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路径探索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双11”“双12”等购物节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期间各网络购物平台也都相继推出了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将国民消费热情和消费冲动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双11”期间网购成交额更是屡创新高。在这场购物盛宴中,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了购物消费的主流群体之一,然而购物狂欢中高校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不容忽视,对此,高校必须借助思政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的培育和塑造,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二、高校大学生在网购狂欢中的盲目消费表现
(一)超前消费
根据调查显示,每年购物狂欢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经济拮据,高喊“剁手”, 这部分学生难以控制消费欲望,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在购物节促销氛围的影响下,由于自身自控力较差,在花呗、借呗、白条等借贷工具的诱惑下,不惜节衣缩食、泡面度日,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忽视自身实际购买能力的行为是典型的超前消费表现。
(二)攀比消费
高校是群体生活的场所,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学生在趋同性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产生攀比消费,他们在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下,盲目跟风、攀比,追求款式新颖但价格较高的阿迪耐克服饰、迪奥化妆品、苹果手机等高端品牌,并以此来彰显新潮、高贵的身份,不难发现,每年大型购物节过后校园里耐克、阿迪等高端运动品牌满街跑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因攀比心理而盲目追随、模仿他人购买高端品牌以彰显高贵身份的消费行为是典型的攀比消费。
(三)享乐消费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部分高校学生群体受社会环境影响,享乐主义思想滋生蔓延,享乐型消费行为由此产生,在网络购物中表现为购买非刚需商品,盲目追求高端商品,贪图物质享受,这是典型的享乐消费。
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网购狂欢中表现出的这种超前、享乐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虽然暂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容易让学生陷入信贷危机,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更是对金钱和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盲目消费背后的原因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的消费异常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更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引导缺失有关。
(一)网络平台过度宣传的诱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消费渠道、支付平台层出不穷,近年来,除“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外,网络直播带货更是异军突起,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网红主播、流量明星的大肆宣传等方式都极大地刺激了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同时,“花呗”“微粒贷”等各式各样的网络信贷平台也为高校学生群体的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二)攀比、从众心理作祟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校的社会属性越发突出,群体生活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以高端消费为荣,以大众流行为荣,为了不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为了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在消费中不顾自身的经济承受力,盲目的跟风消费、攀比消费,有的学生甚至通过贷款、借钱来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心。高校大学生涉世不深,没有一定的消费经验,维权意识差,防骗意识不高,在一些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下,很容易使自身消费权益受到损害,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陷入金融诈骗危机。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家庭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孩子消费观念的培养,直到现在还有父母存在一种“我就一个孩子,挣的钱就是要给孩子花”的错误思想,父母消费观念的影响、对孩子的溺爱等,使孩子产生了“我喜欢就要买”的错误消费观。
(四)校园教育的缺失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出现的消费异常,部分高校并未对此高度重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强化维权意识、防骗意识的教育中保持着在公告栏张贴海报,在qq、微信群里群发信息的教育形式,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部分高校虽然在课程中加入了相关教育内容,但也只是稍微提及,内容与时代脱钩,难以跟上网络消费的发展速度,教育效果不佳。同时,一些高校大学生本身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身消费观念没问题,网络诈骗,商家侵权的事也离自己很远,所以对学校的相关教育漠不关心。
四、高校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培育路径探索
高校大学生因消费异常所引发的价值观扭曲、财产安全受威胁等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其负面影响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多方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高校大学生异常消费行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加强以下方面的教育:
(一)净化网络环境
网监、宣传等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平台的有效监督,大力清除非法贷款平台,加大对不良商家违规促销、商业欺诈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督导网络平台加强信息过滤,以多元化媒体之合力引导正确的消费舆论,传播消费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的形成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主动加强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是比吃比穿,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过分追求骄奢淫逸,不贪图物质享受,在自身经济承受范围内合理消费,把消费重心向文化消费、技能消费等提升自身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等消费方向倾斜,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坚决抵制超前消费、享乐消费,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还要警惕不良商家、不法分子的侵权、诈骗行为,多从警示教育中总结经验,趋利避害,确保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注重家校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引领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个体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不以物质享受和铺张浪费为荣,以良好的消费观念引导孩子,教育他们不要盲目攀比、跟风,买东西要买对的不买贵的,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假期间带着孩子体验生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赚钱不容易,上学期间根据孩子生活情况合理给予生活费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观。
(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教育的“主战场”,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问题的重视程度,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丰富教育形式,开拓教育途径,从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出发,激发学生理性消费意识。
1.感恩教育催生节约意识
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知道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来之不易,才会本能地产生节约意识,在消费中就会量力而行。以校园广播、话剧表演、亲情连线活动、感恩微电影制作等多形式强化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同时,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中加入感恩教育,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认知特征,从而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2.劳动教育引导理性消费
高校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性消费的必经之路,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劳动课程建设,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加入劳动教育,夯实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带动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深入社会。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效联动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从而达到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的目的。
3.安全教育保障财产安全
学生因消费理念存在偏差而陷入金融诈骗、校园贷陷阱等问题已经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校层面除了通过qq、微信、微博、校网站等开设相关教育平台之外还应积极拓展教育途径,通过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宣传力度,通过法律课程的设置来指导学生提升防骗、维权意识,邀请法律专家、民警进校园进行案例讲解,在警示教育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远离金融诈骗。
五、结语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日常消费中表现出的超前消费、享乐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长成才的步伐。高校需要借助思政教育的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引导,同时传播舆论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高校大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为这一特殊群体营造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网址: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培育路径探索 http://c.mxgxt.com/news/view/164221
相关内容
智慧城市背景下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音乐教育
中国十大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中国教育心理学十大关键人物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影视演员的综合艺术素质
粉丝经济视角下体育明星代言对上海市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的研究
探索小学体育明星的成长轨迹与成就:从校园到赛场的成功之路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体育明星的成长之路与读书笔记的启示探索
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启动巡演
《大地的童画》探索乡村美育新模式 让孩子发现美理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