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罗刹海市》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当代社会心理的写照?
这一段时间,娱乐界的热点比较多,值得解读。
刀郎和他的新歌《罗刹海市》引发的热议,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影响力。
如何看待刀郎和他的新歌?很多人着眼于新歌影射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一些大咖,这样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从网络舆情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刀郎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认为刀郎重新走红作为文化现象、社会心理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当下的一些特点。
一、为何中国娱乐界充满矛盾?因为底层抗争
我们梳理中国娱乐江湖,会发现非常多而复杂的矛盾,无论是小品界、相声界还是音乐界,都充满了派别或者歌手之间的矛盾。这也常常导致粉丝之间的对立。比如,在刀郎的粉丝抨击那英的时候,那英的歌迷也在回怼。这种群体性的矛盾很容易发展为线下社会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相关部门会对饭团给出管理措施。
娱乐是老百姓在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之外的精神刚需。因此,娱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常常能够从中测量社会温度和社会心理,而且还是一把非常好用的测量手段。尤其在今天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需要重视娱乐的心理调节和娱乐产业的拉动作用。虽说娱乐的尽头是政治,但是我们反对用意识形态的眼镜看待一切的娱乐。近期某市一场大型的青春回忆版的音乐会,有人在升高意识形态的安防级别。它或许是一种风险,但是需要细细分析其中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心理再做定论,如果不加分析就打板子,容易遭遇民意反弹。
我们会发现娱乐江湖的各种矛盾,依然是遵循舆情的规律的,那就是存在一个强者—弱者的对立格局,强者意味着占据了娱乐权力榜的人物,而弱者,往往是那些遭遇强者欺压、但是深受百姓欢迎的小人物出身的人物。正是有了这种对立的格局,才导致江湖矛盾重重,而老百姓天然同情小人物的普遍心理,也常常将小人物送上热榜。
比如,如果没有姜昆等掌握了传统相声权力的人物的存在,郭德纲等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许不会获得如此之多的关注。因为前者对于后者进行了各种打击,引发了百姓强烈的同情心,并给与了后者更多的关注,直接将郭德纲等来自底层的相声表演者推上了人生巅峰。
再如,如果张颂文的人生叙事里,没有20多年的人生失意和处处受打击,或许他不会受到观众如此热烈的追捧。失意的背后是有才华的人不受当权者的赏识,以及受到当权者包括导演等一众权力人群的打压。这种令人同情的境遇再加高超的演技,使得张颂文获得了潮水般的掌声,尤其当他饰演的是出身底层、历经挣扎而获得成功的人物,令无数百姓产生了共情。
最后,如果没有那英等人对于刀郎的打压,或许刀郎也不会获得如此强烈的同情心理,并在20年后再次归来的时候,因为一首歌引爆江湖,并给那英等当年娱乐“权力榜”的常客带来巨大舆论压力。
才华+引发共情的小人物经历,是上述这些娱乐人物大受欢迎的两种重要因素。
由于娱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群众代表性,因此来自底层的娱乐人物身上寄托了无数百姓的情感,小人物的成功和悲欢离合,让百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尤其当小人物遭遇了权势人物的欺压、小人物无奈抗争的时候,百姓看在了眼里,并将这种情感投射于自己的生活遭遇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有了与小人物息息相关的心理亲密感。
因此,娱乐江湖矛盾重重的背后,是舆情领域强者—弱者的博弈,尤其是底层小人物的抗争,引发共情。人们同情弱者,而将他们归为“自己人”。因此,出身底层的娱乐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承载了浓厚的民间情感。某种意义上,百姓将他们视为代言人。
二、追捧刀郎,根源是百姓找到了“代言人”
但是上述舆情分析,不能解释刀郎的歌曲为何受到这样的追捧和热议。
分析歌曲《罗刹海市》,会发现这首歌已经失去了当初让刀郎一战成名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样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当流行歌失去优美旋律这种生命力而依然受到追捧,那就要分析背后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因素了。
这首歌的歌词借助一个荒诞的故事,处处充满了隐喻的色彩。每一个隐喻,因为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会出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现象,连境外媒体都因此发挥了离奇的想象,这就导致了各种热议。但是网民为何将这种隐喻,更多地指向那英等当年打压过刀郎的一帮人身上?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20年间中国社会心理的整体性变迁。
刀郎的代表作《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在2004年推出并风靡大江南北的。当年的中国,刚刚在2001年12月加入WTO不久,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中国正在奋力爬坡,全民性的拼搏铸就了今天GDP世界第二的雄厚基础。人们每天进厂打工,辛苦打拼,在外资、民企的各种生产线上加班加点,人们深信劳动光荣和劳动致富,很少有人像今天这样批判资本的贪婪和剥削,只知道加班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人们追求金钱和效率,但又精神空虚而迷惘,此时,一首来自边疆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诗意的歌词、浪漫的情感,再加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击中并捕获了人们饥渴的心灵,刀郎也彻底走红。
但是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刀郎当年淡出乐坛,原来是因为那英等权势人物的打压。当刀郎此次带着《罗刹海市》重新归来的时机,不知是有意的选择,还是无意地撞上,正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本的负面作用被过多渲染,“996是福报”遭遇抨击,人们因为收入降低、失业严重和消费降级,社会心理正处于一个整体性的低徊的状态,这首歌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也因为隐喻引爆了人们受到压抑的负面心理,成为人们倾诉的发泄口,刀郎和这首歌因此在20年后再次走红。
因此我们可以说,20年之间社会心理的变化,人们从昂扬到低徊,资本角色从积极到消极,或许构成了刀郎再次走红的心理基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首歌引爆了人们心中的一些怨气,并借助抨击那英等权势人物,来宣泄百姓内心的一些不满,这些不满的根源包括对于资本的贪婪压榨、生活的不如意、分配的不平等感、身边的权力腐败等各种复杂社会现象。需要理解的是,在中美在各个领域充满激烈博弈的当下,社会充满压力是一种显著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无数个体的真切体感,这种群体性的情绪和心理,被带着故事和传说,以及凝聚了群体情感的刀郎演绎的《罗刹海市》引爆,也是大可理解的事情。
这种群体性的压抑情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历经三年疫情的压抑,叠加经济不景气和个体生活的不如意等多种因素,是几年的时间内形成的。
但是此前为何没有被引爆?因为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和底层民众,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代言人。
我们看到,无论是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每个领域的老名人和新名人,都已经带上了精英的光环,浑身弥漫着精英的气息。这个高度精致、高度竞争性的社会氛围,逼迫那些在各个领域艰难冲杀出来的人们快速包装自己,宣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严,维护自己拼抢而来的利益,将自己精英化无疑就是最好的手段。但是精英化的做法,也和普通大众拉开了距离,成为后者仰望而不可触及的对象,人们不可能将这些高高在上的精英当做自己的代言人,而投射自己强烈的情感。抖音里的各种人物也引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但是商业化的流量引发警惕,也缺乏国民级的明星来承载这种群体性的情感。
而且,体制也在以各种“体制化”的方式将各个行业表现突出的个体进行精英化,比如,给与各种荣誉和头衔,瞬间就会将一个草根打扮得金光闪闪。体制借以表明自己爱惜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但是在普通的民众看来,不过是又多了一群精致的精英人士而已。
因此,当刀郎带着《罗刹海市》这样戳中人们心理的歌曲重新归来的时候,人们猛然发现,只有刀郎才是自己的代言人!还是那样平易近人的刀郎,没有被精英化,隐居多年,也拒绝了精英化,当年曾被打压,今天还是戴着鸭舌帽,低调、忍辱负重,一如民众想象中的自己的形象。
这不就是我们的自己人吗?人们因此锚定了这个代言人,并因此通过传唱他的歌曲来倾诉情感,抨击权势人物,发泄心底的不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刀郎现象,来分析当下的社会心理,可以这样概括:
民众有普遍的不平等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他们需要自己的代言人表达自己的利益观点。
因此,应该持续深入地改革开放以重振经济,提高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并允许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平等而稳定的社会结构。
网址:刀郎《罗刹海市》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当代社会心理的写照? http://c.mxgxt.com/news/view/1378009
相关内容
刀郎《罗刹海市》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当代社会心理的写照?《罗刹海市》刷屏,刀郎归来并非为“复仇”
对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的争议做出回应…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讽刺”了四位明星?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发争议,其女儿掌舵经纪公司背后故事曝光
罗刹海市
刀郎最新曲罗刹海市
刀郎的罗刹海市———张雪峰的功过
事情闹大了!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彻底激怒了娱乐圈
刀郎新曲《罗刹海市》遭非议,力挺他的,又是港台明星和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