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是唱作人》里的唱作人们
引子
最初《我是唱作人》节目组的导演找到我的时候,说要做一档唱作人版的竞演综艺,请我去做评审,实名制投票的那种,每一期正片都会显示出每个评审的微博ID以及投票选择。也就是说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粉丝找上门来问候,风险不小。但他们表示希望能够呈现出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和音乐行业从业者的观点冲突。尽管习惯在键盘上码字的我并不是那么习惯镜头,但思忖之下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就应了下来。
播出后也确实收到了一些粉丝的私信。其实剪出来的已经是我说话相对比较温柔的部分,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并没有出现在正片里,但还是被脑补出了很多含义。
一、关于上半季的唱作人们
上半季的参演歌手有9人,8个首发分别是王源、热狗、曾轶可、毛不易、陈意涵、梁博、汪苏泷、高进,加上1个补位萨顶顶。以下分享一些我在现场的感受——主要围绕四个我相对比较有感触的选手,曾轶可、梁博、王源与高进。
关于曾轶可
——最擅于表达孤独的创作者
看到名单时,我最期待也最担心的是曾轶可。
期待在于,我了解她的创作能力。她能写出优美又不落俗的旋律,表达浪漫而又细腻的心绪。尤其是在摩登天空发的上一张专辑,又往独立音乐深处走了一步,艺术的视野愈发宽广。
担心在于,自她出道起,对她唱功的嘲笑就没有停止过。从10年前快女的夏天延续至今。她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现场竞演型综艺。如今在一个有淘汰压力的节目,她是不是能够获得肯定,我非常忧心。
但现场的曾轶可颠覆了我之前对她现场的印象,也颠覆了我对她音乐的印象。她是几场下来我认为作品最为优秀的一位。正如已播出的两期里大家看到的,她摸索出了自己唱歌的方式,比起以往大有进步。可能依然不是那么技术化,但声音表达与她的音乐风格自成体系。
她现在喜欢用更为前卫、摇滚的方式去表达寂寞与黑暗中孤守的坚强。她的歌词意象美好而诗意,她的旋律入耳而不套路,因此要听懂她的作品并不难。她柔弱的声线与轰鸣的电吉他、合成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把痛楚的感受表达得如此浪漫而清晰。《彩虹》也好,《流言》也好,归于一个大母题之下,都是在讲“边缘”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身处边缘的时刻、被误解的时刻,曾轶可的音乐唱给每一个在人群落单的人,告诉他们有同类依然在感同身受。
关于梁博
——坚守“乐队精神”的匠人
看到名单时最看好的是就热狗和梁博。两人除了创作上的积淀与浓厚的个人特色之外,现场的能力也毋庸置疑。以我对《歌手》等节目的观察,现场能力将会是决定竞演投票的一个关键因素。他们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
其中梁博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音乐的整体把控。他不是把歌曲写出来而已,而是用编曲与词曲共生的角度在构建音乐。
现场的不少评审是最“怕”梁博的。因为他每一次表演都要求用自己的乐队,所以每次他的表演,转场搬乐器接线至少要捣鼓上半个小时,我们就在那干坐着。但他长期沉浸于乐队之中的经验,给了他的音乐一种国内唱作人身上难得的大局观。除了用旋律和歌词讲故事之外,他还善于用各种乐器讲故事,去以不同层次的音色搭建出一个感性空间。这种大局观在90年代玩乐队的摇滚青年身上很常见,他们钻营乐器,彼此配合,玩出音乐的可能性。但随着摇滚在国内的退热,这种风气也逐渐被主流边缘化。但梁博身上却依然带着这股心气。或许这也是他的音乐中常让人觉得“有年代感”的原因。在现场听他和他的乐队,默契而饱满的音乐流动实在是一种享受,享受到你甚至会忽略他歌词的“拙”。这种“拙”在我这里大大影响了他作品的感染力。
换句话说,梁博得于音乐,失于文本。但流行音乐有一大部分应归于语言的艺术。
关于王源
——突破流量标签的少年心气
王源是看完节目最让我改观的一个。
当时在名单里看到王源的名字时,我感到很困惑。王源在大多数人心里一直是一个年轻流量偶像的定位。大众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写歌。对于一个考验唱作能力的舞台而言,王源是不是有足够的创作储备与现场演出实力,来与诸位前辈竞争,我实在持怀疑态度。
录制第一期的时候我印象极深,我们在闷热的棚里坐了一个多小时,导演终于说要开始了。一上来大屏幕就告诉我们,王源选择了热狗作为Battle对象。全场都炸了。
王源打热狗,在一般人听来简直就是蚍蜉撼大树。热狗在乐迷心里那就是纵横江湖数十载的老师傅,发过几百首歌演过几千场舞台,王源哪里是对手。
当场有很多笑声。有人是嘲笑他不自知,有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后来我们讨论下来大家用的最多的词是“有种”。但都统一摆出了一副“看好戏”的姿态。
王源第一期的作品《随想》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原以为他会写一首大流行,但这首歌的旋律并没有走向流俗的方向,写得很难,很任性,音域跨度很大,情绪激烈,虽然还属于流行范畴,却有隐隐的独立气质。我看过一个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分析说,王源以内倾情感为主导,外向直觉为感知。就我个人体会,王源的歌曲表达直接,但是偏重于感性与直觉,因此他写的旋律没让我感到匠气、套路化,而是有他自己的风格在。
结合对王源过往作品的了解,我曾说过,“王源的作品大多很悲伤”,与他本人外在的小太阳般的形象有着强烈的反差感。这种冲突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他是为了自己在表达,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在表达。这个创作的立足点很重要。
但第一期我还是投给了热狗。我喜欢他结合草东没有派对的作品来谈Hip-hop圈怪象的现实关怀,与毋庸置疑的现场煽动力。但王源的作品在当期所有作品中绝对是中游以上。
我当时掰着手指算了算,如果王源对到其他人,我投他的概率还是有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选热狗。
结果他第二期又选了热狗。我们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真不怕输。
我们在录制的时候不知道赛制,也看不到真人秀环节。因为导演组希望我们能够隔绝一切情感因素,纯以现场表现来判断。我们当时都觉得王源输定了。
热狗第二期的作品《失眠是一种病》是他少有的抒情风格,有细腻的合成器与动听的键盘Hook,和听感很高级的lay back,完成度很高。我当时并不觉得王源有胜算。
但我怎么也没想到王源会想到拿Hip-hop来对战Hip-hop——而且对战的还是Hip-hop大神级前辈。
现场基本我周围的人都是张着嘴听完的。王源像是一个被“乖乖牌”和“流量偶像”标签捆缚了太久的个体,突然用音乐找到了出口,就肆无忌惮的迸射出所有的能量。受限于万事需要小心翼翼的大众审美,我们的流量偶像基本都被磨成了一个个无暇的化身,礼貌,谦逊,乖巧。但《吆不到台》里的他却是张狂的、强硬的、激越的。他没有选择停在某个舒适区,而是用代表他出生地的重庆话Rap接上了GAI打开的川渝Hip-hop线路。川渝Hip-hop代表的是市井、是平民、是底层不断茁壮向上的生命力。这种表达遇上了破釜沉舟的王源之后,近乎本能式的表达带来了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直接触感。
可以说两场之后,他显露出的那种属于年轻人才有的少年心气着实让我刮目相看。他不只是玩玩而已,而是真的想做出自己的音乐。Respect。
关于高进
——“大众”不是原罪,“只迎合大众”才是
高进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上台的时候喜欢笑着和大家说,自己没粉丝。他的作品,无论是第一场写的哈尔滨,还是第二场写的西东,都和你对他以往认知的那些《我们不一样》、《刚好遇见你》等等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挑选那些大众最熟悉的旋律套路写出大众最耳熟能详易于接受的歌曲,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会让人感到“俗”,因为他从未想到去做那么一点受众已有审美之外的尝试。
他认为大众对他有偏见,但问题是,我们对他这个人知之甚少,我们对他所有的印象、所有的评价都基于作品而来,理应甚是公允。他作品好,大家就会觉得他好。作品做成这样,大家对他有看法,他却觉得自己被偏见绑架,实属想多了。反思自己的歌为什么会写的那么无聊、听到前就能猜到后让人了无兴致,才是他更重要的功课。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所有的流行音乐其实都应该是熟悉感和陌生感的结合,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全是熟悉感,那这首歌就是一首土俗copycat毫无意义。全是陌生感,则是先锋实验音乐,属于探索领域,不在流行文化范畴之内。流行艺术家最重要的功课就是把握‘易感’与‘先锋’的尺度。”
欢迎对号入座。
二、关于唱作人们想扯掉的“标签”
节目中很多人在说“扯掉标签”。但真正“扯掉标签”,是要靠与大众固有认知中完全不同的作为来颠覆固有印象。其实前文提到的王源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王源的作品,和他两期的表现中,可以听出他对各种风格的涉猎欲望。可以说他还处在不断尝试、不断“玩”音乐的状态中。尽管成品还不那么成熟,但是有意思,有态度。
他年少成名,今年不到20岁。他早早身处娱乐工业顶端,外在越是炽热的万人敬仰,内在则越是孤独到无人能知。早早踏入复杂世界的他背负的挣扎远多过一般人,这些东西都成为了他创作的养分。音乐成了他表达的出口。
他有一颗敏感的心,说的东西也是他这个年纪的感悟——你可以听出他还不接受这个世界的现有规则,还处在强烈的冲撞与迷惘之中,希望打破这一切,希望获得自由。这就是我们在他这个年纪时最直接的想法,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过这样的阶段,他表达得很真实。
2019年,流量偶像们纷纷向作品转型,渴望扯掉固有标签。但这个行为不能单单停留在口耳宣说之上,而是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看得出来,王源正在努力。虽然他现在的作品还算不上成熟,但创作出发点真诚、言之有物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他还希望自己在音乐上更深一步,就不要困守在大路流行的框框中,除了不断尝试新的风格之外,我还希望他能与更加小众、先锋的音乐人交流、合作。那会比普通的流行音乐人更加拓宽他在音乐上的视野,找到更多表达的武器。
三、关于唱作人的“小众”与“大众”之争
《我是唱作人》节目组选择的阵容呈现出了一种“小众”、“风格化”唱作人,与“大众”、“流行化”唱作人的对抗。
但很多时候这个问题被搅浑了。“小众”和“大众”不应是受众上的定义。很多“小众音乐”的听众要远多于“大众音乐”。甚至我们的时代在越来越倾向于关注、挖掘“小众”音乐、“小众”歌手。因为大众,尤其是正在成长的青年群体,在聆听音乐时更加注重自我、独特、私人感共鸣,因此不少坚持自我风格的“小众”歌手拥趸无数,而不少迎合市场品味的“大众”歌手无人知晓。
“小众”其实应当指向的是创作落点问题——小众音乐指向的是“独立音乐”,表达只为了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而不是迎合大众的期待。
“大众”则相反。他们为了市场做音乐,为了让人单曲循环做音乐。但他们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失却。
因为“小众”带来的私人感共鸣因其独特而珍贵,而只落点于“大众”音乐因其迎合而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千人一面之下记不住几张脸孔。
于是我们会发现,做大众音乐的高进,其实没多少人知道。我们对谁写出了这样的歌毫无兴趣。
而拥趸无数的大流量王源,做音乐的态度倒很像一位追求自我艺术实现的小众歌手。这也是他在节目中令人改观的关键。
“大众”与“小众”的平衡落点在于“真实感”,即音乐能否在恰到好处的“特殊”与“共鸣”中让听众感受到真实的情绪。
很多创作者并非能力不够,而是意识有别。但做音乐,意识比能力更重要。
THE END
网址:谈谈《我是唱作人》里的唱作人们 http://c.mxgxt.com/news/view/171658
相关内容
梁博谈《我是唱作人》:唱自己的原创是一种幸福《我是唱作人2》里的郑钧,都挺好
《唱作人》让你惊喜的恐怕不止王源
我是唱作人
当谈到今年的节目中是否会尝试唱跳表演的挑战时,已老实,求放过我们的歌6
《我是唱作人》下半场阵容太华丽,这几位唱作人全是实力唱将
王源在《我是唱作人》中的表现到底怎么样?
暖心相伴,共度美好时光~11月9日李玉刚 杭州演唱会,让我们慢慢畅谈…
我是唱作人梁博唱了哪些歌
“唱作人”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