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个建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19:13

又是一年毕业季。

年轻人,有的在忙着择校、填志愿;有的刚踏出校门,准备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有的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年,正在寻求下一个人生突破口。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不禁要问:如何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不断探索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安身立命?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许倬云先生的思想宝库,探索他如何从一位残疾少年成长为一代史学大家,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坚守自我,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汲取智慧。这不仅是对年轻人的一份鼓励,也是对每一位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人的一份指南。

许倬云先生学贯古今,游走中西,他是如何读书治学,才终成一代大师?

病痛、战乱、别离、去国万里经年,他是如何应对思考,才使得人生天地从方寸之地达至宽广无垠?

以下是许倬云先生在课程里给年轻人的几点建议,混沌君略有删改,旧文重发,以飨读者:

兴趣广泛,才能得到多方滋养

我可能是运气好,更重要的是,我在台大的教育是属于北大清华系统的一个分支,有当年北大清华的校风,自由地谈论,互相地切磋。再加上我高中读书是在辅仁,无锡的士族家里特有的读书氛围,让我接上轨道并不困难。

我非常感激老师们、前辈们对我的指导,他们是不遗余力的,我得到的恩惠确实比班上其他人要多一点。因为我的兴趣范围很宽,不是只有考古,也不是只有历史,也不是只有民族学、人类学,我好像什么都搭个边,因此我得到了不同的引导、不同的提示。这是一个很大的便宜。

我非常感激李济之先生、严耕望先生、全汉升先生、劳干先生、董作宾先生、芮逸夫先生等等,他们有的让我做特别的题目,有的只让我做某个阶段的论文,都是严肃的课题,这让我非常得益。这种环境以及这样的一些前辈们的风范,今天已经不容易得到了,大家都按照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模子去做事情,没有太多个别的接触跟交换。

多出门,认识不同意见的各方

我在一个时段是奉老师之命,代表史语所,代表台湾大学,去各地建立学术关系。大家会问到说,为什么专门派遣拐子跑?第一,我是在美国留学回去的第一个,第一个回来就得第一个用,而且因为我的师门很多,他们的关系交代给我以后,我在外国旅行办公事时候,就可以在公事以外进行相当深入地交谈意见。

欧洲我去了四五次,每次是四五个国家,是跟他们学术界最核心的部分做深入讨论。我们可以怎么帮忙,他们可以怎么帮忙,这使得我的关系局面打得很宽。

譬如,讲二战对德国的学术观念影响,中国台湾对韦伯的感受是非常奇怪的,他们只认得韦伯跟新教,其他的不管。其实韦伯的研究范围很宽,有五六套文化上作比较的作品。人云亦云不是为学之道。

我参加过不止一次集体讨论会,一个会开完就拉倒了。我参加过几个课题,一直延续着换不同地方,也换过部分的人,而一个核心部分是不换的,就是我一直被拉到比较研究的圈子里。我在芝加哥读的是两河、埃及两者比较,加上中国是三方面比较,再加教会是四方面比较,再加现代是五方面比较。常常做比较之后,这种得到的缘分就多了。

多看、多读、多想,不要轻易相信

对各种知识的领受和感觉以及吸收,这个要用心的,不能捡几个皮毛就当做是宝贝。多看、多读、多想,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死守一个家门,心胸要自己放开。

平常我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我在美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图书馆坐一两个礼拜,坐在书架中间看个几天。在补强补足里头,常常是回应着最近想的问题,我就针对着这些课题去找文章。

今天要做这些事情更加容易,资讯检索比以前容易多了,在网上你可以查到很多事情的线索,顺藤摸瓜可以摸到很多玩意儿。主要你得心胸要开阔,要开放你的脑子,有好奇心、有好问心,不要固执一个范围,勿固勿必,既不要固守,也不要肯定,总是存一点可以讨论的余地。前辈给我们了不起的东西我们要吸收,但并不一定非要全盘接收,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思考过程。

要活泼,没有偏见,不固执

今日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问题丛生的时代,因为问题丛生,所以知识爆炸。知识累积到一个地步,原来的框架装不了,就会崩开。

举个例子,现代的理论物理跟40年前的理论物理完全不一样,跟20年前的理论问题也相当地不同,这就是知识爆炸以后的一个大难关。每一个科目都有内部的爆炸,有一些人觉得教书只要顺口讲就行了,我熟得很,我不用准备功课,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永远盯着这个科目里边进展的方向、引发出来的课题,我自己的方法跟它有没有冲突的,我的观点有没有需要修正的,这都是从日常注意中可以发现的。

至于说怎么样把它整理好,你有很多空间,处处是问号,你把一串问号连在一块就是一个新的课题。你可以从新的课题上以你的理解先做初步的解说、初步的整理、初步的构想,如何去解决难题。例如,我们这很暖和,这是全球性的过暖还是地区性的温和,从身体感受上你要提出问题来,然后你就理解所谓全体性的过暖这个问题是不是存在,如此你就联想到格陵兰的问题,联想到各处水灾的问题……你会联想到一连串的问题。那么你在历史上可以找找,有没有别的时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世界的问题众多,你的思想就活泼。我们可不是在董仲舒的时代,董仲舒那个时代有人送书给他看的,今天真是幸亏便捷的检索方法,过去得不到的方便,使得我们今天可以撒开网去抓鱼,抓了鱼以后还可以仔细挑挑。

一句话,脑子要清新、活泼,没有偏见,也不固执,这个是最重要的原则。

天下没有一个东西不是你的功课

除了课堂里的功课以外,放开眼睛去看,张开耳朵去听,天下没有一个东西不是你的功课。

我们常常有一个比喻,你要做个打洞的獾子还是做狐狸。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学獾子,精研专研,但是你忘了周边还可以有更多的提示,更多有趣的事情。我的做法是做狐狸,满原野乱跑,有洞就进去,抓到什么吃什么,晚上找个安全的地方就窝在那儿。随遇而安,随时可学。

我也不在乎进度,每一个人跟我谈话的人都在教导我一个东西,聊天要引出题目,学习是随机的,学习是终生的,学习不止于课堂,不止于写论文。说某某人是什么专家,我觉得好可惜,一专以后,等于一辈子吃一样菜,你能一辈子吃一道菜吗?不能。

我也不在乎杂,要在乎杂了之后还能否连起来。中国文化是个杂的东西,儒家不是一家,今天的儒家是战国百家综合起来的一套东西,董仲舒是综合的最后大关口,百家都拉在一起,交换互动是学术里边的动力之所在。

人不是孤立的,要修己安人

人不是孤立的,人跟人是互动的,互动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关系,几个关系套在一起就是小网,几个网连在一块串联起来就变成了大网,一层一层的网,感情的网、亲情的网,乡党邻里的网、同学的网、同事的网,一重一重的网愈拉愈宽。费先生讲,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懂得人家网的好处,你自己也要拉出许多网,这个网使你归属的地方甚多,但你认同的地方也不少,你同情的对象遍天下都是,你没有敌人,你没有他人,都是我们。中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点是我们,新教文明的基点是“我”。“我”这个字出来之后愈走愈窄,“我们”这个词出来之后愈走愈宽。假如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我们”,而不是“我”,最后要拉到全人类。

所以,大同之士先修身修己,把自己培养得够力量,修己之后安人。安人安什么?旁边的孩子摔跤了扶一把,老太太走过提醒她注意点。安人到最后是安百姓,天下所有的族群,姓是群,到天下安百姓的时候,人己之分已经没有了,只有大家。中国文化立身处世是安己,是修己之后安人。

你吃的饭是农夫给你的,你坐的车是工人帮你造的,你所有一切都有别人在帮你做,你不能说你是独立的人,你更不可以说你是最宝贵的,所有人就伺候了你一个人。你要尊敬别人,你不能只尊敬自己。所以我们跟美国的精神文明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住在美国并不舒服,但是阴错阳差就在美国就业,做了一辈子工作,离开中国台湾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现在我就此住了下来,倒也好,一辈子比较,拿群为体的中国形态来看以己为体的美国形态,最后我不能不写那本《美国六十年》。

胜不要狂,败不要伤

我希望各位年轻朋友特别注意,人生在世,有胜有败,失败的时候,失意的时候,不要丢掉自己。别的可以丢,你自个儿不能丢,自己的人格不能丢,自己的尊严不能丢,那样子你可以再得到机会,一直走到成功。

成败,天下常事,人生在所不免。所以盼望大家记住,成功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这个丢掉,第一个是不要失志,第二个是不要失态,失态就是忘了自己,失志就是丢掉了自己。不能丢掉信心,也不能忘其所以,觉得胜利成功就狂妄,胜不要狂,败不要伤。

责任编辑:

网址:许倬云:给年轻人的7个建议 http://c.mxgxt.com/news/view/15408

相关内容

雷军:不要给年轻人过多建议,让他们自由探索人生可能
北大教授建议年轻人别躺平继续“卷” 建议教授别建议
《康熙的红票》:许倬云荐读,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光汉前女友分手7年仍保留二人亲密照 粉丝不满劝删
谈“苏苏”给职场女性的一些建议
北京人艺迎来建院72周年 12小时戏剧体验展现青春人艺
Soul开设线上情绪疗愈专场,引导年轻人正确认识情绪
一个家往上走的60条靠谱建议
​让工作变轻松的9字心法,建议收藏
年轻人不会“躺下去”,好环境更要“立起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