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特征
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挑战和社交的困惑等现实问题,大学生群体急需寻求帮助和支持,偶像崇拜某种程度上正是大学生缓解压力、找寻情感依托的重要方式。
——————————
受大众传播和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偶像崇拜泛化为对某一特定人物或群体的欣赏、敬仰和爱慕等心理体验。根据2021年重庆大学对10所高校55378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49.4%的大学生有崇拜的偶像,其崇拜对象、崇拜方式、崇拜场域和崇拜目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网络化和实用化等特点。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可以看作一个时代价值观的缩影或投射。他们以偶像的价值观作为自我的价值标准,不断对照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以实现自我塑造目的。重庆大学的上述抽样调查显示,48.5%的新时代大学生将娱乐明星、伟人和父母作为自身崇拜的对象。偶像崇拜源自大学生内在价值的主动认同。根据学者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一个人在成长中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过程。偶像形象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具有镜像的意义,大学生在关注偶像成长的同时,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投射和影响,借助偶像崇拜大学生逐渐产生自我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塑造自我个性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偶像崇拜映射出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大学生对偶像的选择和崇拜间接反映出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偶像崇拜大学生了解并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借助偶像的榜样作用,进一步强化其自身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面临学业的压力、就业的挑战和社交的困惑等现实问题,大学生群体急需寻求帮助和支持,偶像崇拜某种程度上正是大学生缓解压力、找寻情感依托的重要方式。通过偶像崇拜大学生寻找一种特定的信仰体系,以思想的共鸣获取精神上的归属、情感上的依靠和支持。与此同时,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一种心理暗示。偶像身上的卓越品质,能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通过偶像崇拜将自己对理想生存状态的想象投射出来,这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主观愿望和内在需求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和未来的一种情感表达。以偶像崇拜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不仅能激励大学生专注于当下并付诸努力,更能使大学生在展现自我个性的同时,满足自我认同的情感诉求。
偶像崇拜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行为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偶像崇拜已成为大学生展现话语权、获取文化意义、塑造文化标识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常常会挑选与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一致的人作为崇拜对象。重庆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崇拜偶像的大学生中81.6%的大学生选择中国偶像作为崇拜对象,其中39.7%的大学生将中国伟人作为偶像,13.4%的大学生视老子、孔子为偶像。另外,偶像崇拜现象也体现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偶像选择是大学生审美倾向的呈现,比如偶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能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和感悟力,提升审美意趣。
大学作为青年迈向成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在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自我角色进行重塑的重要任务。为适应新环境,扮演新角色,大学生积极寻求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新方法和新渠道。新时代偶像崇拜不仅是某一特定大学生群体的专属活动,也是广大学生群体追求共同利益、爱好,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
首先,偶像崇拜满足了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多元化。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可以让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新颖的偶像崇拜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满足他们对社交多元化的需求。其次,偶像崇拜拓展了大学生社交平台的多样性。以偶像崇拜为载体开展的粉丝交流会(应援团)、偶像话题互动、偶像元素服装及其周边物品贩卖与分享等活动,为大学生的情感交付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最后,偶像崇拜增强了大学生社交互动的紧密性。相同的崇拜对象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交的黏合度,以偶像为纽带的社交关系,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交联系,拓宽社交圈子。
(作者李亚美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城系同济大学新生院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亚美 陈城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特征 http://c.mxgxt.com/news/view/146395
相关内容
当代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ocx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透过偶像崇拜问题分析当代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社会变迁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oc
偶像崇拜
中学生对偶像崇拜问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