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崇拜不是爱情,崇拜来源于弱点发作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曾写下了他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把崇拜和敬仰的情谊直抒胸臆。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有崇拜的感情产生,尤其是对“偶像”的崇拜。在青春期时,我们可能都经历过那些“追星”的青葱岁月:对偶像“朝思暮想”,哪怕在杂志的犄角旮旯里看到豆腐块大小关于偶像的新闻,都会视若珍宝。成年后,崇拜的感情从偶像转移到了身边的人身上,可能是本行业的精英,可能是熟悉的同事或同学,但崇拜是爱情吗?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为大家全面剖析:崇拜和爱情不一样!
首先从定义来区别“崇拜”和“爱情”
什么是崇拜?我们将崇拜的对象称为偶像,“偶像”一词的来源要追溯到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是他创造了这个术语来描述“人们对他人产生欣赏、并进行模仿的行为方式”。
崇拜偶像是对他人产生欣赏并进行模仿。
偶像往往是实现了某个领域相关成就的成功典范,并提供了实现这些成就所需的行为模范,通过崇拜偶像,激发人们追求类似成就的动力。所以,崇拜往往产生的行为结果是“模仿”
崇拜偶像,是我们对偶像的优点和缺点进行选择性地深度喜爱,并将偶像的某些特点放大,在自己的意识把这些特点重新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我们自己建立的偶像。所以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一个哈姆雷特有可能都不是真实的哈姆雷特。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对一个人的深度喜欢。专门研究爱情的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把爱情总结为“爱情三要素”:亲昵行为,激情和承诺。
爱情三要素:亲昵行为,激情和承诺。
我们对某一个人产生爱情,并不会选择性地爱这个人的某些特质,我们会爱这个人优点的同时,也会了解和包容他(她)的缺点。而爱情产生的行为结果是强烈渴望与此人亲近,并立下“山盟海誓”的承诺。
小结-从定义上分析,“偶像崇拜”和“爱情”的区别如下:
1. 在崇拜的感情中,我们对崇拜对象的特点是有选择性地喜欢,对爱情对象的特点则没有选择性。
2. 崇拜偶像的行为结果是效仿,爱情的行为结果是亲昵行为。
3. 爱情里有承诺,崇拜里没有。
- 相似点:
对偶像的崇拜和爱情都会产生激情。
接下来,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崇拜”的感觉
崇拜的感觉来源于青春期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他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s social emotional theory)中指出,每个人在青春期阶段对偶像都有极大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通过树立偶像来帮助自己完成人生的确定感[1]。
崇拜的感觉来源于青春期。
埃里克森指出,我们在青春期里,每一个人都需要解决同一个心理危机:自我认同还是角色混淆。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同辈群体中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如果我们能在青春期是找到自我认同,就意味着我们顺利地渡过这个心理危机,于是我们对社会集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如果我们没有渡过危机,没有找到认同感,处于角色混淆的阶段,那将导致我们在成年后产生对社会集体的梳理感、憎恶感,甚至找不到生活的目的[1]。
在青春期里的这个心理危机导致我们产生强烈的“迷茫”感,这种感觉源于自我疑惑,疑惑怎样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信念才能帮助我们获得社会的认同。而这时,偶像就开始发挥了作用。偶像的成功往往被视为是受社会追捧和认可的产物,而这种认同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偶像做到了我们想做但不知道该怎样做的事情。于是,为了获得同样的社会认同感,我们会以偶像作为“模版”,参考他们的人生轨迹和信条,甚至模仿他们的人格和特质去帮助我们在社会集体中获得认同感,并完成自我确定的过程。
在青春期里,我们迷茫的根源来自心智尚未成熟的弱点,当弱点发作时,我们需要一个像灯塔一样的偶像为我们在迷雾中指引方向。
成年后的崇拜感是青春期的延续,崇拜之情产生于弱点发作时成年之后,当我们对人生有确定感后,对“偶像”的崇拜不再那么强烈,但对一个人产生“崇拜”的心理却保留了下来。
和面对青春期迷茫的情景相似,我们在成年后还是会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还是有弱点。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我们曾经在青春期里经历过的那种“迷茫”又回来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用近乎完美的方式做到了我们做不到事情,我们的崇拜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理由很简单:我们想成为他(她)那样的人。
崇拜之情产生于弱点发作时。
如同在青春期的迷茫期,我们通过对偶像的崇拜、不知不觉地模仿去找到获得社会认同感的方式。这一次,在成年后,我们崇拜他人,或许同样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同感。当我们的弱点被一个人轻而易举甚至颇有风度地超越后,于是,在我们身边就多了一个类似“偶像”的模版,可以让我们去崇拜、去模仿。
由此可见,崇拜的感觉往往产生于弱点发作的迷茫状态。
女人更容易产生崇拜的感情如果上诉分析正确,崇拜来自弱点,那弱点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崇拜的感情。
女人更容易产生崇拜的感情。
成年后,同在职场中,虽然国际上倡导男女平等,但在现实中,很多行业依旧是男士的传统强项,不可否认,女人面对的职场天花板比男人要低,也更容易碰壁。所以在无形中,女人比男人有更多的“弱点”,也更容易进入迷茫的状态。但女人面对的困难恰恰是男人擅长舞刀弄剑的主战场,男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会引起女人的崇拜,因为男人做到了女人想做却很难做到的事情。
由于女人有更多产生“崇拜”的条件,且“崇拜”和“爱情”带来的激动感情很类似,所以常常容易混淆“崇拜”和“爱情”的感情,或者说女人的爱情里多多少少有崇拜的影子。所以说,崇拜和爱情有可能有重叠的地方。
崇拜和爱不一样,“偶像”总是坍塌
过了青春期的人常常高呼“这是个偶像坍塌的年代”,但心理学告诉你,偶像就是用来坍塌的。
正如上文分析,崇拜的感情是有选择性的,选择偶像的某些特质进行放大然后产生强烈的喜欢。我们常常把这种“强烈的喜欢”误认为是爱情,因为这种感情和爱情实在是太像了!但爱情是没有选择性的,我们对另一半的特质是全面的喜欢和包容,而不是把某一个优点放大数倍进行瞻仰。
“偶像”总是坍塌。
“日久见人心”,崇拜一个偶像时间长了,总会发现这位偶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我们之前没有发现的。所以我们曾经对他们以一概全的热爱就会被撼动,而撼动的结果往往是全面瓦解。因为偶像的优点被我们放大到无限的时候,在我们的意识里,偶像就是完美的,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瑕疵都将违背完美的定义,所以瓦解之后的偶像坍塌现象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顾城
单纯的崇拜并不是爱情,但崇拜可能是爱情的开端。如果因为最初的崇拜,因为那些“亮得耀眼”的瞬间而注意到一个人,在全面了解了这个人的优缺点后,可能蓦然回首,爱情就此萌芽,看到在那耀眼的亮光下,也有一处灯火阑珊。
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参考文献:
[1] Erik H. Erikson, Joan M.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 W. Norton, 1998).
原创作者| 吉夕心(心理学简报主笔团首席编辑)
审稿| 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
期待您的关注!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欢迎您的关注!
互动:您认为爱情里有崇拜的影子吗?
网址:心理学:崇拜不是爱情,崇拜来源于弱点发作时 http://c.mxgxt.com/news/view/1417884
相关内容
崇拜——孩子心理成长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
心理问题偶像崇拜
当我们崇拜偶像时,我们在崇拜什么?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分析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
崇拜孩子心理成长需要 – 给力心理文章
自体心理学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分析
明星崇拜是孩子成长心理需要 – 给力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