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具有正向积极的内在联系
01
偶像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偶像传播的主要渠道。
偶像制造得以摆脱传统路线,在商业市场的逐利下,大众媒介作为塑造偶像的重要载体,陷入了消费物化的困境,偶像的精神功能被消解。
在大众媒介时代,“偶像”丧失了“精神领袖”的传统意义,具有多变性、商业化和祛崇高性等特点,成为被生产者牟取利益的消费商品。
媒介时代的偶像崇拜悄然产生了严重“错位”。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相关学者认为大众媒介要将道德责任置于首位,履行相应的责任义务和“超额义务”,重视偶像的道德人格的塑造,解决偶像的道德缺位问题。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崇拜者的崇拜心理,合理运用灌输理论,积极宣传英雄偶像,发扬生产型偶像“精神支柱、理想寄托”的精神引领作用,提高崇拜者对偶像的辨别能力和理性认识。
偶像崇拜既是心理状态又是行为表现,是神灵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偶像崇拜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体现,通常是指以特定仪式或具体行为表现个人对神灵或理想人物的尊崇或敬仰之情。
同时也指出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个体的每个成长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尤其是青少年作为思想活动最活跃、心理需求最凸显和社会阅历最浅薄的特殊群体,偶像崇拜是他们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性行为,具有基始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影响。
偶像崇拜具有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受到个体自我认知和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核心是由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所引发的一系列崇拜、学习和模仿的行为。
20世纪以前,偶像崇拜主要表现为以神灵为主要崇拜对象的神圣性的宗教崇拜,20世纪以后,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和个体理性意识的深化,偶像崇拜主要是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的世俗化崇拜。
总之,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特殊心理现象,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诉求和寻找精神寄托的行为表现。
02
榜样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影响,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通过学习榜样的精神和模仿榜样的行为。
广义上的教育泛指能增长受教育者的见识、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的实践活动。而狭义上的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
榜样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通常被作为受教育者在价值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参考标准和行动标识,被教育者运用在教育领域。
因此,榜样教育被作为一种教育社会成员的手段,以激励受教育者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榜样教育一般被认为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榜样教育是以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和思想情感上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地向榜样学习和效仿。榜样教育与说理性教育相比,更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
但榜样教育具有一元性和单向性的特征,对受教育者而言具有被动接受性。
教育者以榜样为参照对象教育社会成员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以不断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于偶像崇拜的类型的研究
关于偶像的分类,众说纷纭。国外关于偶像的理解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传记人物主要是集中在工商业等生产领域的生产偶像。40年代以后,传记人物大多来自于娱乐行业,消费偶像成为大众偶像。
我国不少学者将偶像分为生产偶像和消费偶像,与此相对应的偶像崇拜类型即是英模偶像崇拜和明星偶像崇拜。
他指出英模偶像崇拜是指对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自我利益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崇敬。
明星偶像崇拜则是指对在文娱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外表靓丽和独具个性的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等娱乐明星人物的追捧。
研究人员根据崇拜者对偶像和榜样的崇拜程度不同,将崇拜对象分为纯偶像、榜样型偶像、偶像型榜样和纯榜样四种类型。
不同的偶像崇拜程度对崇拜者产生的影响也将各有所异。研究者根据崇拜者对偶像的认同程度和行为表现将偶像崇拜分为感性崇拜、中间型崇拜和理性崇拜。
通过深入分析,他们认为理性崇拜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而具有中间型崇拜特征的崇拜者则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否定,对个体成长最为不利。
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合理关切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积极引导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态度,促进崇拜者的健康成长。
03
关于偶像崇拜的历史变迁的研究
关于偶像崇拜历史变迁的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以建国以来为起点,具体可以划分为“英模偶像”崇拜、“领袖偶像”崇拜、“三星偶像”崇拜、“平民偶像”崇拜和“养成系偶像”崇拜等五个阶段。
在结合各时期的发展背景与当下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偶像崇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时期三个阶段。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偶像崇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特殊存在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这并非意味着后一种偶像崇拜类型的出现就会导致前一种偶像崇拜类型的消逝,而是不同的偶像崇拜类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
以此划分不同阶段的偶像崇拜类型是因为在某一时期某一偶像崇拜现象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内在联系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榜样与偶像寓意同等,二者之间没有概念上的界限,皆指被学习和模仿的典型人物或事例,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之间也没有严格区分。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二者的含义发生了相应变化且有所区别。
偶像与榜样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部分相互转化的,主要是因为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具有相通性。
首先,榜样与偶像的行为存在叠合,主要体现在乐于奉献、品德优良等精神特质方面。
由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人们在选择偶像的同时也会考虑其是否具备榜样的特质,是否有值得大众学习的精神品质,是否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等等。
有些优秀人物既是大众崇拜的偶像也是社会推崇和认可的榜样人物,例如袁隆平院士,他不仅是大众崇拜的偶像,同时也是大众自觉效仿的榜样人物。其次,二者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具有共同点。
尽管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在互动性上所有差别,但二者皆以心理认同为出发点,以情感依附为连接点,以学习或效仿为落脚点。
最后,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主要源于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进行榜样教育或是引导人们的偶像崇拜行为。随着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化的现代社会已极具鲜明的时代性、迅捷性。
04
只要连接了网络就相当于打通了个体与世界的壁垒,在网络世界中总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熟悉的偶像或耳熟能详的榜样人物。
社会组织或集团通过大众传播利用互联网优势,实时有效的宣传榜样人物或偶像的光荣事迹,或是以直播形式开展线上宣传活动,以此感召人们对榜样和偶像进行学习和效仿。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不同程度地拉近了受众与偶像或榜样人物之间的距离。
正是由于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容、作用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通过榜样教育对偶像崇拜进行引导教育具有可行性。
从搜集整理的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偶像身上,尤其是关于明星偶像的研究不仅时间早,而且范围广、内容全,相对来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较为全面和成熟。
高校青年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既表现出了高校青年的心理偏好和世俗认知,又承载着高校青年特定的情感需求。
同时,偶像崇拜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变化,而偶像崇拜的历史变迁又同时反映着经济社会和主流价值的演变。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过对“偶像”、“偶像崇拜”、“榜样”和“榜样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从理论层面上系统梳理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缘由以及发生历史变迁的理论根源,对深入挖掘高校青年偶像崇拜的历史变迁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网址:新媒介时代,“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具有正向积极的内在联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146356
相关内容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偶像崇拜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pdf
心理问题偶像崇拜
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ocx
体育“网红”传播与教育功能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