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何越来越受欢迎?
2013年河南卫视搭档爱奇艺制作播出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受到热捧,除了拥有高收视率、高关注度和良好的社会效应,还开启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娱乐为外壳的综艺节目制作浪潮,成为近年来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范本。
同年河南卫视推出的姊妹篇《成语英雄》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成语,借由“你画我猜”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重燃观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为什么诸如《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和《中国诗词大会》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形成热播潮?为什么此类节目能取得人民的喜爱、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其中原因有两方面。
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成功,不仅在于此类电视节目艺术形式的创新、舞台的精美设计或嘉宾选手的个人魅力,更在于此类节目能准确地把握当下的中国社会文化脉搏,缓解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的文化饥渴与认同焦虑。
在电视节目制作时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将“陌生化”和“日常化”协调在一个和谐状态,既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元素习得陌生的文化知识,又通过“陌生化”手段处理常见的文化元素,勾起人们对其的兴趣和好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欣然学到知识,主动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也调节好“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平衡,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的要求,成为全民喜爱的电视文化节目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浪潮结合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来说,精神文明发展速度滞后,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迷失自我,陷入了物欲膨胀、精神匾乏和人情的淡漠的困境使,当前中国的人文精神面临失落的境地。
早期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2004年改版前的《百家讲坛》也都是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为初衷所制作的电视节目,但是因其在制作时缺乏与观众的交流,只将电视节目发展创新理解为是生产传播主体的单方面行为,忽略了接受主体受众的存在与看法,观众只能被动的接受,类似“填鸭式”的观看,难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放弃收看。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关注于人本身,体现了人文精神回归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传统文化上,用“传统文化+娱乐”的方式制作电视节目,使人们喜爱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喜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更强的自信,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3年12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中要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优秀节目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化节目。
这一通知发布后,围绕汉字、成语、诗词等的各类“大会”节目随之出现。
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深沉和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创造性转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创新性的发展。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建设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无论是文学艺术、审美教育又或是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呈现出井喷的现状,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背后却有着令人深思和反思的问题,那就是如今的众多娱乐节目被商业力量操纵,宣扬的是娱乐至上理念,电视的制作也是流水线的生产,多数娱乐节目以经济效益为重,轻视社会效益等等,这一系列的效果最终是使受众被裹挟其中,产生虚假的需要,丧失了精神的独立。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使用“文化工业”描述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
他们认为启蒙辩证法主要的侵害领域之一就是文化,文化工业是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其生产模式是一种“复制式”的,大众购买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也是由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复制”批量制造出来,因此文化渐渐丢失了“多样性”,带给观众的也是同质、同类型的电视节目,逐渐受众的审美会产生疲劳感觉,即使各个电视台想尽办法用不同标签进行区别,仍旧大同小异。
国家出台一系列限令如“限娱”“限古”“限选秀”等,同时发布各类通知用以弘扬传统文化等,都是对文化工业和文化娱乐的反拨。
李小品认为当今中国电视节目在工业生产系统下的现状主要有三:一是文化工业被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二是文化工业本质是赚取利润,这种体系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点;三是人们的精神独立性在文化工业的作用下渐渐枯萎,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拼的是赞助费,拼的是加盟明星的知名度和粉丝数,拼的是流量点击率,不同节目植入的是同一个品牌,同一节目植入的广告需要几分钟、如相声贯口式才能感谢完,又或是同一明星接几档节目,仅一个明星的出场费就超过了一个节目板块的预算。
如果经常沉溺于观看这样的电视节目,那么这会无可避免地对自身价值观带来冲击,现在的电视节目不可否认总体上内容健康,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导,形式多样,但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和谐因素,诸如炫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和颓废之风,削弱大众的思考与判断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其作为节目内核,与娱乐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结合,无论是《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的“汉字热”,又或是《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好诗词》引领的“诗词热”,人民大众的目光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上,让国民重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大众由“娱乐至死”转变到“内容至上”。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当前时代环境下,市场化、数字化、大数据等时代浪潮不断冲击,中国电视娱乐化、低俗化的趋势日益加深,“泛娱乐化”、“泛经典化”现象日益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制作者要有清楚的文化自觉,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铭记于心,也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积极创作有文化的电视节目,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电视生产中去。
传承传统文化是使命也是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丰富而复杂的经典古籍、习俗传统、文学作品等,也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宝贵资源库,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和载体,中国源远流长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
类似于《成语英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形式和类型上突出代表,发挥了电视节目的导向、传承、滋养、陶冶的功效,举凡诗词歌赋、历史文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大众传媒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统文化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信仰”和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转型时期,回归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社会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传统文化借由综艺的外壳出现在电视节目里,“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做“有意思”的节目和“有意义”的节目并不矛盾。
在未来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生产中,中国电视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重新定义其内涵与外延,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观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和手段相结合,促进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向更高的层次与水平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网址:近些年,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为何越来越受欢迎? http://c.mxgxt.com/news/view/17612
相关内容
让传统文化越来越“年轻”!湖塘“俞氏棕编”的传承与创新“视频讲书”受欢迎 你会在直播间买书吗?
专访《嬉游志》作者孙静:游戏和传统文化二者如何为彼此赋能?
网络文学以年轻化叙事书写传统文化
越韵悠扬进社区,非遗文化共传承!常熟市碧溪街道浒浦集镇社区举办越剧《何文秀》专场演出
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了
传统节日随时代变革而破茧化蝶
文博会上,年轻人“玩转”传统文化
大唐湘潭发电公司:书香润潭电 卓越向未来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力量(侨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