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王小莲,在舞蹈教育中唤醒生命

发布时间:2024-12-11 20:28

“很多舞蹈老师都不像你这样教,跟他们一样教形体、教舞蹈赏析、教特长生舞蹈不是更轻松吗?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舞蹈教师王小莲以《还舞于人,以舞育人:全员全程的高中舞蹈课程群建设》为题,申报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在专家指导环节,她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特别震惊,心里一直有个声音,我要忍住别哭。”评审专家的问题直击王小莲内心,十余年的教学片段不时浮现在眼前。自硕士期间接触到“素质教育舞蹈”,到成为一名边缘性学科的授课教师,为学生争取资源、建设课程群,她在持续探索中追问生命的意义,也借舞蹈让学生们正视自己、发展自己,一同探寻舞蹈教育的理想模样。

图片

王小莲,北京师大二附中舞蹈教师,曾获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一等奖,设计并开发的《诗乐舞跨学科学习》被认定为北京市高中特色课程。

从“正统”之路出走

5岁学舞,11岁进入专业院校,21岁赴北京舞蹈学院读研,王小莲从小成长在聚光灯之下,专业性的舞蹈是她的全部世界。按照这样的专业发展路径,未来她要么成为一名职业舞者,要么成为培养职业舞者的教师。

2008年起,我国著名舞蹈教育家吕艺生及其团队提出艺术教育要具有专业性与普及性,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着手开发面向全体学生,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教育性舞蹈课。刚读研的王小莲初次接触到“素质教育舞蹈”项目,在听讲座时突然被触动:在普通中小学里,舞蹈要么存在于形体课当中,只给女生授课;要么是特长生为了获取更好升学机会的“专属”课程,在功利倾向中慢慢趋近于职业舞蹈。

“我的第一感觉是无地自容。作为一个学了这么多年的舞蹈人,竟然从没想过自己国家的舞蹈教育是什么样。”王小莲开始思考,在中小学里,舞蹈以这样的方式存在是否合适。“可能因为年轻,觉得自己能做很多事,使命感一瞬间被唤醒,我告诉自己要为改变这样的现状做些事情。”她申请加入团队,参与教育性舞蹈课程的研发与推广,空闲时就去中小学授课。课堂上学生那种忘我的、肆意的模样让她深受触动:“如果没有外界固定的标准,孩子们原来能够这么自由、快乐地跳舞。”她开始真正明白,舞蹈可以不只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创造性的方法引导学生由心而动。来自学生的反馈、校长和家长的认可,让20多岁的王小莲产生了极大的满足,但又不止于满足。目睹学生的变化,她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教育性舞蹈的意义。

“成为一个师者而非舞者。”王小莲暗暗下了决心。

图片

正视并唤醒生命

“好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会跳舞,我们常常能看到幼儿听到音乐就会不自觉地点头、跺脚,为什么长大后没能继续发展?为什么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们保持规范的坐姿,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被允许?”王小莲认为,学生慢慢不再跳舞,反映的也可能是一个人的生命本能被抑制。

王小莲在开始教学前,最重视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温暖、安全的支持性环境。她不太关注学生们的动作标准与否,更在意他们敢不敢自由地动、有没有由心而动。“跟随听到的音乐自然律动,我认为那就是最美、最动人的。”她认为学生的舞蹈动作没有一个硬性标准,“如果一定要说标准,那就是他们的动作应是自己的本真表达”。她期望唤醒学生的生命力,而后使其接纳和欣赏生命。

学生慢慢知道,无论如何表现,老师都会给予表扬鼓励,同学会有掌声,从而逐渐愿意打开自己,敢于运用自己的肢体。在一次与毕业生的交谈中,一名学生说道:“现在回忆舞蹈课,最大的印象是改变了一些功利的想法,不再觉得舞蹈一定是要塑造身形或是表现出所谓标准的美,而是可以唤起人的‘良善’。”王小莲追问:“为什么会是‘良善’这个词?”学生陷入短暂的沉默,答道:“忙碌的高中学习、生活之外,我时常想着追求更多的生命意义。舞蹈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感受到身边同学丰富的生命力。我想,这样的经历可以唤起年少时的良善。”

另一名男生回忆起那年为“北京市第二十届学生艺术节”创编参赛舞蹈的日子。这是北京市教育系统内一项非常专业的舞蹈比赛,既往的选手大多来自专业团队。看到比赛通知那天,王小莲问学生:“咱们要不要玩个大的?”班里的男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3个男生决定参赛。王小莲没有站在自己女性舞者的视角本能地给出男子群舞的建议,而是让学生们深度参与创编过程。那时刘慈欣的《三体》正风靡于校园,有男生提议排一个以《三体》为主题的舞蹈。

“你能一下感觉到普通学生和舞蹈生思维模式的不同,他们的第一想法是选择天文物理这类主题,给我很大冲击。”舞蹈善于抒情,拙于叙事。清楚这一特点后,男生们将场景设定为一群军人在若干年后进入太空的画面。在创编过程中,他们为了“更酷炫”,验证过很多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爆炸,但组委会禁止有明火;想过利用干冰“腾云驾雾”地出场,但测算后无法和表演节点匹配上。最后他们与航模社开展合作,在节目中进行人机互动。脚踢出去、飞机飞远,手伸开来、飞机靠近……比赛谢幕,台下7个航模小组的学生一齐站立,场馆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专业比赛中,人们没有见过这种充满男性力量感和科技感的非专业性作品。

图片

“比赛候场时,我们的男生和评委在上下楼时打了个照面,当时评委就很好奇,这是哪个参赛队的学生?评委对他们评价极高,说男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在跨学科融合中成长

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王小莲越来越多地发现,学生们在创编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一次作业,她给了学生一段非常缓慢的音乐,要求大家利用教室空间进行调度编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以舒缓的音乐为背景,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多考虑身体的情绪表达。这是舞蹈课的任务,我也只是关注舞蹈本身。”王小莲说。学生们呈现出的作品令她惊喜,“有的小组表现了受精卵发育的整个过程,包括如何破壁、如何有丝分裂,还有的呈现出牛顿力学和线速度、角速度等知识”。这些在常规舞蹈教学中几乎不会出现的主题和内容启发了她。2017年,借由申报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的契机,王小莲成功立项,开始深入地研究跨学科融合,思考体系化的课程设计。

“所有教师可能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要不要接受现状,要不要有新的突破?在我看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教师一定要成长,而这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成长。”2020年,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在愈发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后,王小莲开始思考自己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一次次旁听线上教育讲座后,她感受到自己的局限,决定继续求学。读博后,随着眼界的开阔和理论认知的加深,她开始了对课程与教学的再认识。在一次与导师郭华的聊天中,王小莲被问道:“舞蹈的知识是什么?”她一时语塞,开始重新严肃地思考:过去自己教的是知识吗?舞蹈的知识是什么?

王小莲排斥百科式教学,一直不太喜欢在课上教授舞蹈常识。舞蹈有哪些舞种、哪些流派,各个时期的舞蹈家有哪些……在她看来,即便学生当下记住了这类问题的答案,未来也不一定用得上。如果有学生对这些感兴趣,也能够自己搜索相关信息,没必要专门去教授。如果这不属于知识,舞蹈技能就属于知识吗?她不愿承认,因为那又会走回专业性教学的老路。

学生们该从放松、真实的身体表达中获得些什么?时至今日,王小莲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开始真切认识到知识不只是以符号为载体,它可以是表现于学生们身上的技能,可以是能力、是素养。”“舞蹈要参与学校的整体育人,而不仅仅宣称它就是好。”读博后,在导师的启发下,她站在更为宏阔的视角,将舞蹈置于整体育人的脉络中,发挥学科的特长。跨学科也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1+1>2”的效果。采取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形式,构建会赏、会编、会演的舞蹈创作能力培养闭环,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回应。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体现于作品主题、题材、结构、动作、调度、音乐、舞美等多个方面,他们的创作除与舞蹈专业直接相关外,还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密不可分。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诗乐舞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诗、乐、舞三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本是由节奏、韵律结合而成的同根同源的生命体,随着艺术品类的不断细化,三者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形态,中小学教育随之将其拆解到语文、音乐、舞蹈课程范围。”王小莲认为,培养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完全可以返本归源,组织学生基于《诗经》中的名篇展开想象,根据诗、乐、舞的艺术相通性创编舞蹈作品。教学中,各科教师先进行文学、音乐、古典舞知识的串讲,而后由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篇目。

一个小组创编的是《伐檀》,讲述了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使得民不聊生的生活情境。学生们并非再现篇目中的场景,而是结合当时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了转化。他们学习鲁迅的批判视角,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学生选用的音乐有种中世纪暗黑风格,编排的动作更接近于现代舞,最终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群“吸血鬼”控制着缺乏自我意识的工人们。即便王小莲原本期望学生紧扣传统文化,不被内容和形式所限制,但逐渐成形的作品与她此前的设想还是有着不小出入,“这时其实要做一个抉择,决定要不要支持这样的‘非传统’。但我又发现学生这样做时,它的意义是不同的。他们将传统文化描述的情境融入当今的社会去思考,作为青少年能以这样的视野去看待世界,我觉得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意义。”

图片

另一个小组选择的篇目是《葛生》,讲述了一个妻子悼念战争中亡夫的故事。这个小组的学生导演在确定主题后,逐渐明确自己的编排思路:“当我在网上观看一些古典歌舞剧时,我发现它们大多局限在诗歌本身的历史环境中,而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是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的,于是我当即就把这首描述古代中国的民诗与西方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将剧本的背景设定为二战时期,用这样中西结合的方式,更能体现出战争不是对于某一个具体小人物的伤害,更是对于世界所有人民的伤害。”男生的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在观看表演后欣慰于如今的学生仍能关注到战争中小人物的命运。

“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每一门学科都是独立存在的,这让我们很容易对每个学科形成孤立的看法而忽略它们背后的联系。而在这样的艺术创作中,我发现,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文学作为内核,用音乐、舞蹈把其中的情感外化出来,三者缺一不可。带着这样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如果只是运用单一的学科思维,那么所呈现的效果一定是单薄苦涩的。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每一个学科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出发的,有着理性与感性的区别,而只有我们将它们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学习观和艺术观,才能更充分、更深刻地观察人间百态,体悟百味人生。”男生在自己的“导演日记”里如是写道。

舞蹈是“身心一元”的,舞蹈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完成“跳”的动作,更要在知性、感性和理性的交互作用中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和谐。舞蹈成为北师大二附中很多学生学科学习之外重要的心灵栖息地。“高三的舞蹈课好像是一个暂停键,让我们在每天做题、讲题的重复中,找回了缺失的时间概念。进入下学期,不再有这种喘息机会,会觉得很累。”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准备升学,学生们不再有舞蹈课,几个学生的倾诉中尽是失落。

这些年,让王小莲最有成就感的一节课正是发生于高三。那是一个11月,教室外是北京城冬季里常有的天气,一点点雾霾之下,天色阴暗。教室内四十多名学生一步一步经由引导完成他们的独舞即兴,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周身似有柔和的光彩。那是她心目中的职业高光时刻。

“我见过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学生,所以不愿意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那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指导现场,王小莲这样回答。

图片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1月刊第2期,原文标题《“追光者”王小莲,在舞蹈教育中唤醒生命》

作者|王梓霖

统筹 | 周彩丽

网址:“追光者”王小莲,在舞蹈教育中唤醒生命 http://c.mxgxt.com/news/view/161490

相关内容

林忆莲的歌声如一般,唤醒心中深藏的
明星舞者齐聚,超百场演出亮相2024北京舞蹈学院展演季
青海:推进老年教育 丰富晚年生活
王源在广州二巡中热情舞蹈
让舞蹈与电影相遇 何少伟短片在京首映
国家大剧院“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举办民族舞蹈专场演出
国家大剧院举行“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上演民族舞蹈专场演出
像姜铁红一样,学者们在上戏探讨舞蹈如何参与公共表达
舞蹈的重要表现手段
“保利之夏”第三届上海国际青少年舞蹈节开幕,打造国际化舞蹈交流平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