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追星调查: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4-12-12 23:07

饭圈,这个原本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如今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从低龄的中小学生,到中青年白领、自由职业者,群体越来越普遍化。更有娱乐企业、职业粉丝从中操控,年长的“粉头”组织指挥,年幼的“学生粉”冲锋陷阵,在“打榜”、骂战、举报等竞争中甘当免费劳力。

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青少年追星调查”。结合此次调查,半月谈记者又采访了众多粉丝、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发现青少年粉丝群体易受人操控利用,饭圈互撕网暴、党同伐异的不良风气,容易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

1

追星群体画像:低龄化、职业化

今年19岁的媛媛一年前到韩国读大学,而她学习韩语的初衷却是因为追星:“我3年前开始喜欢一位韩国明星,为了获取偶像更多的信息我自学了韩语。”

对于正读高中的小新而言,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混饭圈”是她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明星不需要完美,只要身上有能吸引我的闪亮点。看他的节目,我很放松很快乐。”

“哥哥很努力,即使生病也要在舞台上坚持完美地表演,他一直激励着我。”高三学生小舒说,虽然很难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但是许多朋友都从偶像身上获得了奋斗的动力。

类似的“学生粉”数量庞大,近年来饭圈低龄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

受制于自身财力和课业压力,学生粉丝对偶像的支持多处在“声援”(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不付出或付出少量金钱)层面。这些学生粉丝多数处于饭圈的底层,真正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是资源站站长、后援会高层等中坚力量,他们多数是成年人。

捧 傅晓宁 画

多名饭圈资深粉丝介绍,过去人们对饭圈的印象是粉丝自发形成的自娱自乐的集体组织,如今许多明星后援会正在走向有组织、专业化的公司运作。饭圈内部存在不同派系,会因为经济实力、话语权、影响力等资源将粉丝划分为三六九等。

对于部分职业粉丝来说,追星是一份工作。27岁的偶像资源站站长林晓晓在社交媒体上有数万粉丝。她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紧跟偶像行程,拍摄他日常的照片和视频。

“这些照片发布到资源站账号上很受粉丝关注,如果粉丝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还能接到广告。我还可以制作偶像的PB(photobook照片书)卖给粉丝赚钱。”林晓晓说。

2

话术操控“学生粉”,

打榜塑造偶像“金身”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明星够不够红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打榜”是目前流行的一种声援偶像的方式:为了证明一个明星的热度,粉丝会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出明星排行榜的平台,为自己支持的明星投票甚至极端刷票,用来提升自己支持明星的排名。

问卷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中学生会选择在评论区声援和“打榜”投票支持自己的偶像。

“人手必须20个微博号”“MV打榜单曲循环3小时”“上热评了,速来转赞评”……这些乍一看让人满头雾水的指令就是粉丝“打榜”的日常。半月谈记者翻阅某个流量明星数据组微博发现,每天包含投票、签到、搜索等打投任务有14项,粉丝在评论内“打卡”完成。

“大粉”发布任务,“学生粉”执行任务,是基本的操作套路。“‘大粉’就像是粉丝中的‘传教士’,很多时候是由他们来解释一个偶像有什么特质,为什么值得被爱。而大多数青少年粉丝则由于能力有限,受到他们的影响,附和、支持他们的观点,听从他们的指挥。”娱乐行业从业人员叶舒说。

“你哥值得更好的”“一定要让哥哥的排名保持住,后面追得紧”“动动手指,你忍心他被嘲笑吗”……对“大粉”来说,诸如此类的动员策略司空见惯。

参与多个内地明星后援会的资深粉丝余音告诉半月谈记者,“大粉”的套路可以总结为“话术”动员加抽奖,以及有活动优先考虑的承诺。“‘学生粉’在后援会基本上就是一个工具人,‘大粉’指哪打哪。他们很容易情绪化,正值自我感动期,加上大氛围如此,就会不自觉地入套。”

“大粉”的情感动员、社群的裹挟力量,让众多学生粉丝疯狂“打榜”。“其实完成这些任务很枯燥,也很浪费时间。”大学生刘梦梦说,“但有一些大粉会说,你什么都不做,其实不是真的喜欢他。看到别的粉丝这么拼,自己有时候也会有点羞愧,慢慢地我也开始参与一些做数据的活动。”

3

传销式洗脑,

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打榜和花式应援成为常事,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牢固。而粉丝“抱团”为偶像制造影响力的行为也不再局限于娱乐圈的排行榜,开始向社会政治议题蔓延扩散,以此塑造偶像不仅“高人气”,还是“正能量”的公众形象。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周逵说,国内娱乐圈对艺人的公德要求很高,面对公共事件时,艺人需要通过发声进行正面资本的积累,这是一种隐性的“传播资本”,能够让他们形成比较好的公众形象,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形象危机。

至于一次次转发背后,究竟是盲目跟从还是理性判断,仍然存有争议。周逵认为,粉丝群体也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无脑”,恰恰相反,他们在社会政治事件中高度敏感和谨慎,会反复确认事情的是非曲直,揣测主流价值观。但明星的观点如果出现错误导向,确实会对青少年产生一定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年龄较小、辨别能力较弱,思想观念极易被饭圈单一狭窄的工具价值覆盖。问卷调查中,在“国家面前无偶像”的判断选项中,认为“毫无问题”的仅占39.8%。而在另外一个关于“中国饭圈女孩为韩国军人应援”的观点统计中,认为“能理解”者占61.9%,接近2/3。

在多次粉丝的争斗中,举报、互撕、人肉、网络暴力等行为频频出现,低龄粉丝总是冲在前头。这些事件看似仅仅是饭圈内部争执,无关大局,实际上,饭圈裹挟青少年开展的每一次争斗,都在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侵蚀主流价值观,其运作模式越是高效可复制,对社会就越危险。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饭圈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事件,其高度组织动员能力值得警惕。为了达到目的,资本雇佣的一些网络黑手,身披十几件“ID”马甲,不惜踩踏社会文化和法律底线。在“传销式话术”的催眠下,饭圈青少年成为明星背后的娱乐产业资本争抢注意力资源的利器,其思维、行动、价值观都受到深度影响。

“我们需要警惕如今粉丝追星过程中制造冲突、党同伐异的行为逻辑,对价值观尚未完整建立的青少年粉丝造成危害,避免他们成为导致社会不安的隐患。这也是避免粉丝追星被污名化的关键所在。”叶舒说。

机场追星导致航班延误、通过网贷购买偶像代言产品、举报在报道中“伤害”自己偶像的记者、用“少布置作业”奖励应援学生……此类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表明饭圈文化的不良因子正在频繁“出圈”,已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破坏,部分行为甚至造成了人身伤害。

4

粉丝社群扩张,衍生更多网络暴力

近年来,饭圈的聚集地已不再限于微博,“八组”和“兔区”等也逐渐成为新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八组”是名为“豆瓣鹅组”的豆瓣小组的昵称。作为豆瓣活跃度最高的小组,各种关于娱乐圈的“爆料”“吃瓜”充斥着“八组”页面。当有关艺人的话题发布后,挑刺和纠错是必选动作。“看XX演戏我真是尴尬癌犯了”“XX这个智障人设真是吐了”……这些刻意的嘲讽必然引起该艺人粉丝的激烈反驳,进而把明星八卦引向一场骂战。

“兔区”则是晋江文学城下设的网友交流区,原为网络小说讨论区,其后也变成粉丝社群的一大聚集地。该平台上所有用户均为匿名。

“在这里最常见的就是谩骂。”两年前接触“兔区”的小婉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文静女孩,但她坦言匿名的“面具”能把所有人的戾气放大。“面对那些对我偶像的诋毁,我会用同样的话回击。当时不觉得这些话脏,因为论坛里的人都是这个状态,但事后也会觉得当时自己头脑发热。”小婉说。

与网络骂战相伴生的,是“人肉搜索”成为粉丝们常用的打击工具。

受访者青青说,在和另一个饭圈的“斗争”中,自己的照片被对方曝在了网上,并配上“丑”“猪”等侮辱性字样。不久后,家庭、学历、工作等信息被陆续曝光,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这种网络暴力能不能使粉丝们警醒?答案是未必。半月谈杂志社对全国2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粉丝群体中18.9%的人声称自己曾遭遇网络暴力,但同时,他们中又有48.7%的人同意“对‘为非作歹’的粉丝,教训他们一下是必要的”。

“一些学生已经把党同伐异的饭圈逻辑从网上带到了网下,日常生活中以敌我思维对待人和事。长此以往,他们会拒绝复杂思考,难以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说。

5

追星频频“出圈”,侵害公共空间

近几年,粉丝在机场追星致使旅客登机受阻、航班延误的事件屡见不鲜。搜索发现,仅在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2017年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就有20起;2018年1月至7月,粉丝警情发生7起。2018年12月,4名粉丝在香港登上前往韩国的航班,在成功给偶像拍照后,又要求下机并全额退款,最终迫使机上旅客全部重新安检,航班因此延误。

根据粉丝自述,航空公司有管理漏洞可以利用,即采取“先买全价票再退票”等手段进入机场隔离区甚至登上航班,达成“任务”就退票大吉。此外,还可窃取艺人身份信息,从而将艺人机票取消、改期或把艺人座位和自己“值”在一起。“有时也是经纪公司主动为之。比如,为增加艺人的人气,提前安排我们接送机;有时是把艺人的机票信息透露出来,让我们机场堵。”受访者小艾说。

网络配图

除了机场,酒店、饭店的公共秩序也时常因粉丝疯狂追星而受到影响。在不易看到的地方,有青少年为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偷父母血汗钱,或走上网贷之路;有青少年粉丝响应“粉头”号召,自掏腰包为偶像进行天价应援,不惜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

有粉丝经济研究者指出,近年来粉丝电影增多,这种电影的目标观众就是参演明星的粉丝群体,在电影宣传和上映期间,粉丝会迅速结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参与包场观影、为偶像造势等活动。

6

移动互联网时代,

粉丝文化挑战治理方式

“如果你支持的明星做错了事,你会怎么看待?”前述调查问卷显示,在粉丝群体中,选择“小错原谅、大错不原谅”者占48.2%;选择“人孰能无过,大错小错都会原谅”的占36.5%。此外,13.1%的粉丝坚信自己的偶像不会犯错,而选择“不原谅”的仅为2%。

“有老师发现,一些长期追星的学生会为偶像的一切不合理言行作辩解,而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表现出规则意识不强,对不良习性接受度更高等特点。”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说,如果任由文化糟粕传播,将对更多正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陈宏观认为,“追星”是青少年难以放弃的文化娱乐诉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星”的形式也必然不断创新。堵不如疏,学校要做的,是在对教职工带头追星一票否决的基础上,给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精神需要成长,对偶像言行要学会辨析,追星行为不可越界等。

粉丝经济大行其道,也缘于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吴畅畅建议,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教育都急需传递大义大于私利、共赢大于竞争的理念,以此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家国胸怀,防范饭圈文化中二元对立思维、个人中心论等不良影响。

法律规制同样重要且紧迫。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饭圈内部基本都有“应援部门”“反黑部门”“宣传部门”等,尚无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各部门“负责人”话术和态度的影响。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表示,必须不断完善网络信息传播和互动规则,有关部门要以明星经纪公司为监管重点,对经纪公司、粉丝群体危害网络和社会公共安全,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违法行径要依法及时处置。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从社会心理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与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人际关系疏离、网络“群体性孤独”中渴望陪伴的心理需求相伴生,是对当下互联网治理、文化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的共同挑战,必须不断研究新问题、新趋势,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才能找到最优的答案。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原标题:《2万名中学生追星调查》

网址:青少年追星调查: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 http://c.mxgxt.com/news/view/178134

相关内容

“饭圈”乱象侵蚀青少年 委员建议严禁未成年人打赏、应援消费等
明星接站信息20元一条,边追星边赚钱?警惕青少年追星“失范”酿成恶果
网红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网红/饭圈文化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饭圈灰色产业链调查:洗脑营销+流量经济扭曲饭圈文化
畸形网红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认知误导及其消解策略
“微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饭圈青少年每月追星花费上百元 2021中国文娱企业现状及转型发展趋势分析
调查: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生活重心
小学生“扫码添加明星QQ”被骗90余万元!警惕青少年落入电诈陷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