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模拟唱作生态的一场实验,曝光了一条音乐鄙视链
上周五《我是唱作人》(以下简称《唱作人》)已播出到第四期,毛不易的淘汰让网友十分惋惜,在微博上炸开了锅。
唱作人,即歌手+词曲作者,是指在流行乐坛能够独立进行词曲创作、具备一定演唱实力、并能参与音乐制作,演唱音乐作品以自己原创作品为主的歌手。《唱作人》是爱奇艺自制的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集结数位华语乐坛的唱作人,展开了一场关于音乐的较量。
从节目赛制上来看,输赢有“上位区”“中位区”与“下位区”之分,“下位区”不仅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待遇也是天差地别,房间只有一个跷跷板,唱作人进去只能坐在地上。从唱作人对彼此的评价上来看,有对音乐风格的困扰、对“高级”与“不高级”的讨论、对“歌曲”能不能红的看法、对音乐市场的摸索……
可见,“音乐竞技”“词曲创作”等皆不是这个节目的重心,“唱作人生态”几个字,果真是对这个节目最好的定位。
四期看下来,节目关于“唱作人生态”的几个话题,意味颇多。
首先,何为“高级”?
节目开播不久,唱作人高进便被指“没有高级感”。而王源则揭开了节目上的鄙视链,他说道,梁博、毛不易可能在鄙视链的上层;狗哥在嘻哈圈已经封神,有江湖地位;曾轶可是不喜欢的人根本就不会去听,但喜欢的人就特别喜欢,认为她很高级;很多人就觉得听王源、汪苏泷、高进的歌就是没品位。
音乐圈真的存在鄙视链吗?应当是存在的。从电影到电视剧,从演员到偶像,每个领域每个身份都有一条鄙视链。
都说华语乐坛在倒退,这种“倒退”是什么导致的?是音乐门槛的降低、网络的发达导致CD的销量大跌,还是对原创作品的保护力度不足、娱乐时代减退的创作耐心……
音乐是艺术。因此,有一条鄙视链倒是好事。它可以慢慢“调教”观众的音乐品味,提高艺术价值。
但这条鄙视链不应当来自于音乐风格,以及唱作人身份,而应当放在“创造力”上来。勿以人废歌,勿以风格废歌。
大俗即大雅。晦涩难懂不应是音乐“高级”的评价指标。
如何使用有新意的和弦,写出流畅好听的曲;如何用常见的音阶,写出创造性的旋律;如何用音乐这种方式,去讲述别人甚少关注到的领域及思想立意等,都是值得实验的。而不是写出一首又一首的“民谣串烧”“中国风串烧”,将大众曾经喜欢的音乐反复打碎糅合成所谓新的歌曲。
有句话是这样的,“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让你排斥其他人,让你变得更狭隘。所以,要创造”。
再者,什么歌适合唱现场?
在节目的第四期里,几位唱作人关于什么音乐风格适合现场这个问题,又经起了一番讨论。
但也同样在第四期中,汪苏泷和王源的“小情歌”赢了更显大气的萨顶顶和高进。
什么歌适合唱现场?没有标准答案。出场顺序、观众情绪、与其他唱作人风格的差别、现场发挥等太多不稳定的因素,决定着现场效果。
因此,唱现场这件事,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为了唱现场对自己的风格进行不断求新求变,是一件尊重舞台尊重比赛的事情,但不是必要的事情。猜测观众的诉求及喜好,不如问问自己,歌曲的情感与灵魂是最容易相通的。
比赛中,第一名定有第一名的道理,最后一名不一定是不好的。现场效果好的音乐不一定不适合单曲循环,传唱度高的音乐不一定是好作品,小众音乐也不代表“精英”音乐。给自己的音乐设限,设目标,不是好的创作思路。
节目播出至今,留下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瞬间,比如梁博的一句“每个未来都有人在”直戳人心;王源的一首《姑娘》甜到让全场观众,乃至高冷的梁博都展开了会心的微笑;曾轶可慵懒的台风以及值得细品的词;毛不易《不染》中灵动诗意的歌词……这场关于唱作人的生态模拟实验,很有意义。
不足的是,观众对于“唱作人”这个身份的认知还没有那么强烈。每位唱作人在作词时,如何斟酌词汇;谱曲时遇到的纠结与灵感来源;编曲时对乐器的选择,对demo的再次创作等,这些创作过程体现不多,模糊了“唱作人”这一身份,相对于“歌手”而言的独特性。
【文/申兑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址:《我是唱作人》:模拟唱作生态的一场实验,曝光了一条音乐鄙视链 http://c.mxgxt.com/news/view/171711
相关内容
梁博谈《我是唱作人》:唱自己的原创是一种幸福嘲讽“明星读书”,作为另一种鄙视链
创作是一种态度,盘点华语乐坛十位实力派唱作人!
揭秘音乐选秀造星产业链 培养创作歌手
唱作系主任冯淑兰:唱作是流行娱乐中的朝阳产业
谈谈《我是唱作人》里的唱作人们
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的鄙视链
王源《我是唱作人》简历曝光 受流量偏见写歌太悲伤内心太挣扎
凭实力当的“唱作人”,你不服?
王源简历曝光 被评S加级艺人 但唱作人身份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