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张开业,泥与火中的生生不息
张开业,1981年出生,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土盆村人,自幼继承祖业,是贾汪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多年来他苦练技艺、刻苦钻研,并积极外出学习制陶技艺,不断将土陶烧制技艺发扬光大。他成立贾汪区陶土罐烧制技艺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他也是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州市工艺美术名人”。
贾汪茱萸山下有个土盆村,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环绕村庄,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让人眼前一亮。
按照“土陶作坊”的指引,我们前往张开业的家。
步入古村,在红土地上,屹立着一座座古老的窑炉,与土陶相依相伴。它们如穿越时空的使者,引领我们探寻往昔的岁月与故事。
土盆村,在泥土的香气中生长
早在东周时期,贾汪就有古陶窑。到了汉代,许多土陶器物更是进贡给皇家,为天子御用之物。
坐落于贾汪茱萸山脚下的小山村——土盆村,是徐州土陶历史的见证者,这里的土与别处不一样,火红色的泥土寓意着红火的生活,令人看着欢喜。
土盆村曾叫杏花村。据铜山《大泉乡志》记载,三百多年前,一对张姓夫妇从山东滕县南下逃荒,在饥困交加中来到了杏花村,勉强吃了一点干粮应付后,发愁以后的生计。他们注意到脚下的土地红彤彤的,捧起后感受到土质的黏性与韧性。夫妇俩商量决定留在杏花村,日出而作,种几亩薄田度日,日落归家后,利用红泥制作土陶。他们时常与其他村民一起交流讨论,于是家家户户都练出了一手捏土烧陶的绝技。
从此杏花村翻开了一页新篇章。
一日一日地捏土,一代一代地传承,在没有玻璃、塑料、不锈钢的时代,壶、钵、缸、罐等日常用具皆由土陶制作而成,杏花村也改名为土盆村。
“土盆村最兴盛的时候有28口窑屋、十几座窑,火光翻滚,烟雾弥漫,火焰烧出红火的生活和美好的期盼。拉土的、制陶的、烧窑的、卖陶的,村子里人流如织,车马喧嚣。”在土盆村村民的回忆中,老土盆村的繁华跃然眼前。
斗转星移,今天的村子依旧叫做土盆村,但做土盆的人却很少了,“土盆师傅”们大多去外面闯荡发展,留在这里的人,也大多淡忘了制陶手艺。
现在的土盆村,全村只剩下一家张氏制陶作坊,传承人是张开业。
土盆张,在熔炉的火焰前成长
土陶技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代代创作者的创新转化,离不开技艺和时代的结合。
来到张家制陶作坊,未烧制的土盆摆满了整个院子。
土盆制作看似简单,但想要做好并非易事。一旁的张开业正与父亲用力揉捏黏土使其增加韧性,将拍打好的泥土拿到车盘上开始拉坯。
出生于1981年的张开业,从小受到祖辈和父辈的熏陶,被泥与火的刚柔并济深深吸引,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制陶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起初课业繁忙,父亲并不希望我全职从事这项工作,长辈们也不愿教我,于是我就自己琢磨。在课余时间里,我多加练习,往往一团泥巴需要捏数十次才能成型。”
断断续续学了很多年,张开业一点点掌握祖传的绝活秘技,对各种手法套路了如指掌。
“大家都叫我‘土盆张’,张家制陶作坊到我这一辈正好是第五代,这不仅仅是门吃饭的手艺,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提及土陶,张开业一改沉闷的匠人形象,滔滔不绝地叙述着,“苦点累点,赚不了太多钱,但是值得!”
始于土,成于火。一抔泥土,从取土和泥再到制坯修坯,再入800℃-1000℃的老窑高温涅槃,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制陶首先就是选土,烧陶的土,都是张开业去自家附近的山坡取来的,需采用地表一米以下没有杂质的红土,晒干后再用水浸泡去除杂质,洇一天一夜。
传统的窑屋里干活需要3个人协作,揉泥蹬轮子的是打杂的,整型的是“二匠人”,拉坯的是“匠人”。
张开业说着从柜子中拿出来一根牛肋骨,“这根牛肋骨已经用了几十年,我从打杂的开始学,日复一日揉泥、蹬机器、捧土盆,直至手法娴熟,才晋升为‘二匠人’,一般没有十几年功力都不敢自称‘匠人’。”
最后晾窑烧窑至关重要。晾窑必须是有风有太阳的好天,一大早把一窑的坯子全部拿到外面晒,等到中午前后坯子晾透了,开始装窑。
“烧窑时火是绝对不能灭的,就算有暴雨、暴雪,也要守在窑口前。”张开业说,这就是规矩,一座窑能烧上千个土盆,火灭了所有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日复一日中,这份坚持转换成了对土陶的热爱,根植于“土盆张”的心中,永不消逝。
土陶器,在悠长的岁月中鲜活
阳光穿过门框斜照进张开业的祖宅。门内,张开业靠墙而坐,将一坨拍打揉捏好的湿泥,放置到车盘中心。透过光影,见证着张开业的坚守与坚毅。
“每当烧窑时,我就会想起先辈在这里静静守候的样子,在千万次的试炼中,水火既济而土合。”
张开业继承了家族数代以来的技艺,他的日常便是在工作室内,与安静寂寥相伴,或练泥或做坯子或烧制,专注着手中的活。
“我要把这门技艺坚守下去。”说起土陶的未来,张开业踌躇满志,他说哪怕尝尽艰辛,也要让泥土之香长留。
从“土盆村居民”到“土陶手艺人”,背后折射的是土盆村的变迁,张开业对每一道技艺不遗余力地坚持,对每一件器物都精雕细琢。
为了进一步提升土盆村土陶技艺,思前想后,2017年张开业决定走出徐州拜师学艺。
2017年11月,张开业去杭州学习青瓷烧制技艺;2018年5月,张开业到宜兴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学习新技艺制作工艺品。
博众家之所长,集群英之荟萃。张开业把对土陶的热爱与追求转化为不断努力精进,既有前人手艺的继承,也加入自己的琢磨和创新,在无形中连接了土盆村的昨天,构建了土盆村的今天。
2020年9月5日,张开业在淮安市参加了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他的土陶产品和徐州剪纸、徐州香包、邳州农民画、新沂草桥柳编,成了抢手货。
随着土盆村与“土盆张”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前来参观、学习、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社团在这里学习了一周,学生们也体验到了陶器制作的全过程,感觉很有趣。”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爱陶社曾在此学习实践,带队老师魏和森感觉受益匪浅。
这种变化,对于土盆村来说,对于土陶技艺传承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一轮转去泥成器,双手捧来土变金。土盆村的两口张家老窑,历经百年窑火依然生机勃勃,承载着辉煌的过去,记录了历史的变迁。
天长日久,陶器的魂变得愈加温润柔和,那种黑、红、黄,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自然的原色,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劫劫长存,生生不息。
(供图:杨帅)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王思恒 周翔宇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责任编辑:
网址:徐州贾汪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张开业,泥与火中的生生不息 http://c.mxgxt.com/news/view/15330
相关内容
徐州贾汪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张开业,泥与火中的生生不息“幸福生活 与‘泥’相约”——英吉沙县第三届土陶制作评比大赛正式开赛
五台山下“泥人王”:根在乡土 泥造万象
新疆“土陶村”的新生活
“黑土地·生命与记忆”展再现图画家九儿“泥土味”的艺术世界
文化中国行|千年荣昌陶的文化新神韵
湖南洞口:传承千年宋瓷技艺 激发创新活力
“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中国美术新体验作品展 ”开幕
方寸藏匠心,潮州手拉朱泥壶何以传承?
四川隆昌:大赛培育玻陶工匠 土陶文化赋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