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设计师访谈の姜龙豪
Lung Hao Chiang
新锐设计师の姜龙豪
2021 TYPESCHOOL
姜龙豪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他曾在咖啡行业工作六年,对咖啡较为熟识。平日里,他常关注快速消费品、饮料与食品行业,尤其是咖啡与茶。他是一名习惯把品牌、商品开发、设计、文案、营销一起完成的设计师,同时他也会“斜杠”一些商业空间的设计。他表示自己喜欢消费品胜过艺术品,喜欢生活感胜过仪式感,喜欢逛超市胜过逛展览,觉得足够贴近生活的事物才是文化。他相信故事比数字更有力量,谈数字不如讲故事。
Interview|节录访谈片段
工作中通常会花些时间和第一线人员谘询,汲取他们的现场经验,毕竟他们才是最了解什麽样的东西好卖、目前的痛点是什麽、最直接感受消费者需求的一群人,这些都是简报裡、办公室裡找不到的答案。真的,现场才是主场。
Editor|小编
现场才是主场!这句话实在太打动人心。我们可能在键盘与萤幕后面太久了,很容易有会有错误的判断与断章取义的想法,甚至会有不正确的假设!如果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不能维持一定的正确性与灵活的判断力,那迷失在键盘前只是早晚的事情。我很认同这个主场的理论,因为战场总在现场,现场才是主场!
01.请简单的自我介绍
现 came café 设计师(约6年多),工作内容从视觉设计开始慢慢不务正业(?)到一点文案、一点企划,最近也协同空间设计碰了点门店规划。喜欢快速消费品,尤其咖啡与茶。觉得比起得奖,商品卖到缺货更让人开心。
02.认为自己是一位怎麽样的设计工作者?在工作中通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也许是比较入世、比起逛展更喜欢逛卖场、比较不设计师的设计师。也许是因为在品牌裡服务,对专案的需求能更直接、更深入的体会,有机会去观察「需求背后的需求」,能理解每句「Logo大一点、字大一点」的背后,可能都是希望提高品牌的能见度或强化沟通力道。每个专案只有在尽可能去思考过对方的需求后,才会发现也许有更漂亮的解法。工作中通常会花些时间和第一线人员谘询,汲取他们的现场经验,毕竟他们才是最了解什麽样的东西好卖、目前的痛点是什麽、最直接感受消费者需求的一群人,这些都是简报裡、办公室裡找不到的答案。真的,现场才是主场。
03.在设计的过程中,最令你感到满足的是哪一个环节?
当然是商品「卖得很好!」的时候。或是消费者、销售人员给予正面反馈的时候,那时候才会真切感受到「啊,自己做了点有用的设计」,但也有可能是商品本身体质就很好,谁知道呢。毕竟绝大多数情况设计美感与销售都不是正相关,也没有哪个设计师能在一顿市场分析、一套好像比业主更懂自家品牌的设计建议后,拍胸脯说「这绝对会中!」。设计师虽无法对销量负责,但至少能对商品需求负责,在美感之外整合现场需求,让商品因地制宜,以适切的面貌包装,对自己提出的建议负责,不做个结案后「设」后不理的设计师,对我来说已很满足(不过商品完销更好)。
04.你认为一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应该具备有哪些条件?
诚实、尊重、在给建议前,好好听清楚对方的需求,再来可能是一点运气?毕竟美感本就是件主观的事,彼此在品味上有没有默契挺重要的,在所谓「甲方」的环境裡感受到设计也是挺讲缘分的,对业主来说很多时候「愿不愿意和你合作、喜不喜欢你(当然也有你喜不喜欢他)」是摆在美感之前的,做事之前先学好做人,一个舒服的共事过程所产出的作品,通常也都会让彼此满意。优秀从不是种个人感觉,而是客观事实,走出同温层、说点人话,放下设计师美感救世的自负(因为你的业主本来就活得挺好,才会有设计需求),拿掉滤镜感受一下现实世界的柴米油盐,少点仪式感,多点生活感。
05.在非工作之馀,是否有什麽兴趣是你特别投入的?
其实还是设计,做一些单纯兴趣使然的概念作品。在每个专案中最喜欢、最享受的其实是提案的过程,享受将一个概念经过视觉、文案、商业应用反覆仔细思考(从物流到零售,从线上到线下,或脑补新闻稿怎麽下标的那麽仔细),希望将有目的的设计发想作为一种练习,之后在处理设计时,脑子才更多馀裕,忙也要忙得优雅些。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些体悟,很多事真的就只是看你想不想做,不必很厉害才去做;去做,才有机会变得厉害。撇除设计之外最近的兴趣应该是做点居家健身,也不是为了健康考量,只是为了帅(对,只是为了帅),而运动大概也是生活裡少数只要肯努力就会有回报的事。
06.你心目中「设计」是什么样子?
电玩裡有个词叫做「低端的快乐」,指没有什麽门槛,大家都能轻鬆享受的游戏类型,像是电影中的爽片不用花什麽脑力,快乐来得简单直接。设计策略不需要每一动都是「有效」的大智慧,「有笑」的小聪明也很好,零星的小亮点、小幽默也很好,也许现在「性冷淡风」、「仪式感」是讨好市场、流量的共同语言,但那是建构在诸多细节的积累之上,在书上看到一句很有感的话是这麽说:「简单不是需要的少,而是坚守的多」,简简单单的设计可能讲究在材质、讲究在面料,不代表执行起来很简单(成本也不会简单),若疏忽了那些细节,就只是「把没有个性当成一种个性」,和大家一样开著差不多的店、卖著差不多的商品、沟通著差不多的品牌价值。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设计在顾及需求的同时能带些玩心,让设计有趣些、直觉些,不需要解释太多、赋予太多意义,雅俗共赏。
07.在设计工作中,最怕遇到什麽(人、事、物)?
想要的太多,对自己的需求不够认识、不够诚实、修饰太多的人。虽然对自己诚实是件难事,但少些装腔作势,多些真诚,甚至简单粗暴的需求沟通,都能让设计师和业主快速对焦,彼此节省些时间成本,比如明确沟通希望得到的成果、预算,把资源花在相对重要的地方,预算吃紧很正常,不丢脸;需求提报都财富自由,检视成本发现都做不到才丢脸。理想都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若彼此能坦承沟通、明确拟定策略,有规范或限制对设计师来说也是好事,就像诗人需要韵脚,有目标才有设计策略的展开,有自律才有自由,最怕听到自由发挥了。
08.如果今天不是一位设计工作者,你会是什麽样的角色在这个社会中?
老实说设计工作也不是我的计画之内,而且是在学校填志愿时的最后一个志愿,只是因为喜欢画画,填个保底的志愿就这麽刚好的成为设计师了,现在觉得还好自己没有认真念书(?)。若不做设计,可能还是会兜兜转转走上从事创作相关的工作吧,喜欢将一个概念逐步实践,从无到有的过程,最好还是有点实感,也许是一段文字也许一场表演。
09.是否可以给一些准备进入设计工作圈的朋友,一些职前的建议?
设计人若被问及「对你来说,设计是什麽?」教科书式的答案几乎都是「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这使命感听著就让人觉得很沉重很遥远。时常觉得设计不需要太多距离感与仪式感,与其在同温层取暖,做出些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作品,不如让作品能多带点商业考量在其中,与其独自美丽,不如接点地气。多和设计师之外的人聊聊天,也许是印刷厂师傅、也许是销售人员,专案的故事与启发都在他们身上。
10.是否可以推荐一本你喜欢的刊物(书籍/杂志)以及一部喜爱的(电影/影集)?
书的话推荐广告导演卢建彰的《文案力》以及他的《会说故事,让世界听你的》,能享受充满智慧的文字与幽默感,柔软却坚定,获得许多灵感。其实平常很少看设计相关的书籍,往往是从一段文字、一则故事获得启发,进而衍生出作品的想法,所以看的大多是文案或心理学、行为科学(纯粹个人兴趣)相关的书,鲁尔夫.杜伯里(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艺术》和《行为的艺术》系列也很推荐,透过有趣的故事解析思考的盲点、训练独立思考的技巧。影集或电影的话,宫藤官九郎的一系列作品都很喜欢,满满的生活感与幽默感,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
11.推荐一位你关注的青年设计师或青年设计团体,告诉我们为何欣赏!
其实并不会特别关注设计相关的资讯或平台,也尽量避免让自己活在太设计语言的同温层裡,总觉得这样会与现实社会脱节。日常最感兴趣的反而是吃吃喝喝,或便利商店又出了什麽新品饮料、甜点,也会被漂亮的咖啡店、甜点店的店装、包装吸引,从中汲取设计灵感(当然一部分单纯是很想吃),时常关注的是一间澳门的甜点店ROCCA,和香港的甜点店东海堂,他们从品牌、产品到文宣等都整合的很好,有时甚至凭一篇粉丝团照片就能知道这是他们家的贴文,满满的品牌个性与一致性,很欣赏在销售广宣与设计美感间取得平衡的高明做法。
案例展示|CASE SHOW
网址:新锐设计师访谈の姜龙豪 http://c.mxgxt.com/news/view/151024
相关内容
“中国设计+”正式启幕 明星跨界设计推手王怡鸥谈中国设计金宇(私人形象设计师)
明星造型师马锐受杂志专访 透露独到时尚概念
心直口快的名场面,访谈克星姜文
《艾娜明星访谈》邀请程琳与巩俐恩师做客
广州顶豪龙湖天奕细节秘密:明星级衣帽间引领奢华新高度
皇帝威胁萧蘅,姜梨设计沈玉容
中国十大造型师 娱乐圈知名造型师 明星造型设计师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日文片名:太陽の少年)发布日版
王鑫(私人订制造型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