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比北京的学区房价格涨得还离谱的东西吗?有,明星的片酬,还有电视剧的价格。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以算作是一个问题,毕竟片酬作为制作成本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电视剧的价格。
几千万上亿的片酬、动辄数亿的制作成本……如果说学区房的价格高还能理解,毕竟看得见的房子就在那放着,入学名额也是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福利,影视圈的价格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即使“粉丝效应”是真的,大众的关注真的值那么多钱吗?是谁在为这些买单呢?他们买下的是什么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娱乐产业溢价高无边际
娱乐产业溢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明星价格和影视作品价格。
随着粉丝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明星收入高已经成为共识,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影视行业演员的价码:电视剧方面,稍有名气的演员价格在10-20万一集,一线演员达到60-100万一集。其中陈伟霆、胡歌、杨洋等一部热播剧的片酬可以突破5000万,鹿晗《择天记》的片酬被传高达1.2亿。
2013年支付吴奇隆1713万劳务费
来自唐人转让说明
综艺节目中,名气略小的明星10-20万一期,一线大咖例如红雷冰冰渤渤都是200-300万一期。电影界,部分一线男演员报价高达5000万元,3500万元左右的片酬则很常见。
相比网上传的价格,这个报价真的是相当保守了。明星价格高相对应的制作成本也高,特别是2017年以后,“大制作”已经成为影视作品宣传的一大噱头。《赢天下》宣称5亿制作成本,冲击了“亚洲电视剧单体剧目最高纪录”。此后,《扶摇皇后》、《将夜》几部古装大剧也纷纷踏上了“5亿”列车。
成本高成这个鬼样子,售价自然也不会低,当然,近两年售价的涨势也很喜人。从《甄嬛传》的400万到如今《如懿传》的5.4亿,短短数年之间,电视剧的价格就翻了135倍。
根据华策影视年报显示,去年公司收入排名前4的电视剧分别为《孤芳不自赏》、《夏至未至》、《射雕英雄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贡献的收入分别为4.39亿、3.73亿、3.40亿、3亿。年报还称,部分剧集的单集售价已经突破千万元。
全都是泡沫,只一刹的花火
商人总是趋利的,制作方敢这么大手笔的投,就基本笃定会有人来买单的,谁是真正买单的人?广告商!
广告投的好,名气少不了。对于广告商来说曝光量至关重要,如果能选择一个有正向带动作用的影视作品,对于品牌宣传可以起到“神助攻”作用,甚至还能直接带动消费。所以那些有可能成为爆款的电视剧就成为广告商追逐的对象,哪怕价格高一些也甘之若饴。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为了吸引广告商,制片方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就要说到之前曝光的一系列“地下操作数据造假产业链”了。《美人私房菜》由于收视率过低而被腰斩,没想到却引出收视率造假的黑幕。
知名电视人刘春曾在微博指出,目前电视剧制作方花钱买收视率已经成为业内普遍做法,“一部电视剧,制作机构竟然要花每集30万~50万元的价格去找数据公司做高收视率,否则就可能因为收视率不高而遭电视台腰斩或降价,这种明显的造假行为,这种行业内广泛通行的潜规则。”数据造假也不便宜啊!
所以,广告商愿出天价买来的收视率很大一部分竟然是假的!!!
这样一想,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IP+小鲜肉盛行了,毕竟这样的组合“看起来”最有可能保证收视率。由此,小鲜肉和大IP价格一路飙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道好轮回,苍天可曾饶过谁?
虽然广告商是为溢价买单的人,但是首要受害者可不是广告商。
本来涨价、价高对于行业来说应该是好事,电视台大力购剧,财大气粗的视频网站也成为购剧主力军,电视剧市场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才对,但其实影视公司的盈利困境早已凸显。
近些年影视公司争先恐后想要入住资本市场,企图通过上市融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新丽传媒在最新的招股说明书中就表示,资金是限制公司发展的瓶颈之一。
而那些已经上市的影视公司,现状也不容乐观。根据资料显示,共计53家影视传媒上市公司,总体表现相当之弱,跌幅平均达到30.3%。股价保持上涨的连10家都不到,如果扣除做出版和游戏,以及玩具跨界而来的公司,影视公司的股价表现可谓是全军覆灭。
如果行业巨头们盈利都如此困难,可见整个行业日子并不好过。有些东西价格高是因为物有所值,但是有些东西介个高就是虚高…判断是不是虚高的方法就看带来的市场效应是否是正面的。影视圈各种“贵”带来的影响显然不是正面的。
制作方虽然用一些“技巧”钻了市场的漏洞,但是这样的危害显然是整个行业的,受害者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当一种现象发展到极致而不克制的话,随之而来的就是衰落。就好像“娱乐至死”的口号出现没两年,总局就开始了各种“限”令。影视圈价格的乱状迟早都会被解决,不同的是,也许是“温柔”的方式,也许是“残暴”的方式。
明星新闻八卦横行了这么多年,结果以一批娱乐号的“死亡”而告终。八卦不会消失,但是情况会被抑制,这就是比较惨烈的结果,一批“领头羊”倒下,新的娱乐势力再慢慢生长,到了某个程度,又一轮封杀…周而复始。
明星溢价和天价电视剧的现象发展到某个峰值点必然也会迎来一轮“暴击”,但是方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个情况在之前也没遇到过。但其实这个现象并不是无法被解决,美国好莱坞在抑制片酬方面就有一套自己的“行规”。
其实好莱坞这方面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美国编剧协会和演员为了加薪罢工。
但是美国商业电影发展历史比较久,先后成立了美国编剧协会、美国演员工会等组织,工会会帮助演员协调权益,但是演员工资也会受工会政策、制片方约束。演员总片酬区间一般在10%到30%左右浮动。
约翰尼·德普曾经以9500万美元片酬接下了《加勒比海盗5》,几度刷新好莱坞片酬记录,当时《加5》总投资为2亿美元,德普的片酬就快占了一半。不过船长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前四部为公司赚了超过10亿美元。
但是美国演员需要缴纳非常高的税,片酬越高缴税越多;如果电影不再卖座,演员下部片酬就会下降,因此后来出现了更常见的片酬模式:“固定薪酬加分红收益”,演员成为投资方,电影越卖座演员赚得越多。
中国影视圈必然也会出现类似可以制约的制度,但是想要完全靠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太现实的,从业者的意识也非常重要。目前的乱状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如果通过数据造假就能够获得收益,那么内容提供方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和冒着风险去制作好的内容呢?
所以,必须大部分从业者能够觉醒,意识到长此以往下去,中国影视圈就会失去拿出好作品的能力。比起欧美日韩等国家,中国影视行业本来就基础薄弱。但是弱并不是最可怕的,积弱才是最可怕的。
中国影视圈内不乏有想要做出好作品的从业者,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他们的力量实在是太小了。宋方金指出,不根除造假,行业恢复不了生机,这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不行的,从长远来看需要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