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育记者转行后的自白:我为什么劝同行赶快转行?
导语
【文眼】本文来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体育记者。他/她结合国际体育记者日中新网发起的话题讨论,展开了个人思索。
作者丨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失业体育记者
编辑丨张宾
7月2日是国际体育记者日,中国新闻网邀请了诸多体育传媒业界的大咖前来探讨: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体育记者吗?
受邀参与探讨的大咖包括知名体育经纪人、知名互联网大厂体育总监、知名报纸体育主编、知名体育自媒体创业者。他们均为体育记者转型,都是在体育传媒江湖里纵横多年的资深老兵。
大咖们的观点不可谓不权威,都说体育记者还是需要的。然而事实上需不需要,他们说了也不算,还是要看市场用脚投票的选择。
不信的话,您现在立刻就打开BOSS直聘、猎聘、拉勾招聘、智联招聘这些主流求职软件,输入体育记者(还有体育编辑)这4个字验证一下。您看看能搜出来几个体育记者岗位可供投递简历?又有几家新闻单位、互联网媒体在招聘呢?
日趋凋零的体育记者,和体育新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们需要知道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当下除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少数央媒,还有部分地方党报、电视台还保留着少量专职报道竞技体育的记者外,社会面基本算是”清零”了。腾讯体育的记者们被裁员后,私营企业就只有氪体、懒熊体育几家体育营销创业公司,偶尔招聘报道体育产业的记者。
怕引发负面舆情,运动员不敢接受采访
有些专家认为,当今自媒体泛滥,写稿成本低,体育记者辛苦采访成稿,却被东拼西凑的自媒体”反噬”。也有专家认为,门户网站的出现迭代了报纸,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迭代了门户网站,是体育记者自己没跟上时代需求……
从结果看,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体育运动员现在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了,或者说只喜欢接受特定媒体的采访发声。
这是为什么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媒体大环境造成了这一切。
过去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老百姓只有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获取信息。记者采访后写稿,经过编辑删改,最快第二天全国人民才知道,无论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舆论发酵的速度没那么快。
而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简直是光速。人手一部手机,随便谁写个微博,拍个短视频发到网上,朋友圈一传播,分分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
明星运动员群体也是名人的一个子集,天生是公众焦点,具有强曝光属性。但特殊的地方在于,他们并不是自己开工作室的娱乐明星,而是承担为国争光任务,举国体制下的一份子,言谈举止都被上级管理,上级的上面还有上级。
现在,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支配,格外重视网络风评和舆情。而舆情走势在信息光速传播下,变得复杂而不可预料,运动员接受采访都很警觉,张嘴说话更是谨慎多了。
别看很多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时候内心很强大,一旦陷入”杀人于无形”的舆论漩涡,他们不排除比普通人的玻璃心更脆弱。
现在的体育明星只喜欢接受两类媒体采访:
一,体制内媒体的采访。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媒体,或者地方党报、电视台。此类媒体因为独特的身份,只要提出采访需求,体育明星基本无法拒绝。因此,现在绝大多数体育明星的采访也都被央媒垄断。冬奥会期间,同样是体制内媒体的中纪委新闻中心甚至打破了央媒的垄断,做出了很多冬奥明星独家专访,令人刮目相看。
二,已经形成商业化立项的采访,短视频,纪录片,写真拍摄。因为广告商的进入,会给予运动员劳务费或广告分成,自然对运动员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无论是接受体制内媒体采访,还是商业化立项的采访,其成品也大多先经过记者编辑润色,后被主管领导、经纪人们层层把关过滤。体育在中国首先和政治挂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避开各种暗礁正确表述,就需要专人把关。所以运动员的表述愈发带有套路,愈发商业互吹,极少有运动员能敞开心扉谈论、回应关键问题,袒露内心真实想法。
除了上述官方媒体,剩余媒体则包括为数不多的都市报、网站,在没有商业化的前提下进行日常采访,就非常尴尬且艰难了。这类日常采访对于体育明星来说,既无法带来太多金钱上的好处,反而有可能因为运动员本人表达上的不严谨,报道的些许偏差引发负面舆论。
一旦运动员因为说了“不该说”、”不严谨”的话(嚣张的、服软的、无知的、有争议的言论都算上)被网友们无限放大上热搜,形成争议舆情、负面舆情,运动员和他的主管领导们都担待不起,轻者要对上进行解释,重者甚至会面临影响职业前途的问责。
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路,运动员对此类日常采访大多礼貌谢绝,要么甩给记者几句毫无营养的片汤话……无论有没有泛滥的自媒体,体育记者日常采访,如果长期拿不到运动员的直接引语,也写不出很多有信息增量的稿件,流量还没有自媒体高,被老板开刀自在情理之中。
流量时代,运动员自己就是媒体发布器
曾经有一个互联网大厂的运营组长,讲了一个他极其感慨的事。全运会游泳比赛,奥运冠军汪顺夺冠后走过混合采访区接受记者提问。采访完毕后,汪顺被一个拍客叫住。
“能比个心吗?”拍客对汪顺喊。汪顺也算好说话,出于尊重照做了。#汪顺比心#很快就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此刻,那些专业体育记者们,甚至都还没听完录音写完稿。等他们写完了,相关报道也被埋没在了信息的汪洋大海里……
从传媒、传播的专业角度,究竟该怎么评判这件事呢?若从掀起关注度,唯流量论的角度看,确实是拍客“击败”了专业记者。虽然拍客拍摄汪顺比心,不是什么多有分量的独家内容,但就因为网民喜闻乐见,短视频流量高就能冲上热搜。
至于汪顺是如何备战的?如何调整心态的?夺冠的关键点和战术是什么?这些信息似乎都不重要了,也没人关心了……
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大裁员前的腾讯体育,以及新浪体育,还是秉承着专业精神,派出报道团队前往东京,然而腾讯、新浪的主要竞争对手,市面上最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也有针对性动作。
抖音没有派出任何一个人前往东京,他们早早就和大量有望夺金的运动项目协会谈好合作:抖音出重金,相关明星运动员夺金后,必须来抖音直播,并且要排除其他竞对短视频平台。(特别说明,在我看到的一些内部资料中,运动员主动签承诺书,不在其他竞品平台直播,以及发布短视频内容——编者注)
用专业术语讲,这叫花钱买流量。抖音既不用付出养记者、派记者的高昂成本,而且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靠奥运冠军直播大量引流,真的很划算。
更重要的是,奥运冠军在直播的过程中会更详细复盘自己的比赛、内心活动、备战秘密。抖音为了运营做得更出色,还邀请了相关项目的奥运冠军前辈来连麦,直播过程中的金句、调侃等名场面被剪辑为小视频获得广泛传播。奥运冠军的很多引语,去东京前方采访的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等有限场合也未必听得到。
上述两件事,对体育记者报道非常不利,但很多明星运动员发现,这对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很有利。
当下,包括但不限于奥运冠军的越来越多运动员意识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是可以变现的重要渠道。正因为自己有名人效应,只要好好运营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照片,分享生活方式,就可能会有广告商来找自己寻求合作。一些知名运动员请了经纪人,一些运动员加盟了MCN公司,还有些退役运动员干脆跟朋友合作,形成小团队来包装自己。
这种格局的形成,体育记者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大打折扣,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愈发下降了。
体育记者究竟有几条现实出路?
体育记者究竟该向何处去呢?发起这次探讨的中国新闻网的体育总监卢岩发表了总结陈词。他认为,体育记者这个从业人群本身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观念上的调整。在资讯爆炸、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一名成功的体育记者或许应该是这样的:深耕专业领域的“高水平运动员”、玩转各种采编工具的“跨界跨项能手”、沟通专业体育和普通读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整合平台和采访资源的“体育经纪人”。
总结得没错,我们不妨按这个标准来拆解一下当今优秀体育记者需要的能力项。
一,体育记者首先需要成为各种各样体育项目的专家,要在体育圈内有资深人脉,能写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这是基础。
二,能自己拍、会自己剪辑传播量高的短视频。
三,有良好形象,会像专业主持人那样主持、直播、连麦。
四,还要会结合运动员做策划运营,在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视频号等主流互联网产品掀起流量,会运营粉丝。
五,在此基础上,最好还有客户资源和商业思维,让金主为上述四项的成果下单,进而实现商业化。
真的有体育记者“五项全能”吗?不是不可能,但很难。从过往经验看,混圈子、打交道、积累人脉、撰写稿件,至多包括自拍、自剪短视频,仅这几件事就基本占据了记者的全部精力。
另外,上述所有体育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很多“跨领域”的从业者都也具备,也在和体育记者竞争。
为什么说体育记者写稿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媒体挑战了呢?因为各个媒体单位人手都很有限,体育记者分配的项目也有限,能完整吃透几个项目已属难得,很难做到所有项目通吃。懂足球的不一定懂篮球,懂田径的不一定懂游泳……很多体育项目,体育记者写出的稿件未必就比这个项目的资深KOL(意见领袖)更专业。或许,体育记者能凭借长期积累,写出别人写不出的深度稿、人物稿,这种作品很体现功力,当然也因为制作周期长,成本太大,流量回报未必那么可观。
体育记者当然也可以自己拍摄、剪辑短视频,当个UP主。但问题是,你能拍到多少别人拍不到的稀缺内容呢?绝大部分有关注度的体育比赛都有现场直播,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更何况看台上,道路两边,随时都有大量举起手机,拍体育明星的拍客和体育迷。另外,运动员一旦有了自我包装意识,也完全可以自己拍摄,或者让自己团队人来进行拍摄,成品更有质量。
体育记者”兼职”主持人对运动员进行采访、连麦当然也是可以的,但这也容易被跨行打击。现在各路网红都可以客串体育明星采访的主持人,邓亚萍也可以,王冰冰也可以,司马南也可以……过往已有不少案例。
结合运动员在互联网产品上做策划运营,这可是各个互联网公司市场团队的本职工作。遇到新闻热点,他们本来就会嗅觉敏锐地去和体育明星的经纪团队或MCN公司接洽,恐怕也根本轮不到体育记者。
看到了吧,体育记者就是被这样”五马分尸”的……
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真的集齐了五项能力,他完全可以自树IP开公司单干,更不必依附于某家新闻单位。例如知名篮球记者杨毅,苏群,足球则有董路(他的争议这里不议)。他们曾经都是记者,在各自领域做到资深,受邀四处解说,自己开公众号拥有广泛影响力,接广告接到手软。
一言以蔽之,当今社会,流量时代,体育记者要么靠平台掌握话语权(例如供职于央媒),要么靠自己出名成为顶级KOL掌握话语权。剩余的体育记者,都很难提供价值,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人。
体育记者在体育领域内,可以最快速转型的角色,仍然是经纪人、公关、市场营销,此外还有诸如进入体育项目行业协会任职等等。横向对比来看,这也是其它领域记者的转型出路。
无论什么时代,经济是好是差,商家永远还是有借助体育、明星运动员进行营销的需求,这里仍有广阔市场。但转型经纪人、公关、营销对于体育记者而言也绝非易事。
如果是转型经纪人,首先是体育记者需要建立足够铁磁的关系,才有可能成为明星运动员的代理。市面上,还有很多专业经纪公司也在争抢代理运动员。至于公关、营销,就必须有运营思维,熟悉互联网的各种玩法,有敏感和出色的商业包装思路,还要和各大互联网平台保持良好关系。当然转行难度也很大,除了体育记者,很多人常年从事公关、营销,亦有可能同抢一个饭碗。
无论怎样转型,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在互联网上掀起流量。只有这样,才有金主肯给运动员下单。你的运动员客户挣钱了,你也就挣到佣金和奖金了。
基于此,如果不能进入一家只考验传统写作能力的体制内媒体,我劝只会写稿的体育记者还是趁早转行。纯粹从写稿赚稿费的角度来讲,这种生产关系已被中国市场抛弃。另外,中国体育本质上仍是围绕4年一度的奥运会在运转,职业体育不发达,有流量价值的体育明星仍然相对稀缺,在这个领域能做出来有效果的事,或许真的不多,想象空间也没那么大。
网址:一个体育记者转行后的自白:我为什么劝同行赶快转行? http://c.mxgxt.com/news/view/153962
相关内容
王一博从演艺圈转行成为体育明星的精彩历程与未来展望西游记中谁飞行速度最快?不是孙悟空,更不是大鹏,而是这位尊者
当体育明星变成媒体人:专访我的运动员兄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组图:“体娱”一家亲 体育界众转行明星大盘点
网红为什么那么赚钱,连明星都转行,普通人如何才能当网红?
废掉一个人的9种弱者行为
体育明星造访校园后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自私的选择?
体育记者直播点评全红禅学英语
程潇揭秘偶像演员转型之路:艰辛与辉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