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连载:《民国风尚志》 花山文艺出版社 周利成 著
《民国风尚志》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民国娱乐圈”的图书。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到民国时期发生在戏院、电影院、舞场、妓院等娱乐场所的民俗风尚、传闻逸事,对当时的娱乐消遣发展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
马连良与疙瘩楼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天津五大道风情旅游区的小洋楼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位于今河北路与睦南道交口的疙瘩楼更是造型奇特,独树一帜。疙瘩楼建于1937年,为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鲍乃弟所设计,是一幢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情的毗连式高级住宅。
该楼为4层砖木结构,前后有小院,底层为汽车房,二层为客厅、餐厅,三四层为居室、书房,三层设有圆拱形阳台。房间宽敞明亮,功能齐全。设计师使用拱券门窗和多样立柱,颜色朴拙却强调反差,外檐立面巧妙地用硫缸砖形成的“疙瘩”作点缀,故称“疙瘩楼”。该楼之美就在于独特的疙瘩上,造型不求规整,表面凸显出来的砖块参差有致,与阳台珍珠串式的栏杆,窗边的水波纹花饰相映成趣。
疙瘩楼的原居民多为知识界人士,多数是当时天津工商学院的中外教师。1941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买下了疙瘩楼其中的两套,一套来津时小住,一套出租。从此,疙瘩楼便身价倍增,闻名于世。
马连良(1901—1966),京剧著名文武老生,艺宗“谭派”(谭鑫培),后在京剧界老生行中创出了“马派”,自上世纪20年代至今盛行不衰。
天津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在京剧界又有“北京学戏,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之说。因此,从清末到民国,几乎全国的所有京剧名角都曾到过天津。早期马连良每次来津演出时,不是住在旅馆,就是住在朋友家。当年,一个名叫杨楚白的戏迷,是马连良忠实的粉丝,只要马连良来津演出,他场场不落。杨楚白是天津八大家“长源杨”后人,是中南银行的高级职员,家住新加坡道。时间一长,他两人就成了朋友。杨楚白时常邀请马连良到他家做客,两人还曾合影留念。马连良也赠送他一些礼物,其中有一张马连良的剧照,并题写“楚白兄惠存”。杨楚白建议马连良在附近购买一处私宅,以作来津落脚之用。后来,马连良购得疙瘩楼。
疙瘩楼虽只是马连良来津小住之地,但这里却聚集了天津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的众多名流。当年的疙瘩楼经常出入的宾客除了袁世凯、冯国璋、靳云鹏、鲍贵卿、张绍曾、曹汝霖等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还有荀慧生、梅兰芳、杨小楼等艺术大师。
如今,疙瘩楼上的一个单间仍陈列着马连良的一些珍贵照片和演出行头。 (完)
43
周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