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带读05丨情感依恋与消费理性:偶像工业时代的“饭圈文化”现象研
论文通过对粉丝因偶像“恋爱塌房”而“脱粉”的现象进行调研发现, 在偶像工业时代,粉丝以文化生产和经济供养双重途径参与“偶像养成”。偶像作为职业化的“大众情人”, 通过情感劳动为粉丝营造亲密关系和理想自我的想象空间, 而“恋爱禁止”是粉偶关系的潜在契约。
面对偶像“恋爱塌房”造成的负向追星体验, 粉丝会选择“脱粉”及时止损, 表现出消费者的理性逻辑。消费主导的“情感经济”对人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偶像作为劳动力商品与作为自由人之间存在冲突,也表现在粉丝作为追随者和消费者,同时面临着“情感依恋”和“消费理性”之间的矛盾。
原文摘录
本文选择以偶像“恋爱塌房”这一饭圈危机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探究粉丝面对偶像“恋爱塌房”时主动“脱粉”的内在原因和实践逻辑,揭示偶像工业经济如何建构和形塑粉丝对偶像的想象,并以此透视粉偶关系中的内在矛盾。
解读
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选秀节目的播出再次引发全民狂欢,一种全新的偶像生成模式——“养成系偶像”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国开始进入新的偶像工业时代。“养成类偶像”既高度依赖粉丝带来的流量,又极易受到粉丝群体的影响。粉丝与偶像间的关系热烈又脆弱,粉丝一方面可以为追星倾尽全力甚至做出疯狂极端之举,一方面又能在理想破灭时轻易“脱粉”。
尽管恋爱并不违法,但偶像恋爱于粉丝而言却是轻易碰不得的红线,在强大的情感经济利益面前,偶像们被迫扮演着粉丝们的“大众情人”,然而前后台不一致的表演往往又容易陷入另一塌房陷阱(参考蔡徐坤睡粉事件)。
原文摘录
随着粉丝经济的兴盛和粉丝氪金意识的养成,追星实践发生意义重构,偶像的商品性质凸显,粉丝的消费者身份不断增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日渐复杂,也为粉丝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材料主要源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豆瓣小组和粉丝社群进行的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探究偶像工业时代下粉丝的追星行为如何受到偶像、公司和资本的影响,解读偶像“恋爱塌房”和粉丝“脱粉”的实践逻辑,以及粉偶关系的复杂性。
解读
当下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路径主要包括:
一是突破白痴观众理论,强调粉丝作为积极受众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如特定符号的创造性解读与再造。相关理论如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费斯克的文本盗猎理论;
二是关注日渐成熟和完善的粉丝社群,以及由此形成的群体认同。通过“饭圈”集体仪式建构价值认同、塑造集体记忆、强化粉丝的归属感、趋同意识和自我认同。
三是聚焦于粉丝在追星活动中与偶像的亲密关系建构。资本和文化工业围绕着快感消费和营销,共同制造了粉丝集体认同的“共识”,也催生了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
大众情人 :偶像工业体系下的“偶像养成”
(一)“偶像养成”的工业体系与商业模式
原文摘录
在“流量为王”的大众娱乐时代,粉丝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消费能力代表着“流量”,“流量” 又等同于金钱,体现着偶像的商业价值。由“全民追星”过渡到“全民造星”,偶像生产模式革新的同时,粉丝在追星实践中的权力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偶像养成”的过程中,粉丝与偶像间的时空距离被打破,粉丝不再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文化参与者和创造者。粉偶双方的情感联系日益密切,呈现出互动性和参与感双向强化的关系模式。
解读
在“饭圈”,“粉丝”能够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社交需要及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从社交需要方面而言,“饭圈文化”中的“粉丝”一般通过同一个“爱豆”(idol)相识并组建“粉丝”群,继而开展团体活动。
从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方面而言,“粉丝”将自身技能(如视频剪辑、摄影、绘画等)运用于宣传、美化偶像时,将自身技能转化为可视实体,由此吸引该“粉丝”群体的关注、赞美,从而获得认可,树立威信,逐渐成长为“意见领袖”、“大粉”或“粉丝大大”。
“饭圈”的出现为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个性化情感、话语权找寻提供了置放空间,偶像养成更是顺从了公众对明星的联系、接近甚至控制需求,看似有着生杀大权的粉丝何尝又不是资本链条上被吸血的一环,从而引发饭圈文化迷思。
(二)职业化“大众情人”与亲密关系建构
原文摘录
与传统偶像时代粉丝对偶像的单向崇拜与幻想不同,当下的粉丝喜欢“双向奔赴”的爱。他们炙热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渴望甚至主动要求得到积极回应,当无法获得想要的回馈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粉丝不断地关注偶像的资讯消息,线上线下参与追星活动和表达喜爱,通过互动产生与偶像亲密无间的社交错觉,实现自我心中“双箭头的爱”。这种看似热切、亲密的关系模式往往是一种想象的“准社会关系”,但并非完全是粉丝的主观臆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偶像的配合和娱乐公司的默许。因为偶像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劳动”,通过各种表演策略主动迎合粉丝诉求,满足粉丝的期待是其中的应有之意,也是流量变现的关键。
解读
第三大部分主要想论述的是与以往需要有较高质量的代表作和社会认可度才能成为偶像的传统时代不同,当前偶像的工业体系已逐渐从“全民追星”过渡到“全民造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偶像日益世俗化和商品化,被塑造成职业化的“大众情人”,不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只需要造梦和提供情感支持;另一方面粉丝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文化参与者和创造者。
通过这部分论文学习,我们可以回答“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
一、情感牵引:青少年内心需求与价值认同
二、资本逻辑:明星与资本追求利益驱动
三、技术支持:网络平台提升粉丝参与度
(一)印象管理失败与人设崩塌
原文摘录
在偶像工业体系中,资本推动偶像成为一种被赋予特殊价值的“商品”,从文化世界的非流通领域进入市场的流通领域。在娱乐公司为偶像精心打造的“人设”中,“恋爱禁止”是卖点,也是粉偶双方默认和约定俗成的经济契约。在粉丝看来,“偶像谈恋爱”就是一种“背叛”,这种抗拒心理一方面来自对亲密关系的掌控欲,粉丝追求与偶像之间“双箭头”的爱,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另一方面来自共情的失败,很多粉丝将自我投射到偶像身上,将偶像的梦想视作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大量的心力,而“偶像谈恋爱”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事业心的表现,是对自己付出心血的辜负。
解读
养成系偶像不需要太强的业务能力,但上帝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想要持续获得粉丝打投,就需要遵守粉丝禁止恋爱的底线,毕竟对于“女友/男友粉”而言,偶像本身就承载着扮演性幻想对象的功能,只有单身的偶像才能符合粉丝的消费预期,为他们提供一种类似于“恋爱养成游戏”的想象空间。
根据英国学者威廉·史蒂芬森的大众传播游戏理论分析,大众传播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使参与者沉浸在主观性游戏的传播媒介之中,“饭圈文化”本质上正是青少年群体自我创造的主观性游戏。
(二)粉丝经济下的情感依恋与理性消费
原文摘录
粉丝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经济,是情绪价值的货币化。消费逻辑提升了追星实践中的自我导向性,拉近了粉丝与偶像间的距离,也消解了偶像的神圣性。粉丝的偶像消费行为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倾向,但同时也是一种明确的理性行为。他们的爱并不是无理由的,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喜欢的是符合自己心意的偶像,会根据自我标准对偶像提出要求。在粉丝看来,“恋爱禁止”是偶像行业的重要职业准则,甚至可以上升到职业道德的高度。
解读
8月,养成系偶像男团TFBOYS十周年演唱会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举办,当晚霸屏微博40多个热搜。据西安发布的信息,此次演唱会门票收入为3576万元,直接带动4.16亿元的旅游收入。然而在靓丽数据的背后,是被炒上天价的门票、冲垮安检门、昏厥、群殴等乱象导致演唱会安保人员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控制局势。
通过梳理近几年真题可以看出,因21年饭圈整治乱象行动的出台后,本身饭圈乱象有所消停,23真题相关饭圈知识点考察本身已经减少了很多。然而今年TFBOYS十周年可谓现象级事件,其中的粉丝经济规模之大、乱象之多,今年很可能又会有相关考题考察。特别是西北地区院校同学要有所准备。
当下偶像虽依照大众需求“养成”,但这种畸形的饭圈文化何不是对自身的禁锢。
一、主体危机:数据假象解构正确价值观念
二、交往危机:不良舆论消解主体交往理性
三、生活危机:“氪金”氛围异化主体生活方式
(三)双重身份的矛盾与主体性冲突
原文摘录
面对偶像“恋爱塌房”,粉丝一方面出于对偶像的喜爱和依恋,带着“喜欢就要包容一切” 的心态,难以割舍与偶像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在消费理性的指引下,亦会觉得受到欺骗和背叛,产生了不愉快的追星心理,容易“脱粉”甚至回踩。在这种情况下,粉丝作为主体的身份统一性被瓦解,“追随者”与“消费者”两种身份要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导致原本在“消费理性”和“情感依恋”之间保持的微妙平衡走向失衡。
解读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粉丝接受不了偶像恋爱,却往往疯狂嗑cp。事实上,无论是禁止偶像恋爱,还是给偶像组cp,无非都是粉丝们的积极参与共创的产物。cp是经过粉丝允许、并积极推动下的产物,同样也是给明星祛魅的过程,为明星带上cp的光环,就更能从两人的日常接触中看到或许“更真实”的明星,即使单人时候出现的小缺陷,也能在粉丝期待的恋爱中被消解、被转化成情侣间的小情趣。
另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由于近年来如恋爱塌房、丁真及小张等素人出圈、穿婚纱去演唱会等事件的发生,舆论场日益强化“饭圈女孩”刻板印象,应当指出的是饭圈文化症候的形成绝非仅仅只由女性造成,可以强调粉丝低幼化同样是对青少年、女性的凝视与贬低。
原文摘录
首先,偶像作为职业化的“大众情人”,主要通过情感劳动为粉丝营造亲密关系和理想自我的想象空间,而“恋爱禁止”是粉偶关系的潜在契约。偶像“恋爱塌房”的实质是印象管理失败导致的“人设”崩塌,既侵蚀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虚拟化亲密关系,也破坏了追星的消费契约。
其次,在“偶像养成”的过程中,粉丝兼具追随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消费赋权”增强了粉丝的话语权和主体性,面对偶像“恋爱塌房”造成的负向追星体验,粉丝会选择“脱粉”及时止损,表现出强烈的消费理性逻辑。
最后,粉偶之间热烈而脆弱的关系,反映出消费主导的“情感经济”对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不仅表现为偶像作为劳动力商品与作为自由人之间存在冲突,也表现在粉丝作为追随者和消费者,同时面临着“情感依恋”和“消费理性”之间的矛盾。
解读
2021年6月,中央网信办“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以五类“饭圈乱象”为整治对象并督促网站平台履行主体责任。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进一步明确平台作为饭圈治理责任主体的整改方向,包括取消明星榜单、优化排行规则、严禁呈现互撕信息等,“对发现不及时、管理不到位的网站平台从重处罚”。2023年3月,中央网信办“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及时处理借春节档电影挑起互撕对立、诱导明星粉丝刷票冲量等问题。由此可见,“饭圈”乱象产生的负效应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社会公权力介入“饭圈”乱象治理过程,治理成效初步凸显。
在消费主导的“偶像养成”和“情感经济”中,消费者身份为青少年赋权,资本为此会刻意迎合青少年的娱乐心理和消费欲望,导致青少年沉迷于自我愉悦和情绪宣泄,甚至引发极端偏激的行为。因此我们也需要掌握相关应对措施:
一、环境模因:加强平台的社会责任与法律的监督作用
二、行为模因:发挥意见领袖“强模因”的正向传播力量
三、精神模因:重塑道德榜样与增强粉丝文化素养
另外越到备考后期,时间紧张,我们读论文越要做到以一推百。从考题分析看出,目前基于饭圈文化越来越明确要求在新传理论下进行分析、探讨,这里学姐总结“饭圈文化话题常用理论”给宝子们参考:
群体性孤独、准社会交往理论、迷因、文化工业、互动仪式链理论、女性凝视、拟剧理论、文本盗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娱乐至死、数字劳工
真题链接
1、饭圈文化成因和它的新舆论话语形态的特征(华南师范大学,2023)
2、饭圈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兴起的原因与发展动力(天津师范大学,2023)
3、什么是饭圈文化,特征是什么,暴露了什么问题,解决之道有哪些(北京交通大学,2022)
4、文化工业理论谈谈饭圈现象和治理之策(东华大学,2022)
5、中央网信办开展饭圈乱象整治行动,明确提出取消艺人榜单,各个社交平台纷纷下线榜单;分析依托在社交媒体发展起来的饭圈文化的深层动因;这种社交媒体饭圈文化的特征与影响;如何对社交媒体上的饭圈文化进行治理引导(复旦大学,2022)
6、如何看待“粉丝经济”与“饭圈文化”,结合传播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华东政法大学,2022)
7、请从传播理论角度,谈谈当前治理畸形“饭圈文化”的紧迫性(南昌大学,2022)
8、结合饭圈乱象谈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规范(上海师范大学,2022)
9、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当前饭圈文化现象及形成机制(西安交通大学,2022)
参考论文
1、李天聪,邓丛芳.活动理论视域下“饭圈”文化的社会症候及治理路径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2、宋蓓娜.失范与重构:网络空间的社会乱象及其治理之策——以“饭圈文化”为例[J].河北学刊,2023.
3、宋蓓娜.失范与重构:网络空间的社会乱象及其治理之策——以“饭圈文化”为例[J].河北学刊,2023.
4、林卓虹,孙冲亚.“饭圈文化”的生成逻辑、价值困境及其治理[J].青年学报,2022.
网址:论文带读05丨情感依恋与消费理性:偶像工业时代的“饭圈文化”现象研 http://c.mxgxt.com/news/view/137673
相关内容
【观察】饭圈文化与偶像工业探究饭圈文化,独特群体文化现象解析
“饭圈” 文化:疯狂与理性的边界
“饭圈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其消费行为有哪些?为何产生消费心理?
高寒凝: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在“养成”系偶像模式下,“饭圈”文化制度逐渐完善、职业化
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
数字时代的破圈:粉丝文化研究为何热度不减
偶像低龄化现象舆情观察: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