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产业不能野蛮生长

发布时间:2024-12-11 02:36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选秀节目的兴起,使大众对明星是如何养成的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饭圈文化随之产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展,网络平台成为娱乐行业的“主战场”,选秀节目也因平台的变化进行改造升级,以《偶像练习生》(后更名为《青春有你》)《明日之子》《创造营》系列等为首的“偶像养成类”选秀综艺陆续登陆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掀起一片热潮。而蔡徐坤、毛不易、杨超越等人的迅速走红,也让资本投入与偶像经纪公司尝到了甜头,中国偶像产业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偶像经纪公司开始培养大量新人,年轻人也似乎找到了快速成功的“捷径”,再加上资本的大量涌入,粉丝被赋予的“绝对”话语权,由这四方面组成的中国偶像产业链条被强力拉扯着,直至断裂。从《青春有你3》因粉丝倒奶事件被勒令停止录制,到偶像艺人负面新闻频频爆出,中国的偶像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些事件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偶像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与不完善。或许,我们真的应该慢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偶像”?

  ◆ 选秀节目更新迭代 偶像打造出现同质化套路化

  从2016年开始,各大网络平台相继引进或原创制作选秀综艺,中国的经纪公司也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由腾讯视频出品的中国首档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营101》和由爱奇艺视频打造的偶像男团竞演养成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更是点燃了2018年的整个夏天。

  三个月的时间里,100位练习生通过层层考核与筛选,最终由观众来投票决定他们的命运,而节目也将全程实时记录这100位练习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成长历程。如此形式新颖的选秀综艺在中国是首次尝试,一经播出立刻引发了不小的舆论效应,有关于偶像养成的话题讨论更是铺天盖地。

  其实选秀节目在国内并不罕见,早在2004年湖南卫视打造的《超级女声》,就是第一次以选秀逻辑向大众全面展示了一个从纯素人到明星的变化。而《超级女声》的真正革新在于首次改变了明星推出的机制。在此之前,明星主要由唱片和经纪公司选拔包装后推出市场,但这种造星方式后来随着唱片业的衰落逐渐瓦解。近些年来,鲜有由唱片公司打造出来的新星,而带来这一变化的诱因当属首档将素人打造成明星的综艺节目《超级女声》。

  《超级女声》之后,各大电视台又纷纷推出了如《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快乐男声》等观众以投票形式进行选择的选秀综艺,这些综艺也曾在一段时间内造星无数,比如现在当红的李易峰、井柏然等人都是当年选秀出身的艺人。

  但时至今日,随着主流收视人群从电视向网络平台的转移,传统的电视选秀已经很难吸引观众,此前热线电话、短信投票等观众参与手段,在今天也显得过于滞后。受众对于偶像认知的变化也在改变平台节目的制作,娱乐产业和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让传统的选秀节目进入了衰落时期。

  更重要的是,十年间娱乐产业的审美和需求也进行了迭代,艺人出现了演员、歌手、偶像这样更加细化的区分。受到日韩偶像产业的影响,国内的年轻受众对于高颜值的偶像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财力。如鹿晗、张艺兴等EXO中国成员回国后的火爆,TFBOYS以及SNH48等团体的迅速走红,又再次给予想从偶像市场中掘金的人们以巨大的信心。

  偶像养成类综艺应势而生,但在这次的节目中更多地展示了偶像产品被标准化生产和训练的部分。练习生们在进入选秀综艺前,要首先经过经纪公司系统化的培训,最终再经过公司内部选拔才有机会被推选进入节目的录制。

  与以往不同,这次没有专业评委进行打分,也没有大众媒体进行投票,能够决定练习生们去留的只有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而粉丝们的角色也从单一的“追星”转换为互动式的“捧星”,通过网络平台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陪伴其共同成长,而练习生们“唯一”能够获得C位出道的机会也将掌握在粉丝的手中,这样的形式也大大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

  中国偶像产业的发展似乎在2018年再次迎来一片繁荣,然而这份繁荣却依旧没能持续下去。自2018 年到2020 年,各个平台又陆续推出了相似的选秀综艺节目,然而新出现的节目热度却不升反降,始终没能超过先前出现的节目。

  同样的制作团队,同样的节目套路,为何仅仅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出现如此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就在于“批量化”产出的偶像容易带来视觉和审美的疲劳,中国偶像产业同质化严重的弊端逐渐显现。或许第一个从偶像养成选秀节目中出道的蔡徐坤的确是成功的偶像,但如果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蔡徐坤”式的偶像,那还会有人买账吗?

  ◆ 出道即失业

  中国的“偶像”为何生命力这么短

  过去五年,伴随互联网文娱市场急剧扩张,偶像的力量成为代表年轻力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产业话语权逐渐发生更迭,电视台造星能力下降,兼具流量和年轻用户优势的网综、网剧等形式成为偶像输出新阵地。

  今年年初,艺恩数据发布的《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总规模或超1300亿。其中,《明日之子》《创造营》《青春有你》等爆款网综成为孵化偶像重要渠道,加之哇唧唧哇、乐华娱乐、时代峰峻等专业经纪公司入局,进一步推动着偶像产业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

  都说这是一个“发光就能被看到”的时代,有才华的人不会被轻易埋没。从2017年《明日之子》开始,偶像养成网综发展进入快车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齐入局,培养出了毛不易、杨超越、蔡徐坤等新偶像。放眼文娱行业各大奖项的获奖者和霸占话题头条的流量王,绝大多数都是从网络综艺中走出的选手。

  面对偶像市场的竞争,心怀梦想的少男少女想要C位出道,必须要学会顺时而“变”,除了颜值优势之外,他们更需要专业的才华和有趣的灵魂,让自己具有持续为观众供给新鲜感的实力。各位选手凭借节目搭建的平台勇敢追梦,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积累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新青年的理想与担当,这是成为一名偶像的必修课。

  据艺恩数据发布的《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偶像产业核心音乐层规模达460亿,剧集、电影、广告代言等外衍层规模达855亿。偶像养成网综帮助新偶像实现人气积累后,也快速实现着艺人商业价值的倍增。毛不易、蔡徐坤、周震南等通过网综出道后,综艺节目、音乐作品发行、广告代言等资源齐头并进,不断带动自身商业价值大幅上涨。偶像产业伴随互联网造星渠道、形式、类型等变化,更多从业者认识到综艺造星的产业潜力,更多“蓝海”经济待开发。

  然而,并不是所有从选秀综艺中走出的艺人都那么幸运,大多数艺人出道后面临的现状都是缺少表演机会,甚至面临组合随时解散的危机,偶像“出道即失业”并非只是一句调侃。在国内商业音乐市场的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除大型晚会之外,能提供给偶像艺人的舞台少之又少。以今年4月出道的偶像男团INTO1为例,在3个月的时间内团体仅有4次正式舞台和1次新歌发布会表演。对于表演艺术来说,缺少舞台就无法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精进,长此以往,甚至有可能使专业能力下降。此外,由于缺少专业舞台而转向电视剧、电影、综艺等节目中“刷脸”,而后渐渐失去初心的偶像艺人也比比皆是。

  明明是由大众挑选出来的偶像艺人,却为何面临如此窘境?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系副主任颜彬认为,偶像同质化依然是问题的关键:“歌舞真人秀节目是偶像生成的主要阵地,强烈的视听刺激可以加速粉丝对偶像的喜爱,对抗性的节目环节又具有极强的‘站队属性’,很容易形成饭圈、养成偶像。但遗憾的是,除了养成节目本身,只有4-5分钟时长的歌舞演出无法独立成‘篇’,最终导致了这些艺人缺乏高速的、稳定性的曝光。因而你会发现,一线的、具有持续性的选秀艺人大多都会参与到影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录制中,增加自己的曝光。”

  自2018年偶像选秀兴起后,选秀节目每年至少需要200位偶像作为参赛选手,然而偶像经纪公司现有的培养体系并不能在保证输送数量的同时保证偶像的质量。这使得专业能力不过关,甚至没有专业培训经验的“偶像”大量出现在市场。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充看来,偶像产业供、需两端速率的不匹配是带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互联网时代流量分散,出道成本极低,如此快速批量化的生产偶像,未必能保证每一个出道的偶像都已经具备成为一个合格艺人的标准,在娱乐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自身能力不过关的偶像也会逐渐被‘大浪淘沙’。”

  ◆ 制定行业规范

  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

  “偶像”这个词在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然而它的含义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发生着变化。究竟何为“偶像”?中国又需要什么样的“偶像”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虎队”在国内引发了一波追星热潮,相信对于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小虎队的三个成员就是许多人的启蒙偶像。上世纪90年代,港台偶像明星风靡内地。到了2000年,H.O.T,少女时代等韩国偶像团体在国内迅速聚拢人气,吸引了大批少男少女成为粉丝,这也让国内的资本市场开始将目光投入到偶像团体的诞生与发展。

  实际上,中国选秀节目的新模式来源于日韩的偶像养成模式。“练习生”本身是韩国娱乐产业的产物,作为韩国偶像产业的供给源,每年有大量的新人为实现明星梦想而成为练习生,为了打造出一个成熟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练习生到出道,这些新人需要经过三至七年磨炼,而在出道前他们要经历全封闭式的训练,不被任何人知道。

  2005年日本养成系偶像模式兴起,杰尼斯事务所培养出的偶像艺人和AKB48女子组合的走红,让韩国迅速改进了原本的练习生制度。练习生开始在出道前就获得各种曝光机会,同时直接被市场所检验,通过选秀节目、限定组合、音乐企划等方式,练习生可以在众多的曝光机会中逐渐积累人气,等到正式出道时就会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套体系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可循的规律将素人培养成具有一定能力的偶像艺人,并为其配合一系列的曝光和包装,打造成为合格的偶像产品。

  2006年,韩国第二大娱乐公司YG推出练习生选秀综艺《BigBang出道实录》,从旗下六名练习生中选出五人组成BigBang组合出道。《BigBang出道实录》之后,该公司又通过《WIN》和《MIX &MATCH》两档综艺选出了WINNER与iKON两支男子偶像团体。如今韩国大火的TWICE,同样是通过在练习生选秀综艺节目《SIXTEEN》中脱颖而出的。

  随后,大量韩国偶像团体相继诞生,并迅速抢占中国娱乐市场。然而2016年“限韩令”的出台使原本被韩国占领的中国偶像市场的供给侧出现大面积空缺,而需求侧的购买力却依旧稳定。资本闻风而来,迅速布局国内偶像产业,随后选秀综艺节目的一夜走红,开启了中国偶像产业的新纪元。

  在过去的短短数年间,中国偶像产业拔地而起,各方纷纷入局,这不仅考验着各大节目、平台和选手,也是背后偶像经纪公司的激烈角逐游戏。

  艾媒数据中心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艺人经纪机构数量增长近17倍,而增加的大多数公司都是看中了偶像市场的发展,其中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这些公司的实力良莠不齐,大公司依靠自身号召力选拔有潜力的年轻人,并依靠自身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和包装;而中小型公司更像是以手中的艺人为赌注,在偶像市场进行一场赌博,试图复制出下一个“杨超越”。

  然而,对于发展尚未成熟的中国偶像产业来说,这未必是件好事。偶像养成类综艺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相继出现,经纪公司互相博弈,利用饭圈抢夺资源;资本逐利扰乱发展,行业乱象频频发生,《青春有你3》的“倒奶”事件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

  针对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如此不稳定的现状,颜彬发表了他的看法:“互联网的高速传播加速了造星速度,其强互动性又提升了娱乐产业与观众的黏合度。当互联网成为大众的‘身体的延伸’,民众的生活场域发生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与延展。作为主阵地的互联网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影响大众生活。在这种情境下,基于养成思维形成的‘偶像’,实质上已经成为粉丝引以为傲的‘家人’,所谓饭圈其实是粉丝基于相同的‘偶像’进行的社群组合。他们都同样对偶像进行过情感层面的投入,这种投入是成本或者砝码,是入局的凭证,这是门槛也是界限。无法满足或者做得不够的人被赶出圈外,一旦偶像被诋毁或者被‘不公平看待’,就站出来集体捍卫。与其说这种捍卫是在捍卫偶像,不如说他们是在捍卫自己的 ‘情感投入’。这种投入类似于男女情感,是极为私人的、不需要理由的,因而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完全理性。站在产业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在短时间内,偶像产业会继续带着‘原罪’生长,但也会逐渐理性。因为毕竟在粉丝之外,还有更大范围的受众,他们是理性的,而他们的理性成为了偶像们生成的起初条件,有问题的艺人将最终被隔离在大众之外,这种隔离是一票否决的,是一种身份准入。”

  参照日韩的偶像产业的发展,实际上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进化期,而促使日韩偶像产业进化的重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吸收以及产业链上从创作到输出每个环节的打磨。

  中国偶像产业迎来重要发展窗口期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很显现的问题。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只是一味争名夺利,想着如何快速地向国内娱乐市场输送大批的偶像明星似乎并不是明智之举,而如何持续产出优质的偶像,才是偶像制造者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张充看来,可以持续发展的优质偶像,除了要具备颜值、专业素养以外,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也极为重要:“中国偶像产业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缺少良好的运营标准,经验不足。想持续发展偶像产业,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规范化的行业发展流程,加高入行门槛,对偶像艺人在专业素养与品德操守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培养与管控。中国要培养的是超级偶像,绝非短暂偶像。”

网址:偶像产业不能野蛮生长 http://c.mxgxt.com/news/view/139936

相关内容

愿我们都像铁梅像宋佳!焕发野蛮的生命力! 《好东西》
偶像的影响力是如何产生的?
2018年中国娱乐偶像产业运营模式及群体定位分析
偶像低龄化现象舆情观察: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2018年韩国娱乐偶像产业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分析
2018年中国娱乐偶像产业 “流量明星”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娱乐偶像产业流量明星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docx
地下偶像,向上疯长
【观察】饭圈文化与偶像工业
从“超女”到“练习生”,为什么偶像选秀还在“火”?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