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厦“7·31”空难事件幸存者12年后聊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12 07:51

  空难12年后,厦门、泉州等地7名幸存者走到了一起“壬申仲夏,七月流火。风云倏变,苍穹起祸。民航折翼,伤者苦多。基总理,莅院审度。十九伤员,终起沉疴。旷世奇迹,煌煌硕果……”

  ———南京市第一医院使命墙铭文

  蒙少祥 古人云: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空难是一件令人悲痛不已的事情,而对于空难中的当事者以及相关者来说,更是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悲痛。人们都知道,空难中少有人幸存,能够幸存下来的是不幸中的万幸,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今年7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包括来自厦门、泉州4人在内的7名空难幸存者,在医院方面的组织下,与医院当年参与抢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走到一起,共同回顾1992年7月31日那一场刻骨铭心的空难……

  这7名人士都是1992年南京“7·31”空难事件中的幸存者。

  如今,12年过去了,当年空难的那些幸存者们生活情况怎样?他们有哪些“传奇”经历?经历过空难后,他们对人生有几许感悟?

  《东南早报》记者兵分几路,对家在厦门、泉州的4名空难幸存者陈红珍、陈建国、杨文章、周奇洪进行了走访。

  揭伤疤、把他人伤痛再度拿来示人以期引起所谓的“轰动”,这不是我们做这个专题报道的动机,更不是一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手法。

  我们所要报道的是,作为那场空难的当事者、受害者,他们是需要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关心与抚慰,而他们经历大难之后,对于人生、对于自己、对于他人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许会有许多触动。

  【上了飞机却到了医院】

  陈红珍如今是厦门旅游学校的副校长,今年39岁。陈红珍说:“12年前,我还是厦门双十中学的一名普通历史教师,当时代表学校到南京参加一套新教材的研讨会。7月25日开完研讨会后,由于自己是学历史的,我准备去浏览一下六朝古都。但就在这时,却接到电话通知要求7月31日回厦门参加一个高考历史的质量分析会,为了能参加这个会议,我就去买了机票。

  “当飞机开始滑行时,我在纳闷,为什么空姐不叫乘客绑好安全带,而是先给乘客分发檀香扇。空难发生的一刹那,我就昏死过去了,此后,我‘醒’过来时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到家,却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同时,与我一样在空遇中幸运的活下来的还有厦门的陈建国。”

  【空难只是一瞬间的事】

  今年44岁的陈建国是厦门市从事家居行业的民营企业家,与陈红珍一样,在他的印象中,“空难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陈建国说,“我对那次的空难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刹那间我就失去了知觉。因为上飞机后我一直在看书,发生空难的时候,我就听到‘哗’的一声,眼前一黑,人往前倾,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我还知道与我一样幸运地活下来的还有泉州的杨文章与我的朋友”。

  【欢迎词未完空难发生】

  杨文章对空难也是记忆犹新,杨说:“1992年7月31日上午,出差到徐州做电子生意的我刚刚从徐州坐火车赶到南京。得知我当天就要从南京乘飞机回福建厦门。南京的几位朋友找了一个酒店宴请我及我的好友周奇洪。席间,杨文章因身体不适,没喝多少酒,但好友周奇洪心情却好像特别好,酒也喝得不少。”

  杨进一步说:“酒过三巡,我们才急冲冲想起机票还没买,于是让酒桌上的一位朋友赶去购机票。朋友买票回来后对我们说我们很幸运!原来,本来当天飞往厦门的这趟班机已经无票可卖了,刚好有一个15人组成的台湾旅游团因一人暂时走失,旅游团才不得不将15张机票全部退回窗口,这才能帮我们买到机票。”

  “以前也经常乘飞机,但当时我觉得这次登机最匆忙,感觉还没喘口气,飞机就开动了。当时飞机开动的时间,我已记不清是下午3:04还是3:05了。”

  “飞机开动后一会儿,我的好友周奇洪好像还在和我开玩笑,并说回到泉州后还要去喝酒。谈话间,另一位空姐走出机舱笑着对大家说:‘欢迎乘坐……’还没等这位空姐的话说完,我就觉得身子一震,感觉机身撞到了一堵墙,片刻后看到了天空和残缺的机壳。再后来,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空难不知怎么发生】

  杨文章的好友周奇洪回忆说:“1992年的时候,我在泉州商业学校任教,当时,我被评为‘青年优秀教师’。当年7月底,泉州市教委利用暑假组织优秀教师去北京参观、考察。大约是当天下午两点半,吃完午饭后,朋友们开车送我们一同去机场。南京市区距离机场不算远,大约2点50分就到了机场。”

  “上了飞机后,我与好友杨文章找到我们的座位———第七排。我依稀记得,这一排共有三个座位,杨文章的位置靠窗,周奇洪的位置在中间。由于好友杨文章说自己经常乘飞机,便说要将靠窗的座位让给我,好让我看更多的窗外风景。后来到底有没有换位置,我说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我当时进入机舱后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架飞机很小。因为我以前也曾坐过一次飞机,那次的飞机好像可容纳160多人,而这架只能乘坐120多人。”

  “在座位上坐定后,我在机舱里看到有一股白色的雾气喷出来,那雾气就好像现在明星在舞台上演出时放的那种烟雾。对于乘客的疑问,一位空姐还解释说,这是飞机在放冷气。随后,一位航空小姐走到座位前发给我们一把纸扇,接过纸扇,我心里就觉得很是奇怪:乘飞机怎么还要发纸扇?”

  “心里有疑惑,但嘴里仍然在和杨文章聊天开玩笑。此时,飞机已离开原地,正在跑道上加速前进。”

  “我还记得当时在和杨文章说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可到达厦门,到了厦门后坐出租车回泉州只需几十分钟,这样我们到泉州后大概是傍晚6时左右,晚上再去喝酒……话还没说完,之后的事情,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回顾※

  1992年7月31日下午3时6分。

  从太原飞往厦门的客机在南京机场作短暂停留,当它准备重新起飞时,不知何故在滑行中冲出了跑道。飞机瞬间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巨大的火球把机身炸得四分五裂。

  机上共有乘客和机组人员126人,当场死亡92人。从机身残骸中找出的伤者被紧急送往离机场最近的南京市第一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最后19人存活了下来。

  在抢救和治疗的60多个日日夜夜,伤员与医护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陆续出院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与医护人员如同亲姐妹一样挥泪惜别。

  十二年后聊人生感悟 陈红珍:享受爱让爱充满人间

  陈红珍动情地说,这次空难幸存者在南京第一医院12年聚会,从医院当初录制的录像画面上,她看到当时还是副总理的朱基和她靠得很近,并紧紧握着她的手。陈老师认为,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爱民如子之情。

  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让陈老师一直很感动外,那些素不相识的,冒着高温天气、顶着难闻的味道、奋不顾身冲到现场将伤者送到医院的武警战士和当地农民也一直让陈老师铭记在心。

  陈老师说,空难发生后,当时南京第一医院在家休息的医生以及出差在外或外出旅游的医生都第一时间赶回了医院,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

  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为什么陈老师现在还能这么坦然地接受飞机这一交通工具呢?陈老师说,那可能是自己对空难的发生过程不清楚的缘故,如今她出差还是乘飞机。她认为,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的安全系数是最大的。

  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困难或不愉快,但陈老师经常会对自己说,磨难都过了,没什么迈不过的坎。

  陈老师说,空难对她来说是一场噩梦,身心上她都经历过一段痛苦洗礼的过程。12年过去了,她的生活逐渐恢复到了平静。

  到南京参加聚会时,陈老师还特地带上了她刚刚初中毕业的12岁的孩子,陈老师想让孩子也在聚会过程中,受到爱心教育。

  陈老师讲述了一些小细节,在她遭遇空难后,他的爱人就到了南京。她的爱人到菜市场买毛蟹,当旁边有人知道她爱人是空难家属时,都主动让出位置,让她爱人先买。而当她回到厦门后,所在学校的领导也对她进行了慰问。特别让陈老师感动的是,那年春节,学校的王校长还骑着自行车到她家里看望她。

  陈老师还激动地提到了那些在南京的素不相识的双十中学的校友。当那些得知母校的老师住院后,很多校友都到医院看望了她。

  陈老师说,她享受到了很多来自政府、医院以及社会各界的爱,她也努力地将爱传递给别人。在教书育人中,她将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只要你付出了爱,人家就会给你爱。”陈老师也常常教育儿子,“别人得势时不要趋炎附势,别人失意时要拉人一把!”

  陈建国:坦然面对人生坎坷

  在创业中早就经过艰难磨砺的陈建国经历了这次空难,倒是让他更加坦然面对人生坎坷,他经常对自己说:这么大的苦难都受过了,你还怕什么?谈及那次空难,陈先生感触颇深。他说,有时候生死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分毫的差别造成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空难中,陈先生脊椎骨压缩性骨折,身上的伤口有40多处,其中脖子上有两处刮伤距离静动脉只有两毫米,“如果稍微偏一点,现在我也许就不能坐在这里了。”陈先生心有余悸地说道。

  陈先生发了一句感叹:“有时钱多并非好事。”他说那次空难之前,他本来是和家人在香港旅游,接到公司的电话,就急忙赶到南京。一般情况下,他出差都会带比较充足的钱备用,可是那一次因为是从香港刚回厦门就匆忙乘飞机赶去南京,所以身上的现金所剩不多,又没有时间另外取。

  在南京办完事情后,为了早点回家,他给同去出差的朋友留了纸条后,就直接去机场买票。他也想过找关系尽快买到机票,但由于身上所带的钱只够买机票就不得不放弃了,而是直接等着买飞机起飞前的保留票。陈先生认为,正是因为没有通过关系提前买到票而救了他一命。

  陈先生回忆说,当时飞机出事后机身断成了三节,前八排一节,中间八排一节,机尾一节。前面的一节是坠落,而后面的却爆炸了,中间八排的乘客无一幸免。当时他所坐的位置是第二排,其余幸存者大多也都是坐在前八排的,而且有好几个乘客都是开始没有买到票而在起飞前补的票。

  “如果当时我身上带的钱多,提前托人买到票,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看来有时钱多并非全是好事。”陈先生如是说。

  12年前陈先生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空难事件后他开始从事房地产生意,后来他看准了市场对原木家具的需求,转而自己建立工厂,从事原木家具的生产,开始了他的民营企业家生涯。

  陈先生很忙,所以把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安排在了晚上9点,因为那时他才下班。他说,这个时候回家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厂里面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增加一个人就会增加成本,作为老板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平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陈先生就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想利用开车的时间补充谈一些感受。那时记者还在睡觉,而陈先生说,他要去公司上班了。

  当记者问及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工作时,陈先生说,他只是觉得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浪费,每一秒都应该好好珍惜。

  他说,他选择自己开辟一片事业,并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当老板,他只是想证明自己并非平庸之辈,自己也能够在事业中有所作为。

  杨文章:对生活更有信心

  杨文章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第一个电话打给他时,他说在开车,不宜接听电话。当天下午再次打电话给他时,他和记者约定:过10分钟在泉州市区的东海大酒店大堂见面。

  16:24,距相约时间12分钟。记者的手机这时响了起来:“到了吗,我已在这里等你了。”当因路上堵车而迟到了两分钟的记者匆匆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说:“我已等您三分钟了。”

  第一眼看过去,杨先生显得很平静,一看就觉得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话题也就从这里开始。

  1992年空难时,杨先生经抢救醒过来后,才得知自己虽然是幸运的人,但也伤得不轻:肝脾破裂,头部缝了27针。在医护人员及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空难发生后的一个月,杨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乘飞机返回泉州。到了第二年年初,杨先生才又开始经营电子生意。

  在此后的生意生涯中,杨先生仍然在国内的许多城市奔来跑去,也依然经常乘坐飞机。但南京这个城市,他一直没有再去过,直到12年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邀请下,他才再次前往,并有幸和当时空难发生后的部分幸存者团聚。杨先生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后,他并不怕乘坐飞机。

  经历那次空难后,杨先生说自己对生活更有信心了。他觉得第二次的生命非常可贵。对朋友,他从不计得失;对生活和事业,他充满信心;在家庭方面,经历了这场空难后,杨先生与妻子的感情也更进了一步,夫妻俩自此恩爱有加。

  周奇洪:认真教书清白做人

  周奇洪真正苏醒过来时,已是8月6号左右。当时感觉到身边一直有身着白色衣服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设备,开始有人告诉他说飞机出事了,他现在正在医院。随后,他又得知机上的大部分乘客都遇难了,他和好友杨文章仍幸存。周奇洪的伤势非常重,此时只能听,还无法说话,无法让脑子去考虑问题。

  周奇洪在进一步清醒后才得知,自己肚子内的肠子断了,而且手骨折,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内,他经历了前后三次手术。

  在南京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护和照料下,周奇洪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当年9月3日,在航空公司的安排下,周奇洪重新登上飞机从南京回到了福建。

  “我的后半生是人民给我的,特别是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经历这场空难后,周奇洪对工作、对生活都更加充满了信心,而他惟一的座右铭就是:“认真教书,清白做人。”他说要用爱心回报家人和社会。


网址:泉厦“7·31”空难事件幸存者12年后聊人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172740

相关内容

聊天访谈实录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2021年12月舆情热点话题有哪些?十二月舆情事件分析报告汇总
被素材选择的写作者:元山里子《人间幸不幸》新书发布
李泉
2021年娱乐圈发生的十大事件,哪个都让你难忘?
高鸣油画艺术展在泉州揭幕:艺术享老 讲好延年故事
2023年7~8月明星生日表
明星聊儿时趣事:任泉怕谈理想 陈冠希最爱变形金刚
厦门大学知名校友一览表(部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