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版画紧握“定海神针”
▲ 空灵山色之一(铜版画) 90×30厘米×4 2025年 徐宝中
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版画以其独特的印痕肌理与复制特性,构建起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达体系。版画家通过刀刻、腐蚀、拓印等工艺,将创作思想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视觉符号,使作品成为文化传承与社会观察的载体。
日前,第三届中国鲁迅版画大展暨中国版画百人展等一系列重量级版画展览亮相,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艺术盛宴,更为中国版画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使我们得以深入探寻中国版画精神在时代演进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中国版画的思想灯塔
第三届中国鲁迅版画大展暨中国版画百人展汇聚了146件全国各地版画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全景式呈现了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数码版等多元版画形式的发展成果,不仅是当代中国版画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精神源头的追溯。鲁迅作为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其艺术理念与实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版画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鲁迅将版画视为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媒介。他不遗余力地多方搜求外国版画、出版外国版画集,选印中国传统水印木刻集;多次举办版画展览,开办木刻讲习班,并邀请日本美术教师讲授木刻创作技法,引领众多满怀理想和爱国热情的艺术青年走上木刻创作道路。从1928年底成立“朝花社”介绍外国创作版画,到1936年逝世,鲁迅倡导木刻虽时间不长,但他所做的工作为现代版画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指明了清晰方向。
鲁迅对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推崇,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具备现代性与批判性的关键节点。珂勒惠支作品中对底层民众苦难的深入刻画,以及蕴含的抗争精神与悲悯情怀,与鲁迅的文学主张高度契合。鲁迅通过翻译、出版画集、举办展览等方式,将珂勒惠支的艺术理念引入中国,为本土版画创作提供了现实主义范本,确立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关注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的创作基调。
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新兴木刻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关注民族苦难、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版画作品,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走向。延安时期,版画家将鲁迅的理念付诸实践,创作出《怒吼吧,中国!》《血衣》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以质朴有力的艺术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将艺术与革命紧密结合,成为鼓舞人民斗志、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鲁迅对版画的倡导,始终围绕‘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强调艺术必须直面现实、介入生活。”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版画研究院院长、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王华祥表示,“同时,鲁迅强调版画的艺术性。他批评早期木刻‘粗制滥造’,呼吁青年艺术家提高技艺,追求‘有力之美’。这种对艺术品质的坚持,使新兴木刻运动避免沦为简单的宣传工具,保持了独立的美学价值。”
镌刻时代精神的叙事担当
近日在安徽省美术馆巡展的“叙事中国——全国叙事性、主题性版画作品邀请展”,宛如一部立体的版画发展历史。展品涵盖李桦、胡一川、王琦、古元等老一代版画家,李焕民、赵宗藻、晁楣、徐匡等第二代版画家,王公懿、康宁、吴长江等第三代版画家,以及当代优秀青年版画家的代表性作品。从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到当代多元艺术探索,中国版画始终以独特的叙事语言,镌刻民族记忆、记录时代变迁、彰显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版画艺术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版画家们用刻刀记录时代精神,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变迁的作品。同时,中国版画注重本体建设,各大美术院校相继成立版画系,系统的专业教育解决了绘画基础薄弱的问题,推动版画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版画家们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创作的融合,形成多样化艺术风格。例如,黄丕谟、朱琴葆的江苏水印版画借鉴明清版画和传统水墨,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董其中的作品吸收民间剪纸元素,形成质朴的装饰风格;丰中铁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独特的版画语言。这些探索使版画作品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展现时代风貌。
进入新时代,中国版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当代青年版画家聚焦脱贫攻坚主题,以细腻笔触塑造出基层工作者的坚毅面容。从延安窑洞里诞生的木刻版画,到融合数字技术的当代作品,版画艺术始终以独特的刀痕墨迹,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图谱,在历史的纵深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王超长期深耕传统水印木刻领域。他参展的《解放》系列作品,不仅是对近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深情致敬,更是对历史的生动艺术再现。九幅连环画作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不同地域的战役场景,既真实展现了“收拾旧山河”的艰辛历程,也细腻刻画了“换天地以新颜”的军民群像。
数字浪潮中坚守版画特质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艺术创作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版画作为具有独特媒介特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边界与发展方向亦面临深刻改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康说:“AI绘画的冲击虽不可避免,但人们对原创版画独特美感的偏爱,以及职业版画家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始终是版画艺术的‘定海神针’。”这种坚守不仅体现在对木版、铜版、丝网版等传统版种技艺的传承上,更蕴含于艺术家通过手工创作传递的情感温度与文化厚度之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认为,版画的印痕承载着历史与人文的不可复制性,每一道刀痕、每一次拓印都是艺术家与材料对话的见证。
然而,坚守传统并非固步自封。数字技术正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创新性,成为拓展版画艺术边界的重要引擎。在当代国际大型版画展会中,数码版画的大量涌现便是例证。此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集成——中国当代名家版画展”,堪称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典范。展览汇聚徐冰、隋建国等10位艺术家的50件作品,横跨数码微电压印刷、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等多元媒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版画材料语言的丰富性,更实现了传统艺术门类与当代创作技法的深度对话。
技术革新浪潮中,艺术创作的本质内核愈发清晰。王华祥说:“AI可以是创作的辅助工具,但艺术的核心永远是对生活的叙事。”聚焦抗疫医护坚毅身影、留守儿童期盼眼神的现实题材版画作品,通过艺术家扎根生活的创作,实现了AI难以企及的情感共鸣。这种“技术为表、人文为核”的创作理念,正在构成版画艺术的时代内涵。
中国版画的未来发展,需要构建“传统技艺+数字创新+文化叙事”的复合生态。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宋光智表示,版画创作既要适应时代创新需求,又要守护媒介特质与精神力量,从而在建构当代多元文化艺术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他认为:“老一辈版画家对中国版画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着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敏锐思考与深入表现。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版画创作容易出现被形式图像表面化取代的风险,从而削弱其内在精神。因此,当代版画家仍须虚心向前辈学习。”
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精神旗帜,“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始终指引着版画家们坚守艺术的批判性与独立性。优秀的版画家在不同维度延续着鲁迅的艺术精神,以艺术实践回应现实问题。从鲁迅推崇珂勒惠支的现实主义精神,到当代艺术家对社会议题的深刻表达,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恰似一把永不生锈的刻刀,持续雕刻着中国现代艺术的精神图谱。在传统与创新的激荡中,中国版画正以其独特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篇章。
2025年5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新时代中国版画紧握“定海神针”》
↓ ↓ ↓ ↓ ↓ ↓ ↓ ↓ ↓
网址:新时代中国版画紧握“定海神针” http://c.mxgxt.com/news/view/1405508
相关内容
章子怡,“鸽子蛋”不是定海神针——中新网艺恩权威发布:海尔兄弟领衔IP价值榜,定义动画片2.0时代
中国古代星象学与占星术的神秘画卷
石宇奇:苏迪曼杯上的“战神”,国羽的定海神针
作家刘克中历时三年完成《中国大港》,刻画三代海港人物群像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新展:全景式呈现中国版画时代脉络
敖定雯惊喜担当主演,现代芭蕾《玉簪记》有了“上海限定版”
父亲的庇护深沉如海,在危急时刻,他始终紧握女儿的手…
张杰表白谢娜是仙女!《乘风2025》娜姐成舞台“定海神针”
明代兵书版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