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四大天王,何以成王?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四大天王,何以成王?
这是一部分人的不解、疑惑与不服。
再加上他们在香港乐坛叱咤十年,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也极尽尊崇,即便多年后的今天,在各种场合,仍可力压不同时代的艺人,更加深、加重了这种种“不解、疑惑与不服”。
这个问题是复杂的。
当年的封王,并不是单一的因素造就,也并不是香港乐坛的心血来潮。
之所以是他们四人,而非其他歌坛众星。
同样也是一场来自宿命的选择。
非他们莫属。
1984年,张学友踏足香港乐坛。
他获得了首届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被宝丽金唱片收入帐下,次年推出首张粤语专辑《Smile》,销量勇破四白金,这个数字值得特别关注。
可以拿另外两位前辈歌手来做例子。
谭咏麟入行三年、张国荣入行七年,分别凭《忘不了您》和《leslie》这两张专辑冲破四白金销量,从而奠定了一线歌手的地位。
所以当年的张学友无疑尤其惹人注目。
其后在整个八十年代,虽然也经历了短暂的销量不振和低谷期,但总体来讲,趋势一直在上行。
除了同时期的两位巨星,其他人并不能凌驾于他之上。
步入九十年代,两大巨星负气离场,曾与他并列“双子星”的吕方早已不见踪影,同门师弟李克勤则始终不得市场青睐,他的对手变成了从影坛跨界的刘德华。
刘德华可以算香港乐坛的一个异数。
他的首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与张学友首张专辑同一年发行,销量惨淡到让人绝望。
但任谁都没能想到,声乐天赋平平、初试啼声惨败的刘德华,居然成为了五年后张学友在香港乐坛最强的对手。
1990年,他第一次亮相TVB的十大劲歌金曲,就强势夺得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次年甚至以三首歌曲同时入选并再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即便巅峰期的谭咏麟也不过如此,其后第三度蝉联该大奖。
但与之同时,他在以播放率为主要统计基础的叱咤乐坛颁奖礼上所获甚少,甚至从来没有拿到过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奖。
还有就是缺少歌曲本身的大奖。
TVB的金曲金奖撇开不谈,这个问题可能算是刘德华和郭富城职业生涯的重大遗憾,此外他仅在1995年凭《真永远》拿过一次十大中文金曲的全球华人至尊歌曲。
而他虽然也在词曲创作方面做出过努力,但始终未能以之知名,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努力大过实力。
这种质疑,当然也包括郭富城和黎明在内。
原因很简单。
无论是刘德华、郭富城还是黎明,在踏足乐坛乃及封王彼时,都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实力唱将”。
甚至连嗓音天赋都并不占优,比如刘德华音域偏窄,音高上限较低,黎明嗓音虽然浑厚但同样音域受限,且缺乏穿透力和力量支撑,郭富城在声线蜕变之前太偏少年音色。
从技巧来讲同样如是,至少在职业生涯初期,三人都谈不上什么技巧的应用。
对比而言,无论是吕方、李克勤还是黄凯芹,也包括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林子祥和陈百强等前辈歌手在内,无一不是出道即封实力派唱将的人物。
这就是质疑和疑惑声音的源头。
当然,在其后的岁月里,三人都逐步成熟,在各自不同天赋条件下,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打磨、成长与提升,在巅峰之处,即便单以歌而论,也并不逊色谁人。
而如果回到昔年去看,何以成王?
与刘德华在乐坛的曲折不同。
若以正式发唱片为起始观察点,郭富城和黎明几乎是甫一亮相,就遭遇市场的空前追捧。
尤其是郭富城。
他红得也很独特,转入无线艺员培训班后,沉浮了两年未见起色,1990年一个偶然拍摄的广告反而将他推进了大众视野,可谓无心插柳的典型,随后而来的是包括首发唱片在内,连续三张唱片都卖破百万张销量,发型、舞步、完美五官与歌声同步蔓延整个华语世界。
1992年正式回流香港, 杀入粤语歌坛。
以首张普通话精选集销量破六白金、首张粤语唱片破六白金、第二张粤语唱片破五白金的成绩,再携同前三张普通话唱片的百万张均数销量,奠定了其歌坛天王的地位,也在1993年就凭《狂野之城》夺得了叱咤乐坛至尊歌曲大奖。
黎明也曾数载不得志,龙套岁月各种挣扎,签约华星坐了四年冷板凳,直到1990年签约宝丽金,并在1991年凭第三张粤语专辑一举冲破六白金销量,开始了“火箭式”走红,而他的上位,直接宣告了同在宝丽金的李克勤开始星途暗淡。
再回头看刘德华的乐坛成绩,1992年加入华纳的首张粤语专辑《真我的风采》,销量达到八白金,这个数字见过有人质疑,但即便有宣传成分,起码也是当年销量最靠前的几张唱片之一。
说到这里,对于香港乐坛“封王”,就应该不再有任何疑问。
因为并不是资本选中了他们,而是市场和歌迷,用最直接的方式投了票。
另一个问题则是才艺。
张学友加封“歌神”,郭富城晋级“舞王”。
这当然是对歌手本身专业能力的一种肯定,代表着一种极高的标准。
很简单,歌手以何安身立命?
自然是唱片和演唱会,那么唱功和舞台的能力就是首要技能,而张学友和郭富城恰好各自拥有一项不可替代的顶级能力。
回过头来看刘德华和黎明。
二人相对来讲就显得中庸一些,无论歌舞,皆不可能称雄。
比如论唱功,前辈歌手不论,即便是大致同辈的吕方、李克勤和黄凯芹,他们都唱不过,论舞步,不提郭富城,把张立基和杜德伟拉过来,他们同样比不过。
但他们仍然是天王,而其他人并不是。
这个问题早就讲过,天王的概念,是一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但不限于颜值、气质、风格甚至影坛、广告等领域的跨界能力。
比如百事、爱立信、和记会挑中郭富城、刘德华和黎明,是有原因的。
又比如几位天王在影坛同样风生水起。
这并不是有资本青睐就可以上位的,你得有对应的更多能力,而跨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只把视野局限在歌坛,甚至聚焦到唱功和幕后创作能力之上,就更是一种狭隘和无知。
关于这个问题,跟风的“台湾四大天王”、“台湾四小天王”和“内地四大天王”,他们的际遇已经为这种短视做了最恰当的注脚。
换句话说,如果香港乐坛不考虑市场表现,而是“唯唱功或创作”论。
结局不言而明。
四大天王。
就是那个年代里综合最强的艺人。
堪称并驾齐驱。
更无第五人能出其右。
迄今仍是传奇。
网址:港娱:四大天王,何以成王? http://c.mxgxt.com/news/view/152917
相关内容
娱乐圈四大天王四大天王
最全的珍贵的四大天王合照和成名历程
揭秘香港娱乐圈著名四大癫王
他们不是四大天王,可也能红一辈子,音乐造诣已是天王级别!
香港十大热搜娱乐人物出炉,刘德华仅排第四,郭富城未上榜
艺人包装 王杰:四大天王都是包装出来的,其实大部分明星都包装出来的!
港星做慈善:天王巨星,讲金又讲心
05华人娱乐圈成龙周杰伦分获港台赚钱王
香港娱乐圈为何断层?港媒毒手损艺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