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鲁迅、夏衍、张爱玲都在追的好莱坞电影

发布时间:2024-12-11 05:30

整整六十年前的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15项大奖中上海包揽了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在内的7项大奖,多位获奖者来自上海或曾在上海长期学习工作。上海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而美国是最早将电影引入中国的国家。

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的大量引入,刺激推动了上海电影制作业和放映业从诞生走向成熟。上海的电影放映业也随之急剧膨胀,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电影产业在模仿和学习中发展起来,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文节选自《沪风美雨百年潮——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交流》

那些年,鲁迅、夏衍、张爱玲

都在追的好莱坞电影

来源 | 《沪风美雨百年潮

——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交流》

电影是科技的产物,因其在20世纪各种文艺品种中诞生最晚而被称为“第七艺术”。1895年12月底,短片《火车到站》在法国首次放映,宣告了电影的诞生,而翌年8月,在上海闸北的徐园“又一村”即有外国人进行了电影放映,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当时称为“西洋影戏”。上海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电影的城市之一,而美国是最早将电影引入中国的国家。

01

好莱坞影片风靡上海滩

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和群体欣赏方式决定了它的大众化性质,“看电影”这种新兴方式一进入上海,便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并渐成休闲娱乐的时尚选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摩电影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当时上海人对电影的迷恋程度,以下一段文字可以佐证:

“ 上海的大小影戏院有四五十家,观客每日平均约有三万五千人,上中下三等人物的平均座价约值洋三角。有钱的人自然可以坐着汽车到卡尔登或南京大戏院里面,吸了雪茄或吃着冰激凌去瞧电影。中等的人也可以坐着电车或黄包车去中等的戏院来瞧戏,下等的人物那只得跑着两腿一股脑儿跑到下等的戏院去看影戏了。举凡城市里的人们,没有一个不上了电影的迷魂阵,看的是电影,听的是电影,谈的也是电影了。”

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的美国电影海报

在这个观影群体中,有文化巨匠鲁迅。从30年代起,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的社交活动从请客吃饭逐渐转变为请人看电影,在他生命最后的10年,他观看了100多部电影,虽然先生更喜欢苏联电影,但鉴于如此庞大的观影数量,其中美国电影当不在少数。作家张爱玲同样是个电影迷,她在学生时代,便订了一系列的英文电影刊物,如Movie Star(《影星》)、Screen Play(《幕戏》)等,好莱坞的俗世趣味对于这位孜孜于描摹世俗悲欢得失的女子有着中国旧戏旧小说那样的亲切意味。此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田汉、洪深、夏衍、施蛰存、徐迟、刘呐鸥、穆时英等,都是电影爱好者。

“鲁迅看电影还是有所选择的。虽然他平均每个月都要看一部电影,但经常看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影片,其中尤以好莱坞拍摄的美国影片为主,国产的片子是劝不动他的。”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人员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黄金时代”,其出品的影片80%都会在上海放映。好莱坞的最新电影只需一周就会出现在上海的电影院里,连日本人都要赶过来先睹为快。据大光明电影院的老人回忆,当时美国片商提着一只装有最新电影胶片的拎包,来到影院里兜售,老板看了觉得不错便立即上映了。为了克服语言障碍,大光明电影院等著名影院都聘用了精通英语的“译意风小姐”,放映时进行同声翻译,后来在美国发展的著名华人影星卢燕当年便当过“译意风小姐”。

好莱坞各类银幕经典已经成为旧上海记忆中不可忽略的华彩篇章,比如卓别林演绎的那个不朽的流浪汉夏尔洛;《关山飞渡》中展现的美国西部荒野、枪战、逃犯以及影片故事引发的对人性的追问;《蝴蝶梦》中所呈现的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恐惧;《出水芙蓉》中浮华壮观的歌舞盛景;此外还有名噪一时的影片《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等。美国电影当时不仅为上海市民营造了欢娱的幻想,建立了上海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塑造了上海的都市精神和市民风尚。

那些年,风靡上海滩的好莱坞经典

02

对上海电影业的深刻影响

上海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它的形成与美国电影的输入及向美国电影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其于1913年出品、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发端之初,就与美国的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美国电影对上海电影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制作技术上。1919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一行来上海拍摄风景,借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商务摄影部做摄片、洗片、接片等工作。当时出任商务摄影部摄影师的任彭年等人跟随这批美国人在平津等地拍摄,为时六个月之久。这大概是中国人首次接触美国的电影制作方式。上海的电影制作就是在最初的模仿中发展而来。

“我们开始搞电影,是从看外国电影学起的,当时看的电影大多数是美国的。没有书,没有学校,就是到上海大戏院去看,手里拿个小手电,边看电影,边计算时间,几英尺、几英尺地计算。就这样,学了点电影的手法和技巧。”

——夏衍

其次是对好莱坞电影故事原型和叙事模式的借鉴。在20世纪上半叶,好莱坞电影是上海电影人的学堂。上海最早出品的一批电影,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美国电影的痕迹,如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出品的第一部武侠电影《车中盗》,剧情改编自美国侦探小说《焦头烂额》中的一章。

上海新亚影片公司1921年出品的《红粉骷髅》同样模仿美国侦探片,并有一个好莱坞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当时上海电影界的著名导演张石川就是“偷师”好莱坞的代表之一,他从美国电影里借鉴一些元素,改头换面重新组合为新的电影故事。

美国留学归来的孙瑜,最早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剪接技巧等较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中,在当时上海电影界名噪一时。他的代表作《大路》结尾处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让人直接联想到好莱坞影片《西线无战事》的结尾处理。

第三,好莱坞的电影类型也影响到上海早期电影制作的类型取向。以恐怖片为例,好莱坞经典恐怖片在上海的热映,促成了本土电影界对相关题材的关注,展开了对好莱坞恐怖片化妆技术和镜头语言的学习,在此基础上,1937年由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出品,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有声恐怖片《夜半歌声》。再以歌舞片为例,好莱坞歌舞片《出水芙蓉》《百老汇的旋律》等在上海的风行,引起上海电影界的同行努力发掘本土歌唱片题材、培养音乐人才的热情。但上海电影人也意识到歌舞片不能一味模仿好莱坞歌舞片的“场面宏大、布景华丽”,而应另辟蹊径,体现本土特色,“重小轻大、重歌轻舞”,“不求影片规模,力图以小制作换取高额票房;不求全歌全舞,力图以纯歌唱树立类型形象”。上海联华影片公司1934年摄制的《渔光曲》和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37年摄制的《马路天使》就充分体现了精致、简洁和清新的艺术个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上海影人对好莱坞影片的学习和对本土化的不断追求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影视经典

上海的电影业在学习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基础上起步和发展,同时又在抵制好莱坞影片的“霸权”中逐步走向成熟。甚至可以说,正是美国电影占领银幕的现状,刺激了中国的进步电影人矢志发展自己民族的电影。中国动画电影的开创者万籁鸣四兄弟曾有感于当时银幕上给中国儿童看的尽是从好莱坞舶来的米老鼠、黑猫、蜜司蓓蒂蒲之类卡通角色,而立志要发掘中国人自己的幽默,为孩子们提供自己民族的卡通人物。1940年,万氏兄弟终于在上海创作完成了根据《西游记》改编的中国及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胶片长达八千余尺。上海的电影人深知,“要挑战乃至取代好莱坞的支配性存在,中国电影业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出自身的影像语法和词汇”。

中国及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在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和对民族电影的探寻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形成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聚集了一大群优秀的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精彩的一页。回顾这段历史,上海电影业从发端开始即是美国文化和上海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而这种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模仿和抵制、学习和创造,不仅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独立品格,这为今日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03

好莱坞的“上海影片”

20世纪上半叶,上海因其发达的工商业、开放的入境口岸、五色兼容的人文景观而成为中国、远东乃至亚洲最引人瞩目的城市。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写了一部关于上海的畅销小说《魔都》,上海因此被冠上“魔都”这一充满诱惑的别称。

在英语中,“魔都”意即魔幻之都或魔力之城,关于上海的各种传奇故事流传到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电影大量输入上海的同时,上海独特的五方杂处、华洋结合的城市人文景象,也引起了好莱坞电影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也引起了好莱坞电影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于是在1932年、1937年和1941年,好莱坞先后拍摄上映了三部上海题材的影片《上海快车》《上海女儿》和《上海风光》。在整个20世纪,好莱坞以中国本土故事为题材拍摄的影片时有出现,但在片名中直接冠以上海的却极为罕见。

《上海快车》和《上海风光》都由1894年出生在维也纳的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导演。《上海快车》情节俗套,时代错乱,片中的中国人还留着清代的辫子,服装也不合时宜,且开口都讲粤语,看得出编剧和导演其实对中国并不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演员阵容,女主角由好莱坞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出演,与她配戏的男主角是克里夫·布洛克。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影星黄柳霜则在片中饰演了配角。如此演员阵容,看来派拉蒙影业公司对《上海快车》寄予了很大希望,但恐怕只是想借神秘的中国背景来招徕票房,尚未进入真正的中国内容和主题。

《上海快车》剧照

另一部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导演的《上海风光》由阿诺德公司制作出品,这部影片在1943年的第15届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了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配乐两项提名。《上海风光》讲述的依然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故事,但对外商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上的冒险与争斗显然有了较为真实的刻画。

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

导演约瑟夫·范·斯特恩伯格为何在相隔约十年的时间里,两度拍摄以上海冠名的电影,目前尚无从详考,然而他在电影圈内并非碌碌之辈,他与玛琳·黛德丽合作,在好莱坞总共拍摄了六部影片,其中竟有两部以上海冠名。从中可以看到,他与上海有着某种情结,同时也可看到,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远东“魔都”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THE END

上海,自从开埠以来,就成为中国人通向世界的门户,也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从这里,美国领馆、银行、学校及侨民最早登陆这块神秘的东方古国,美国政要、社会和文化名流将它作为来华的必访之地,开启了与中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百年历史。上海艺术研究所编的这本《沪风美雨百年潮(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艺术交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和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文化艺术对上海的影响。

目录

总序

专家导言 一座名城,两个大国

第一章 打开交往的大门(1843—1919)

一、文学译介与文界新声

二、教会学校演剧与话剧的生成

三、美国故事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四、早期旧金山的“上海戏院”

五、“学堂乐歌”的美国旋律

六、摄影术的传人和照相馆的开设

七、美国魔术与中国戏法

八、美国世博会上的上海工艺瑰宝

第二章 交流繁盛的三十年(1919—1949)

一、促进新文学生成的文学译介

1.惠特曼与新诗创作

2.新人文主义与上海“新月”

3.意象主义与《现代》

4.艾略特、奥登与“九叶”诗派

二、引领城市风尚的美国电影

1.好莱坞影片风靡上海滩

2.对上海电影业的深刻影响

3.抗议辱华电影和催生检查制度

4.浸染都市品格与市民生活

5.上海题材影片和华人影星黄柳霜

三、实现互补的戏剧艺术交流

1.梅派京剧:从上海到美国

2.中国戏曲美学对美国戏剧家的影响

3.《魂断蓝桥》与沪剧的诞生

4.洪深:赴美研习戏剧的第一人

四、音乐舞蹈交流和流行文化的兴起

1.留美归来的音乐教育家

2.美国元素与中国流行音乐

3.爵士乐:夜上海的旋律

4.交谊舞:旧上海的舞步

五、摄影艺术形成与美国的影响

1.《柯达杂志》与早期上海摄影

2.“山水意境风”在美国

六、美国名人访沪观赏本土艺术

1.爱因斯坦在上海

2.卓别林与上海文化名人畅叙友情

第三章 坚冰下的艰难交流(1949—1972)

一、封闭年代的文学译介

二、夏志清与大洋彼岸的中国文学研究

三、作为“内部资料片”的美国影片

四、遥相呼应的城市摄影

五、费城交响乐团的破冰之旅

六、尼克松在上海欣赏文化艺术

第四章 重建文化关系的新篇章(1972—1992)

一、引进热潮和都市时尚

1.美剧风潮

2.上海译制的美国动画片

3.迪斯科和霹雳舞的风行

4.海派爵士乐的发展

二、复苏期的文学和戏剧

1.上海翻译与美国现当代文学

2.上海舞台的“奥尼尔热”

三、络绎不绝的赴美交流

1.沪上剧种走向美国

2.大洋彼岸的上海电影入

3.参与“国际写作”的上海作家

4.上海的留美文学

四、旅美的上海美术家

1.陈逸飞融合东西方文化

2.吸收现代艺术的上海水墨画家

3.往返大洋两岸的艺术交流

4.留存美国的上海创作

五、飞越太平洋的文物与工艺品展览

1.上海博物馆文物展的轰动效应

2.海派工艺美术炫技美国

六、美国艺术家重访上海

1.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沪指导

2.民间文艺交往的使者“杨百翰”

3.费城交响乐团见证上海巨变

4.美国电影人来沪交流

5.矗立上海街头的美国纪念雕塑

6.美国魔术重现上海舞台

7.上海舞台上的英语京剧

七、揭开沪美文艺合作的序幕

1.沪美合作拍片的尝试

2.上海版《炼狱》与戏剧对话

3.杂技、马戏赴美商演

第五章 气象万千的新时代交流(1992—2014)

一、全方位的平等交流

1.构建沪美文艺交流的平台

2.文学:中美背景下的主体确定

3.音乐剧的引进与扎根

4.登上美国艺术殿堂的上海音乐人

5.美国舞台上的中西戏剧对接

6.在美国受到盛赞的上海3D京剧电影

7.美国当代艺术在沪隆重展出

8.美国同行视野中的当代上海观念摄影

9.杂技魔术交流的新篇章

10.走向深层次的工艺美术界交流

11.当代都市时尚中的美国文化元素

二、开启文化合作的新时期

1.迪士尼乐园的成功落户

2.东方梦工厂的诞生

3.《神笔马良》的文化自信

4.频繁的影视合作

5.舞台上的“协奏”之曲

6.携手拓宽艺术展览渠道

7.高校间的摄影艺术互动

8.走向联合办学的艺术教育

三、方兴未艾的沪美文娱市场

1.一片热土:电影放映市场

2.走向“以我为主”的沪美合拍片

3.牵手世界娱乐业巨头

4.开拓美国演艺市场

5.新的一步:在美国自办演出和收购剧场

6.开展图书版权与艺术品的交易

四、活力四射的民间交流

1.“小常宝”齐淑芳传奇

2.游走在沪美间的电影人

3.蔡国强和他的火药艺术

4.上海年轻摄影家的中美观察

5.活跃在美国的民间戏曲团体

6.热衷于民间交流的美国人

上海与美国地方文化艺术交流大事记

后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那些年,鲁迅、夏衍、张爱玲都在追的好莱坞电影 http://c.mxgxt.com/news/view/144078

相关内容

那些年,好莱坞和中国明星的合影,差距大吗?
与《好莱坞明星宝贝》类似的电影有哪些
靠与好莱坞巨星合作走红国际的女星
好莱坞电影有哪些明星
如何成就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全球影响
当代好莱坞电影明星等级、影响力、地位的高低划分
泓盛2023年春拍|明星璀璨——好莱坞老电影明星肖像专场
好莱坞追星(1):星光大道
《好莱坞明星宝贝》电影在线免费完整版观看
好莱坞星光大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