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演出行业,用百花齐放已经不足以形容,用黄牛的话说就是“几乎能卖出去票的歌手都在演唱会,不太能卖出去的就参加拼盘演唱会”。
中演协发布的2023第一季度全国演出数据显示,演出达6.89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 95.42%。4-5月进入旺季,更是迎来演出大爆发,从音乐节到演唱会,不少人都是“几乎每个周末,不是在看演出,就是在看演出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在5月各大主办方已经举办落地超过72场音乐节。
仅5月20日,就有张杰、梁静茹、张韶涵、周传雄、张信哲、刘若英、谭咏麟、薛之谦、李荣浩、李宇春等数十位歌手纷纷在这一天举办演唱会,网络票务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已经举办了400多场演唱会。
尽管行业的繁荣背后仍有乱象丛生,诸如腰部乐队扛不起票房、歌手被主办方威胁事件暴露地方演出统筹之乱等,但整体而言,从票房潜力到变现模式,当下演出市场的商业增量空间不可小觑。
演出场馆很“抢手”
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井喷,不少场次的门票快速销售一空。
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三座城市12场门票一开售就“秒光”,最热门场次有约300万人参与抢票。
“五月天北京鸟巢演唱会”6场近30万张门票瞬间售罄,“谁抢到了五月天门票”等多个相关话题也冲上热搜。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系统采集与服务平台数据监测,2023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6.89万场,较去年同比增长 95.42%;演出票房收入49.8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10.99%;观演人数2185.22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42.96%。
2023年一季度,在票房收入上,演唱会、音乐节一季度售出票量超过110万张,是票房收入最高的演出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至少将举行200余场明星演唱会,覆盖40余座城市。随着演唱会经济的持续升温,演出场馆也越来越“抢手”。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区域中心城市多数剧场上半年场次已排满,多地大型演出场馆的档期已经排到明年。
深圳市深圳湾体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演唱会市场确实好了很多。深圳的两个场馆档期已经基本上排到了年底。”
演艺设备销量走高
不仅是场馆“抢手”,线下演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演艺设备的销售和租赁市场。
演出市场景气度的迅猛回升,让舞台灯光设备头部企业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继续保持增势,其一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30亿元、9965.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47%、62.65%。
此外,LED大屏屏显设备需求也随着演唱会的活跃而不断增高。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XR事业部总经理杨锋表示,今年一季度公司接近满产,其中文旅火爆是重要带动因素之一。
跟着演出去旅行,文旅融合再提速
这样的火爆场面不只是演唱会独有。今年以来,各地音乐节、剧场演出、沉浸式演出都呈现强势复苏态势。
爆发的演唱会、音乐会显著地带动着城市热度和区域旅游,“演出+旅行+地域文化”的搭配也成为文旅融合落地的重要场景。例如,江西婺女洲度假区便与星云青燥音乐节联手,在度假区打造为期五天五夜的“2023年婺女洲星云青燥音乐节”。同样,麦田周末音乐节与武汉欢乐谷合作,希望打通文旅和音乐节的“一站式”演出。重庆南山星空音乐节联动加勒比海水世界,实现重庆“音乐+文旅”业态融合发展,打造重庆年轻态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优质的文化演艺开始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同时,全国演出场所越来越具有互动性,成为连接和激活生活片区的文化空间。有关报告显示,特色剧场能进一步发展为旅游场所,推动文旅融合。2023年春季,珠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剧场客流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因其特别的建筑美学,进一步成为城市的旅游地标,从单纯的演出场所,进化为游客的新晋旅游打卡地,尤其吸引年轻游客。
演出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无疑也在拉动当地二次消费,以“城市文化名片”的方式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这对于急需重启的旅游经济和演出经济来说,无疑是“双向奔赴”。而在不少从业者看来,融合了文化与旅游的演唱会消费市场,无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激活本地经济,但如何发挥好短途消费的外溢效应,仍是各地未来促进文旅消费的“必修课”。
此外,在拉动演出新消费、创造新场景、吸引年轻消费者上,Livehouse、沉浸式戏剧、脱口秀等小众文化消费业态贡献颇多,已是消费新宠。瞄准这一商机,相关机构正通过投资、合制、自制的方式参与内容生产、分发,创造市场增量。
井喷式复苏对于演出行业的确是巨大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行业人士表示,要保持演出市场活跃度,演出机构要持续推出优秀作品,丰富演出产品供给;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产品影响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演出业态,扩大市场规模。
审核 | 编辑部
排版 | 冯美欣
文章参考 |人民名品、海报新闻
设置星标,让你不再错过声光视讯行业动态!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