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陈嘉映:人生的偶然与必然

发布时间:2024-04-12 20:54

原标题:格非×陈嘉映:人生的偶然与必然

时代里,藏着某种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隐秘逻辑,这是格非真实的感受。大约在2019年,格非开始晨间跑步,跑步时,人的思维格外活跃。像许多作家那样,每天跑完步回家,格非就在本子上做一点记录,他记了厚厚一本,这就是《登春台》酝酿的过程。当故事渐渐拼凑成全貌,带我们离开地面,回望时代。

他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

北京春台路 67 号,坐落着一个神秘的神州联合科技公司。走进公司大门,电子幕墙上的公路运输地图赫然展开,以一种上帝视角,揭示着世界的缩影。

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四人,在不同年代里,分别从江南一带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肃云峰镇、天津城来到春台路 67 号。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他们的故事,夹杂着无数的偶然与必然,在这里轮番上演。在这里,藏着某种将世间万物连在一起的隐秘逻辑。

这就是《登春台》的故事。这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在这本书中,格非想讨论“关联性”这一问题。

除了故事本身,这本书也带有浓厚的哲学痕迹。

“登春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全书引言“在那里,最响亮的闲言与最机灵的好奇‘推动’着事情的发展;在那里,日日万事丛生,其实本无一事”出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书中的核心地点春台路 67 号是一个带有深层寓意的物联网公司,故事里有一个专门讨论哲学的读书会明夷社,对哲学兴趣浓厚的创业者蒋

承泽,更不用说行文中多处出现的关于存在、时间、生命的省思。

这是一部“留心现实、探索叙事的小说”,格非将他观察到的困扰众人的问题——为什么过得幸福优渥的人,依然对生活充满恐惧?如何摆脱无终止的“无效社交”?是否可以能真的停止焦虑?——写成主人公的人生故事,登场的人物互相映照,合成了此刻,这个世界的总体和纵深。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登春台》

作者 : 格非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登春台》上市后,作者格非与哲学学者陈嘉映展开过一次对谈,聊了聊我们生命中掉落的那些偶然与必然。以下为对谈内容的摘录。

格非

中国当代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及《望春风》《月落荒寺》等,中短篇小说《褐色鸟群》《迷舟》《相遇》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博尔赫斯的面孔》《小说叙事研究》等。

陈嘉映

哲学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真理观》《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等。

谈命运的偶然性

Q 对格非老师小说里面人物命运自身的偶然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偶然性,两位是怎么看的?

格非 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都是被偶然性这个东西所喂养的。比如我大学第一年没考取,我母亲说那你就去当木匠吧。我在家里都打算老老实实学木匠了,结果我们公社里一个中心小学的校长听说乡考我们乡里没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他很生气,就问哪些人有希望?人家给他介绍这个有希望的名单的时候把我列进去了。这个人戴着一顶草帽,走了五六华里,晚上八九点钟摸黑到了我们村庄,挨家挨户打听,说你们村子里面有没有一个叫某某的人。找到我时,我已经睡觉了,从床上起来,他说如果你还想上大学的话,我可以给你找人,到某个重点中学去复读,从此改变我的命运。这个事情你现在想已经有点传奇了,可是当时实实在在就发生了。

那个年代我觉得有非常多这样的事情,再回忆起来,我觉得是很奇妙的,我觉得那个时代充满了人的命运性的东西,很多足以改变你命运的大事,全是偶然性构成的。你说这个当中也有必然性吧?我觉得,没有必然性,全是偶然性。

我觉得我们今天有点接近于一个“无命运”的人生,没有命运性,而过去那个年代,人的命运感非常非常强烈,虽然你很穷,你没钱,你很卑微,可是你的未来是 100% 充满希望的。

还有些从这个偶然性的问题出发的问题,比如说我有没有设想过其他的人生?我这个小说里面有一句话,是“他人也是自己”,这个“他人”,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切身感受,我也是他人,我有很多个分身。有的时候我脑子里会想到如果命运交叉,稍微一个岔路岔出去,我就是一个木匠,所以我觉得确实是我脑子里会想,有很多很多个我生活在不同的空间里边,有的时候坐在家里很安静的时候,不免会想这样的问题。

陈嘉映 我们年轻的时候有点命运使然似的,现在人的命运感降低了很多,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感觉吧。现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会说一个年轻人他面前的可能性多多了,因为经济的障碍不存在了,社会自由度也增高了。我们那个时候,说起来 80 年代初、70 年代末,其实社会的自由度是很低的,刚从“文革”出来,但是区别呢?我会说现在这个年轻人眼前可能有十条路甚至五十条路,但都是路,你上了这条路你就得沿着这条路走,上了那条你就沿着那条路走,反正也就这一条路;我们年轻的时候没啥路,但是有一片园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比你们那时候自由很多,但你看是哪一种自由?它不一样。一方面现在的人看起来会有更多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他觉得他特别受桎梏,我们小时候又穷又笨,各种条件都没有,但是没有觉得心灵上受桎梏的那感觉那么重。

关于偶然性这个问题,我恐怕想得挺简单的,我会想说实际上我们最最执守的恰恰是那些偶然的给予我们的东西。当然理性选择重要,但好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当时到了那的话,你可能会觉得,用刚才格非说的话,有时候我也会用这个词,会觉得那是“命运使然”的,我就这么碰上了,觉得我就是被碰上造就的我,如果不是碰上了,我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人。

谈当代年轻人

对未来的焦虑

Q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对生活有种无力感,对未来预期悲观,两位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像陈嘉映老师书里面写的良好生活?

格非 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如果仅仅是不确定性,那还好办,但是问题是这个不确定性里面还藏着另外一个东西,我把它叫做“确定性”,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展,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包括阶级的分层,阶层的固化……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一来的话,你这种不确定当中又有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状况当中,其实很多东西可以被提前预知,这也形成很大的产业。所以我就想到穆齐尔,奥地利很重要的一个作家。穆齐尔说到世界上有两种道路,一种道路叫台球的道路,就是一杆击出,它路程不可更改,你这个台球要不进洞了,要进不了洞就撞在木头上,台球的道路是直线,一旦击出不可更改。还有一种道路叫云朵的道路,天上的云。我觉得我们原来在乡村,我们那代人虽然机会不多,社会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开放,可是你可以走走停停,你在农村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你的道路不是固定的,大家对于未来的希望是非常充裕的,所以我是觉得对年轻人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好的建议,因为我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遇到同样的问题。

穆齐尔提供了一种方案是神秘主义,他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枯竭,只有一个东西是可以来对抗这个大数据的,他把它称为神秘主义,我不知道他在哪个层次上来理解神秘主义,现在确实有很多人是通过这种神秘性的东西来对抗这种确定无疑。但如果要我来提建议的话,我想起当年谢林在他的哲学表述里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他把生命把握成一种潜能,潜能是什么东西?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的生命都白白糟蹋了,因为你把一个惯性看成你生命唯一的道路,实际上你的生命还没有被开启呢,你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就枯萎掉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回到潜能。我去年看到意大利的那个学者阿甘本,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文章讨论,好几篇文章,讨论潜能的问题,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潜能首先不是我们可以做什么,而是可以不做什么,有很多事不值得做,这是我们的潜能。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把自己的道路,把自己的潜能开启出来。

陈嘉映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琢磨事情是怎么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因为我已经看不见什么未来了,所以我一般都不怎么考虑应该怎么应对。

如果你要说给点建议给点什么的,那种一般性的建议我认为都比较可疑,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具体的建议,因为具体的建议需要具体的条件,但是我可以接着刚才讲的那个“平均的人”。海德格尔讲到平均的人、常人,我们翻译成常人或者众人,我们一般的时候是会那么来想,觉得某种意义上“我”是有点不寻常的,“别人”都还是比较出来的,至少大多数人都是这么一般。我觉得海德格尔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是这样,当你泛泛看众生的时候,众生就是平均水平,但也许当你真正地进行比较,也就是机会使然,使你不得不跟一个人有深入交往。比如抛到一个孤岛上,当我们有这样的机会,那个人他也许看起来就是一个官僚,就是全世界最无聊的那种人,他也可能是一个囚犯。如果你碰巧能跟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交往,你会觉得谁都不是平均的。在那个意义上,如果能用个大词的话,就会切切实实地感到,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那么你反过来也可以说我自己,也许我自己也有个灵魂,只不过我有点忘了,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要能够多体会一下,如果你碰巧是有个灵魂的话,到底那灵魂在哪?或者说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要是有了灵魂,我觉得做什么都不是特别要紧了。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译林出版社

那尔那茜:春风马蹄疾 看尽城市花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3月28日 宋福印 」

责任编辑:

网址:格非×陈嘉映:人生的偶然与必然 http://c.mxgxt.com/news/view/175

相关内容

陈桂林式“新英雄”,一剂有毒的猛药
尚长荣:麒派艺术是用之不尽的、研究不完的一个艺术课题
那些无法赞美的,赞美着世界
黎明 香港红磡开唱,57岁的他依然儒雅帅气、妥妥的白马王子!
独角兽在“二线”城市的格局变了:南京超过成都,合肥增加最多
三月三,拜轩辕,一份可带走的文化与乡情
半岛独家|快递小哥的诗与远方! “玉兰诗会”贠海创作的诗歌打动读者,记者跟随他体验边送外卖边创作的生活
北京世纪坛大展复现两宋文艺生活
《苍生大医》书写李桓英百年传奇,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教科书
夜读|你看到的幸福人生,其实都有模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