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蕊蕊: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表征、异化与引导

发布时间:2024-12-11 07:27

【摘  要】在数字技术崛起、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语境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偶像崇拜逐渐发生重构,新型偶像加速迭代,“养成系”、“跨次元”、“虚拟偶像”层出不穷,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审美情趣、多元价值取向和多重心理需求,又折射偶像崇拜的时代特点、发展境遇和衍进趋向,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新型偶像崇拜是技术、商品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大学生的价值异化。对此,我们要认清偶像崇拜的物化本质,关切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尊重大学生的文化权力,引导理性消费、塑造积极丰盈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大学生 偶像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景观,也是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在数字技术崛起、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语境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偶像崇拜逐渐发生重构,新型偶像加速迭代,“养成系”、“跨次元”、“虚拟偶像”层出不穷,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审美情趣、多元价值取向和多重心理需求,又折射了偶像崇拜的时代特点、发展境遇和衍进趋向,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一、“偶像”、“偶像崇拜”及其新表征

    偶像,与“粉丝”相对,是个体或群体自我选择和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极其欣赏、喜爱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1]美国学者利奥·洛文塔尔将偶像界分为“生产偶像”和“消费偶像”两种类型;并通过对20世纪美国流行杂志中传记专栏的内容分析发现,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人们崇拜的偶像逐渐由前者转变为后者。[2]与之相应,当代中国也日益进入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3]而“偶像”的意义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写,偶像崇拜呈现新表征。

1.“新生代”与偶像崇拜的符号化

    在资本逻辑和市场运作的助推下,形形色色的“新生代”偶像急速更新、丰富芜杂,掀起了一场以大学生为主体、青年一代广泛参与的盛世狂欢。“流量明星”、“超级IP”、“偶像天团”纷纷登场,各领风骚;颜值、“人设”、话题接踵而至、应接不暇;做宣传、清负面、刷数据,应援文化如火如荼、风靡一时。与传统偶像的“英雄化”、“崇高感”迥异,“新生代”偶像更显亲民化、具象化和俗世化,但也更为符号化、模式化和娱乐化。事实上,“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现代偶像的本质更是物化的形象”。[4]一方面,偶像作为“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建构了生活的幻象”[5]的价值实体,鼓舞平凡者的奋斗意志;另一方面,偶像作为商业载体和形象符号,供大众娱乐消费。不可否认,当“明星”、 “爱豆”、“网红”、“小鲜肉”为代表的“新生代”偶像作为文化符码进行推介时,已然转换成为可供消费的商品、品牌乃至生活方式,引发大量的“粉丝”、狂热者为之买单等。

2.“养成系”与偶像崇拜的草根化

    近年来,偶像与“粉丝”的互动关系呈现一种新类型,即“养成系”。养成,含有“培养而使其形成或成长”之意;而“养成系”则是由娱乐公司打造,以“萌”、“陪伴”、“共同成长”为支撑点,“贩卖”真实的成长过程,从而打造“可面对面”的偶像。养成系偶像的流行仰赖于新媒介技术的赋权,使得偶像不再是“伟光正”化身,而更像亲人、朋友或者“曾经的自己”,不仅将外形外貌、才艺水准、内涵气质、成长经历、个人努力等统统曝光在公众视野中,更以对“粉丝”的反向情感依赖作为个人发展的基石;“粉丝”则被称为“全民制作人”,在偶像选拔塑造中具有充分的参与感、代入感与主宰权,真正实现由“媒体制造”到“粉丝养成”的深度变革。于“粉丝”而言,默默支持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完美偶像”,远不如见证一个真实可触、生于草根的平凡素人走向光芒四射更具成就感。因此,“粉丝”不遗余力为偶像摇旗呐喊、集资应援,由此催生了现象级的文化热潮,包括高频度公演、“粉丝”握手会、年度偶像人气总决选,甚至衍生了一批综艺节目、娱游联动、移动视频直播、“粉丝”社区和VR/AR等娱乐消费产品。

3.“二次元”与偶像崇拜的虚拟化

    “二次元”是二维空间、二维平面媒介的总称,以虚拟、幻想、有爱的特性而备受“95后”、“00后”追捧,已然占据了流行文化的半壁江山甚至成为年轻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第二人生”。[6]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网生代”不仅沉浸在二次元构筑的异质空间恣意狂欢,更借以实现偶像崇拜的转型重构。依托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思维、利用二次元文化架构而成的网络虚拟偶像“初音未来”、“洛天依”、“言和”、“荷兹”等广受年轻人欢迎,还同真人偶像一样发专辑、举办大型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等。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例,发布的原创曲目已超过14000首,官方微博的“粉丝”数超过239万,百度贴吧的关注人数超过35万。不可否认,技术驱动的虚拟偶像正在青年亚文化领域强势崛起,以其“完美人设”构筑无限想象空间,通过同人创作迎合“粉丝”的互动欲望,甚至突破“次元壁”实现与“三次元”世界的交汇融合,引发青年人的狂热崇拜。

    整体而言,以“新生代”、“养成系”、“二次元”为代表的消费型偶像的日渐风靡,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技术创新和媒介变革中偶像崇拜样式的适时转换,同时也蕴含着时代语境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思想行为的深刻变迁。

二、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三重逻辑及其异化倾向

    从本质上讲,偶像崇拜是对仰慕对象的尊重与钦佩,是关于“理想自我”的情感投射,是追逐梦想的内在勇气,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范畴。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普泛、流行的文化现象,偶像崇拜往往成为青年一代彰显话语权、获取文化意义和发展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基于现代媒介技术和文化生活场域型构的新型偶像,逐渐剥离道德性、超越性、崇高性内涵,转换为可供制造、供消费、供娱乐的文化符码,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异化倾向。

1.商品逻辑刺激中陷入“物的迷恋”

    “小鲜肉”、“流量明星”、“虚拟偶像”的崛起,既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文化商品化的真实写照,又是物役文化操控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在以“丰盛”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7]相应地,人们不再停留和满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消费其符号价值。“需要、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所有的力量,都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也被物质化为生产力,以便出售,同样的,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8]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型偶像的高颜值、曝光率、观众缘、话题度、吸粉力等都成为可炒作、可消费、可变现的商品要素,从而被纳入资本运行的逻辑之中,成为“粉丝”展现身份归属、消费品位、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的感性表达方式。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追逐时尚、讲求格调,勇于、善于并乐于以形形色色的符号元素和符号消费来彰显自我。因而在符码统治的逻辑之下,大学生“粉丝”沉浸于“物恋”式的集体狂欢中无法自拔。一方面,投掷巨额物质资本为“爱豆”买单,应援物从演出门票、周边产品、日常吃穿到大牌奢侈品应有尽有;另一方面,消耗大量情感资本参与“造星”,以陪伴式、共情式、投射式体验助推偶像出道走红。事实上,“物质生活以物化为特质,精神生活以超越性为特质,这两种异质的生活样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矛盾”。[9]然而,社会偶像的商品化、符号化转向,进一步消解了偶像的精神内涵,加剧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精神世界的物化倾向。 

2.技术逻辑宰制中带来“感性狂欢”

    与传统偶像迥异,新型偶像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化、数字化特征。从本质上讲,以“洛天依”为代表的虚拟偶像并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然而在数字复制技术和二次元文化的助推下,“洛天依”不仅被赋予丰富、灵动、萌美的人格化特质,还能发行专辑、客串角色、鼓励同人创作、与“粉丝”互动、衍生周边产品,甚至跨越“次元壁”、与现实歌手同台演出等,俨然与真实偶像并无二致。

    从一定意义上讲,虚拟偶像迎合了“网络新生代”娱乐社交、情感依恋、族群认同的心理渴望,满足了权利反转、符码传播、参与造星的实践需求,是偶像文化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全新呈现形式。然而,虚拟偶像并非感性、鲜活的实体存在,而仅仅是数字海洋世界的二维立绘,是炫目的视觉表象而已。物质实体被消解、遮蔽,转而为唯美的商品影像所僭越、取代,并成为视觉、欲望、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的主宰力量。浸润在技术幻境中的大学生“粉丝”群,在试图从电子化的虚拟偶像身上寻求情感寄托和精神指引时,逐渐模糊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也消解了其作为真实人的主体性。技术幻象不断引导青年人远离社会真实,置身于浅表性、暂时性的虚拟文化空间,“越来越依赖各种新媒介提供的傻乐幻觉和主体幻象,并在这种依赖中慢慢堆积自己‘隔绝’现实的外壳”。[10]在新技术、新媒介的导引下,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表层娱乐和感性狂欢,忽略理性思考和价值追问,从而失去人类生活的批判意识和超越维度,跌入空洞、碎片化和无意义的精神世界。

3.资本逻辑操控中呈现“认同危机”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态,偶像崇拜现象往往与自我表达、自我建构和追求自我同一性的内在渴望相勾连,是青年一代关于“我是谁”的积极追索。就其本源而言,偶像带有精神图腾的意蕴,是具有崇高性和引领性的人格化身,激励平凡个体在最本真的意义上追求理想、完善自我,因而构成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追捧偶像的方式参与社会文化生产传播,是青年大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的现实路径之一。

    然而,当下新型偶像日益变成大众文化“流水线”批量化生产的产品,而“粉丝”的欲望、情感和需要则转化为资本利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偶像崇拜呈现肤浅化、工具化和世俗化倾向。例如,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当红偶像往往被赋予多重“人设”,以凸显个人特质、拉近与“粉丝”的距离。通俗地讲,“人设”即人物的形象设定,诸如“学霸”、“吃货”、“邻家男孩”、“老干部”、“禁欲系”、“女汉子”等。一方面,“人设”是经纪公司为偶像量身打造的标签化身份,用于区隔、满足不同“粉丝”群体依恋和爱慕的精神需求,是偶像崇拜走向精细化、圈层化的现实表征;另一方面,资本利用“人设”推销符合其形象预期的产品,诱惑“粉丝”不仅消费偶像的作品,还要在个性化审美和想象性认同的驱使下消费整个“人”。可以说,造星工程的幕后推手遵循商业逻辑,即“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设,我就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人设”;而“粉丝”对偶像“人设”的评判则坚持情感逻辑,即“我感觉是对的”或“我认为是对的”。事实上,资本、媒介和“粉丝”都确知“人设”是包装设计的产物,与真实人格并不等同,甚至相去甚远,然而,“死忠粉”依然沉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倾其所有力挺偶像,一旦“人设崩塌”,“粉丝”就会“三观尽毁”、“怀疑人生”,甚至陷入情感损耗和认同危机之中。

    不可否认,商品、技术和资本三重逻辑作用下的偶像文化,已经深深嵌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裹挟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倾向正潜隐而微妙地影响形塑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价值异化倾向,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引导策略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更替转型,蕴含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冲刷之下汹涌的物质欲望,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化、产业化和商品化新趋向。裹挟在这一潮流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既依赖又逃离、既抵抗又顺从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注重“消费性”,沉浸在浅表化、感性化和娱乐化的物质世界纵情狂欢;另一方面,凸显“精神性”,试图以时尚化、风格化和区隔化的偶像文化实践重塑精神世界。为此,我们要理性透视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双重意蕴,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既给予理解尊重,又适时干预引导,推动偶像崇拜的良性健康发展,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优化升华提供适切路径。

1.认清物化本质,导向理性消费

    前已述及,偶像崇拜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性、消费性和物质化特征,这既与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相吻合,更与当下社会文化语境相关联。不可否认,“95后”或“00后”出生并成长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全新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具有鲍德里亚所指称的“丰裕社会”或“消费社会”的意蕴。在“受到物的包围”的“惊人的消费与丰盛”的时代,人们不仅体验纯粹商品消费带来的快感,更要追寻其背后的符码意义,甚至将消费看作向他人夸示个人风格、社会地位和身份归属的符号标识。

    事实上,在资本逐利逻辑的牵引和媒介技术的浸润中,偶像逐渐剥离甚至褪去道德性光环,被异化为可展示、可消费、可购买的商品,以实现资本的增殖。与之相应,大学生“粉丝”被异化为任劳任怨的“数字劳工”;“粉丝”建立圈群,以“圣母粉”、“战斗粉”的姿态加入“粉籍”,为偶像的人设、资源、销量、实绩、番位摇旗呐喊,甚至对不追行程、不看演唱会、不买专辑、不打榜投票的行为不屑一顾,嘲讽其为“白嫖”、“黑粉”。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盛世美颜”而瞬间对“网红”、“小鲜肉”、“路转粉”。可以说,对数据、流量、颜值的无声追逐,对情感、价值、内涵的弃之不顾,充分展现了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偶像崇拜的虚假满足和表层狂欢中,以至于陷入外表僭越才华、形象取代思想的价值异化境地。为此,我们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展开反思,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一方面,科学辨析偶像工业的运作态势,厘清物质消费和精神生产的关系,鼓励当代大学生合理、有度地进行精神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引,提升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积极的消费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2.关切内在需要,塑造积极、丰盈的精神世界

    从本质上讲,偶像崇拜是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想象性投射,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主观愿望和内在需求,是积极而美好的情感。然而,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新型偶像崇拜,其意义性、引领性和深刻性逐渐陨落,转而为技术化、人为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所取代。物质需求遮蔽精神追求,消费狂欢替代情感体验,成为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真实处境。可以说,偶像崇拜缔造了一个充满诱惑、娱乐至上、物欲横流的现实空间,为大学生构筑了一条从现实世界暂时逃逸的通道,却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需要。

    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作为“现实中的个人”,[12]天然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前者展现为吃、喝、住、穿等生存性需要;后者则包含获得艺术享受、尊重和爱等更高层次的需要。表面看来,偶像崇拜似乎同时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双重需要”:一方面,大学生崇拜偶像以物质消费为前提,如购买偶像使用的同款商品、周边产品、代言品、应援物资,以及参与微博应援、刷票拉榜、影视剧播放平台会员充值等。大学生在打着偶像烙印的商品上尽情体验着消费狂欢与物质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粉丝”的消费行为以精神生产为导向,在对偶像迷恋中催生了一种超越于物的情感共鸣和意义体验。然而,我们不得不警惕,当下社会的消费本身是文化工业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当资本裹挟着偶像工业滚滚而来时,大学生的理想、需要、情感和价值逐渐化为一种精神幻象。为此,我们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合理挖掘并科学提炼当代大学生偶像蕴含的精神性元素,以偶像奋斗、励志的青春故事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其从表层的物质消费转向深层的精神升华;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适时转化并有效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需求,鼓励他们不囿于当下、不限于碎微、不沉于娱乐,而要开阔视野、志存高远、心怀理想、敢于拼搏,在实现个人梦、国家梦和民族梦的青春奋斗中不断汲取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3.尊重文化权力,丰富精神产品供给

    一般而言,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是当下偶像崇拜的主体。他们追求新颖独特的消费方式、与众不同的文化表征、新潮前卫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擅用话语权参与流行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可以说,偶像崇拜是青年一代主动选择、积极习得、共享参与的新型文化样态,不仅迎合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情感需求,更彰显了他们紧跟潮流、不断创造、敢于发声、勇于表达的主体自觉,是当代大学生文化权力的集中体现。

    “文化权力是指一种创造、接受、享有文化的资格和支配能力。”[13]的确,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极大降低了文化参与的成本,为文化权力的普及扩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在信息主义之下,财富的生产、权力的运作与文化符码的创造变得越来越依赖社会与个人的技术能力,而信息技术正是此能力的核心。”[14]表面看来,因着独特的社会际遇和技术条件,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正由文化边缘转向文化中心,冲击改写着文化权力的商业垄断格局。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偶像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文化日趋产业化商品化,它的感官刺激、娱乐消遣和情感认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造者、运作者和经营者刻意渲染的。大学生的文化权力无非是资本逻辑布控的消费环节,是服务和服从于商业利润的,因而也难以从根本上彰显、满足大学生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权力渴望。我们要主动加强市场引导和供给侧改革,以高品质、高质量的,真正深入精神世界、触及大学生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优秀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

    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是时尚先锋,具有高度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的需求,易于受到偶像崇拜多元、多面、多维的影响,甚至沉浸在偶像崇拜的文化幻象而走向庸俗化、碎微化和物化,这既是社会发展趋势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映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始终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

[2][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M].译者:甘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5-156.

[3]周宪.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73.

[4]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1.

[5][美]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译者:史安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5.

[6]马中红,杨长征.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4.

[7][8][法]布希亚.物体系[M].译者:林志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23,224.

[9]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10]周志强.阐释中国的方式:媒介裂变时代的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11.

[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1.

[13]邴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67.

[14][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译者:夏铸九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03.

    作  者:栗蕊蕊(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 )

    来  源:《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04期

网址:栗蕊蕊: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表征、异化与引导 http://c.mxgxt.com/news/view/146358

相关内容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oc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ocx
偶像崇拜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中学生对偶像崇拜问题(结题报告)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