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同到自觉: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5-05-23 09:38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人化”和“化人”的过程,强调文化对个人的改造与提升以及个人对文化的吸纳与内化展现,归根结底就是要用文化去感染人、发展人、提升人。要实现个人文化素质的提升,就必须确保文化指标被受教育者内化落实到位,达到融会贯通,并由此主动对自我文化体系进行觉醒、反思与创建,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要落实到位,就应当注重从教育过程、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实现和加强运动员对文化素质教育指标的文化认同直至文化自觉。

  一、新时期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内涵

  新时期运动员文化素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知识领域,即是运动员应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其内化的知识体系对社会生活进行掌控与把握,同时还应具备主动获取、吸纳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是意识领域,即是个体所具备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竞赛中,如果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硬实力,那么文化素质则就是他们的软实力,在体育科技飞速发展和竞技技能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有助于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稳定发挥,此外还有助于加强运动员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的能力,有效达成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助推运动员外在竞技能力与内在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夯实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基础

  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运动队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学校、运动队、社会“三位一体”,教育职能层层相接,教育范围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教育体系是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是实现学校教育本位,筑牢文化素质教育基础。学校教育是实现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一方面切实落实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夯实运动员基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着力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将体育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引导落实在课外实践中,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为运动员建立起完善的精神认知体系。

  二是发挥运动队教育激励作用,抓好文化素质教育落实。由于运动员生活的特殊性,运动队对他们而言既是技能训练场,也是生理与心理的归属。应着力发挥教练员、领队等运动队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引导与魅力性感染作用,加强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并通过日常训练与生活接触中的言传身教,为运动员树立良好的楷模。

  在训练与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展文化学习与思想教育提升活动,通过各种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自我文化素质。将运动员文化素质指标培养落实到日常训练之中,在训练中不断督促运动员学习新的技术知识与技能,磨炼、提升个人意志和心理素质。

  三是重视社会教育导向,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精髓。社会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和导向性,运动员作为社会人,其文化素质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与渲染。重视社会教育的导向影响,首先要从社会大环境中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向,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文化价值氛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广大运动员从自身做起,并鼓励将这种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三、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提升路径

  1.教育地位基础化。文化素质教育是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运动员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日常教育中应摒弃“重技能轻文化”的传统,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的课程量和课程时间,同时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度,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运动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育过程长期化。个人文化素质体系的形成、改造、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渗透完成。随着新的知识体系与价值道德体系的出现,也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些都决定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期性。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课程上长期存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教育对象上长期跟随,形成“三个长期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与体系,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不缺位、不缺失。

  3.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做到将文化素质教育以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和事例来表达。以通俗易懂,符合运动员思维模式和接受特点的方式展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学术化、圣坛化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活化的语言和的事例中来,在理解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内化与反思。另一方面就是要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对接,培植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生活的土壤。一则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将日常生活内容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如通过建立和实践行为规范守则、建立学习制度等方式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面与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二则提倡在生活实践中磨砺、提高个人素质。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注重对运动员素质的培养,锻炼优秀的品质意志以及心理素质等,促进运动员的全面提高。

  4.教育方法引导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认识、引导思考、引导自省的教育方式使运动员脱离被动“填鸭式”学习的枯燥感与抵触感,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维能力,促进其对文化素质教育指标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走向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教育评价反思化。在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对教育质量的及时检验与评价也是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通过具体操作化的指标来对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与反思,它既包括作为施教者的学校、运动队、社会要积极寻找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同时也包括作为受教者的运动员的不断反思自身所得与不足,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教育评价反思体系,最终使运动员能自觉运用这一体系去衡量、评价自己的言行,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追求与我发展。

  雷选沛

网址:从认同到自觉: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路径选择 http://c.mxgxt.com/news/view/1374915

相关内容

京剧文化素质教育
从“会员”“学员”再到“演员”,东艺探索艺术教育新路径
“养成系”运动员的一生:登顶、退役与商业化路径
赵丽颖育儿秘籍精英教育路径揭秘
哪些因素影响音乐转型演员的路径选择?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提升我院文化品位
医务人员素质教育
明星子女成长路径大揭秘‼️教育塑造多元未来
刘翔的选择:从田径赛场到自由生活的深思与启示
明星孩子的教育路径,我们能学到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