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病态式追星的“锅”,不能全部扣在粉丝头上
临近深夜,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外下起小雨,但是馆区附近的马路伢子却被裹紧被子睡大街的年轻人排排占满。走进一看,哦,原来是追星的粉丝……近日,娱乐圈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大型商业活动,闹出一地鸡毛。
为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线上粉丝们忙碌不停,积极参与主办方策划的系列活动,不惜雇佣网络水军,点赞、评论、转发,一键三连为偶像刷数据。
线下,粉丝们还要化身“勤劳”的小蜜蜂,从全国各地“飞”到场馆,提前抱团聚集,抢占广场中心应援位置。买不到附近过夜的酒店套房,就睡大马路,这才促成了文章开头那荒诞的一幕!
他们租豪车、拉横幅、挂大幅海报,一通忙活,还要互相攀比,拼尽全力,只为证明自己偶像的排场足以“吊打”别家。恰好这几天,上海温度偏低,现场刮风下雨,可还有一大批粉丝坚守在盛典举办地,盼望着、盼望着自家偶像出现,或身披雨衣,或举着雨伞。
看完后,不禁让人发问:粉丝追星,本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为何会变得如此心酸和可笑?
近些年,关于粉丝病态式追星的话题,惹起不少争议。从私生饭到人肉狂,“病态”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出现频率也非常之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就会刷屏一条让人无法理解的畸形追星行为。这也导致“追星”两字,被主流文化平台所排斥。
而“粉丝应援”是其中广受诟病的一种,它来源于日韩的文化工业体系,本质上是文艺工作者和崇拜他们的观众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相较于演员、歌手、主持人等角色,缺乏入行门槛、极为强调外表光鲜亮丽的偶像,更加重视推广粉丝的应援活动。
可在流量为王的当下,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商业前景和发展潜力,直接和他们背后的“粉丝数据”划上等号。
一个畸形的评价标准开始在娱乐圈盛行——仿佛,艺人粉丝有多少,他的市场号召力就有多大;粉丝应援的排场“摆”得有多大,艺人的上升空间就能达到多高……
诸如此类的价值观下,粉丝追星不再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行为,它捆绑着更大的商业文化内涵。应援文化已经和娱乐产业深度融合为一体,成为拉动艺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面上看似,粉丝们是应援行为的主动方,可一旦投入过多的感情,在偶像身上投射了过多的期待,他们就变成了被平台、制作机构、艺人公司等“利用”的对象。加以“运营”,粉丝可以帮助做数据,帮忙抢占应援地盘,帮忙训斥合作方……
最近流传开来的直播片段里,一名演员甚至喊话粉丝帮忙“争取资源”,一脸真诚说:自己不好意思去说自己想演哪部剧,粉丝人多力量大可以帮她去争取。
看在围观者的眼中,可能不会理解粉丝:“非亲非故非理智,这是何必?”,但对追星“上头”的后者来说,陷入狂热式的崇拜迷恋后,自我正在不断迷失。特别是很多粉丝,还处于思想变动强烈的青少年阶段。
一味地呼吁粉丝回归理性,虽能治“本”但不能治“标”。更何况,病态式追星的“锅”,是由各方利益牵制形成,不能因为着急解决问题就全部扣到粉丝的头上。
2021年,北京大学博士李彤亲历饭圈500余天进行沉浸式调研、与追星粉丝深入对话后,下笔写就《孤岛狂欢——网络空间的粉丝文化》一文。评价粉丝追星,李彤写道:它更像是一群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又想追逐潮流的年轻人聚众消遣的方式。不应该将其神化,也没有鄙弃的必要……其中有善也有恶,理性判断和道德标准永远不应该丢弃。
追星,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是他们学习之外的减压方式之一,也是他们连接社会与学校的一个渠道。它是一个人的自嗨也好,是一群人的狂欢也罢,追星的源头是个人崇拜,这种狂热迷恋的情感并不是现代才有,从古至今一直都在。
遏止病态式追星,前提是我们先理性化地看待粉丝的行为,不鄙夷,不拉踩,与他们发起平等的对话,了解追星背后的心理需求。
青春时期,热情洋溢,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条件下,饭上一名偶像,喜欢上一个闪闪发光的人不是错,为喜欢的人加油、打劲更不是错,错的是炒作,错的是躲在粉丝群体背后、利欲熏心的那些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网址:文化杂谈|病态式追星的“锅”,不能全部扣在粉丝头上 http://c.mxgxt.com/news/view/152724
相关内容
病态的粉丝文化啥症状根治病态粉丝文化需合力开方
明星宠粉乱象:跪求合影背后的虚伪与病态粉丝文化
当代粉丝:心眼多的追星文化面面观
粉丝经济 饭圈文化 追星 品牌营销
“妈粉”式追星,她们到底是在追什么?
#微评谈#粉丝在飞机上闯舱追星 网友:不管理粉丝的明星就是失格偶像
数字时代的破圈:粉丝文化研究为何热度不减
追星粉丝日益全能化带动明星产业链
粉丝文化是如何被异化的?从“倒奶打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