军的田野调查作品。这些学术著作在她的小说中起到了隐蔽的作用,像是为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乔叶主要阅读经典作品,并且偏爱重读。她认为好作品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最近,她重读了《战争与和平》和《日瓦戈医生》,并尝试对比不同译本。她还喜欢经典作品的配套内容,认为这是一种美妙的阅读体验。
在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选择上,乔叶坚定地表示:“我99%读纸质书。”她家藏书三四千册,几乎没有数字图书。
关于未来的出版计划,乔叶透露,她将在九久读书人出版一本关于童年的书,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通过这次采访,乔叶的阅读与创作经验不仅激励了年轻作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
阅读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桥梁,而乔叶的作品正是这条桥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