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王俊凯粉丝应援再引热议,真需要好好理解饭圈文化了
这两天,因为肖战粉丝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组织学生为明星应援,被《人民日报》等各路主流媒体纷纷发文批判,认为饭圈文化不该过早地出现在未成年群体中,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又一次的对于饭圈文化的争论。今天,河南一幼师让孩子应援王俊凯又再次登上了热搜榜首,引发热议。所以今天,我们来理解一下饭圈文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粉丝文化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国内粉丝圈群引进了韩国粉丝圈群的一套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形成一种具有严密纪律,以偶像为中心的群体自组织——“饭圈”。从“饭圈女孩”为“阿中”应援收获好评,到各种饭圈撕逼事件频繁占据热搜,再到如今对于饭圈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公众对于“饭圈”始终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饭圈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入主流视线,持续地引发着公众的关注,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
一、从“追星族”到“饭圈”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对特定的人或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或赞赏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粉丝,那么粉丝古已有之。然而,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的角度出发,真正的粉丝的出现与电子媒介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紧密相关。他们是“与文化文本及对象形成持续的、有意义的情感关系的消费者及用户”,不仅“规律性地、情绪性地投入一个叙事或文本”,而且将这种阅听行为转译为一些类型的文化活动,与他人分享关于文本的想法与感受,加入讨论共同话题的社区,甚至创造新的文本。
作为现代工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就此意义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及至改革开放,与其一同到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才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文化的转型,并逐渐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时代。
二、饭圈组织的发展趋势
目前,饭圈文化化相比以前有了新的特点,他们是:组织的规模化、结构化、功能化和制度化。
(一)组织的规模化。
从追星族到“饭圈”女孩/男孩,粉丝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发展趋势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紧密相关。从BBS到贴吧再到超话,从台式电脑到智能手机,粉丝们跨越时空限制找到同好结成社区以及进入社区的门槛越来越低,粉丝规模自然得以迅速增长。
此外,网络社区为粉丝们提供了稳定的交流实践场所,通过信息性交流、情感性交流、生产性交流以及仪式性交流等多种交流互动,粉丝们不仅强化了对偶像或元文本的情感联系,更密切了同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对于组织的认同和黏性。
(二)组织的结构化。
从早年的明星线下歌迷影迷会到如今的明星“全球”后援会,粉丝组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这里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粉丝组织管理结构的科层化。在传统歌迷影迷会内,组织的结构通常为“领袖+成员”的单层次结构;进入贴吧时代,已经分化出了吧主、小吧主、分类小编等多个层级;超话+后援会时期,粉丝组织的管理结构更为细化,不仅有根据区域和级别划分后援会,如全球后援会、全国后援会、北京后援会、上海后援会,而且每个后援会都设有管理层及其领导的工作组。
其二,粉丝组织矩阵的立体化。粉丝不再仅通过线下歌迷影迷会相互联系,网络粉丝社区的范围和类型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粉丝们不止聚集在超话、贴吧等类似开放广场的社区内广泛参与活动,通过功能不同的“站子”获取信息及其他文本,还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微博群、微信群、QQ群等实现更为私人的、紧密的相互连接。
(三)组织的功能化。
从获取资讯、交流感受等满足粉丝自身的信息和情感需求,到“打投”“控评”参与到娱乐工业之中,粉丝组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完善了。这一变化的主要根由在于粉丝组织的活动目的发生了一些转向。
如果说早期的粉丝组织强调其“同好会”的功能,目的在于为粉丝提供分享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的话,那么随着融合文化对粉丝“参与”的鼓励,粉丝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娱乐工业的各个环节之中,粉丝也逐渐意识到了他们所拥有的有限话语权。
在此前提下,粉丝组织的活动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粉丝作为消费者在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希望能够为粉丝作为生产者提供创作、参与、分享文本的便利条件。更进一步的是,粉丝组织开始承担起经营推广者的角色,希望组织有效的粉丝活动,参与到娱乐工业中,为偶像的事业添砖加瓦。
(四)粉丝组织的制度化。
比起线下的歌迷影迷会,网络粉丝社区更加强调组织制度、行为规范对组织维持和管理的重要性。从日常实践来说,超话、贴吧等社区都有相应的管理细则,一方面指导新加入组织的成员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粉丝,另一方面明确粉丝参与组织活动的规则,并设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除了日常实践,针对一些特殊的活动或时期,粉丝组织也会出台临时的规范,以引导成员的行为,如国家公祭日当天的发帖规范等。粉丝组织的制度化是其规模化、结构化和功能化的必然结果,对维护粉丝组织的稳定有序,实现粉丝组织的高效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
饭圈组织的规模化、结构化、功能化以及制度化,无一不体现出饭圈组织从“松散”走向“严密”的发展趋势。这种“严密”一方面的确为粉丝塑造了一个有序、自律、高效的“去妖魔化”形象;另一方面,却又由于促成了粉饭圈组织在一些对外及对内行动中的集体非理性状态,而给粉丝带来了新的“污名”。
三、传播学视域下饭圈文化出现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的提高,在这个消费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要以及消费意识也上升到马斯诺需求层次的自我实现层。蓬勃发展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精神需求的进步是“粉丝文化”发展成“饭圈文化”的基础。“饭圈”的形成当然依托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原因,但是从媒介渠道,受众心理和女性消费等方面也能窥“饭圈文化”的成因。
(一)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粉丝群体追星的诉求也发生了改变,而社交媒体给了饭圈文化蓬勃发展的机会,改变了以往粉丝之间的松散联盟。饭圈的组织化、规模化、效率化全部依靠于社交媒体才能建立起来。
社交媒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尤其在微博上我们更能看出社交媒体在粉圈中所起的作用。在微博中,偶像们会发布自己的心情,生活或者自己的行程,偶像所po出的照片就是给粉丝的福利,并且还会和粉丝在留言版进行互动。
粉丝在微博中无时无刻就能搜索关于偶像的信息,获得关于偶像的资讯。微博这种零门槛、零成本的平台让粉丝们瞬间找到了聚集地,粉丝在微博上帮偶像反黑、刷流量、刷数据。偶像也相应地针对粉丝的行动作出回应。这就形成了双向的互动关系。饭圈粉丝饭偶像注重的是和偶像们的互动,饭圈消费的是一种和偶像同在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二)心理诉求带来粉丝身份转换
粉丝在痴迷偶像时,会主动寻找能共享情感意义的对象,从而聚集起来形成社群。通过深入采访,从各个粉丝入圈、持续到退出的整个阶段中,可以瞥见粉丝社群的三个重要功能:身份认同、意义阐释、情感联系。
粉丝在入圈时需要声明属性,属性不仅代表着身份认同,还意味着要接受隐性规范的制约。社群也会对成员进行严格的属性考察,将具有较高忠诚度、乐于分享并积极参与的粉丝纳入社群。饭圈内外保持着非常明确的界限,饭圈内部成员通过共享排他性的话语、符号、文本,帮助自己确认身份,营造出群体认同感与安全感,并构建出饭圈内流通的粉丝文化,即费斯克所说的“粉都的区隔”。
社群内部有不同层级划分,不同类型的粉丝承担不同的职责。在圈内意见领袖的主导下,粉丝社群对内向成员提供意义生产与认同建构。偶像由粉丝来阐释并赋予意义,而解读的主导权又掌握在圈层核心群体中。粉丝的属性、饭圈层级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个体能够凭借付出的精力成本,或所占有的饭圈社会资本来实现层级的上升与下降。同时,社群内部也存在分化和裂变。作为意义分享的重要场所,粉丝集群会带来亲密感和命运共同感,并且可能由线上的虚拟关系发展为线下长期可维系的趣缘性社会关系。然而“党同”与“伐异”的一体两面,埋下了圈内身份等级倾轧的隐患,造成友好理性讨论的缺失,批判性的话语难以出现。
粉丝社群中的各种关系都要通过情感来定义,产生出一种情感性联盟的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感联结以性愉悦和吸引为重要内容,粉丝们毫不掩饰地表迗对偶像的浓烈情感与执着追求,完成“准社会关系”想象的去病态化,释放出曾被排斥在流行文化工业之外的生产力与消费能力。与此同时,粉丝群体赋予偶像美好品质、价值、特点,也包含了“理想自我”的投射机制,偶像成为粉丝自我的延伸,成为崇拜欣赏的符号对象。而一旦想象或投射的对象出现偏离,便会引起饭圈的集体震荡与重新洗牌。
(三)女性消费的崛起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当代女性都有一份工作,经济上有可观收入,生活比较有保障,有相对充足的闲暇时间,女性自主意识显著提高。不管是在哪个饭圈,女性人数永远都遥遥领先,网络成为女性逃避现实的真空地带,而追星也成为了情感的发泄口。
饭圈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颠覆了以往男性视域下的“被看“和“看者”,各种鲜肉偶像的出现和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使得女性凝视成为可能,随凝视而来的是一股股“她经济”的消费热潮。据最新的研究数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人群占全网46.9%,用户规模增速超全网,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人群消费主体地位确立,其中90后成为消费主力,线上1千元消费占比高达21.1%;而00后女生则消费力爆发,消费能力在千元以上的占比增幅接近50%。90后和00后的线上消费已成为习惯,对于饭圈粉丝来说,偶像文化就是她们消费的引路人。饭圈粉丝追星倾向于为偶像花钱,粉丝有和偶像共生的强烈感情,她们认为自己为偶像所花出去的钱和偶像的命运息息相关,饭圈粉丝所产生的“她经济”在偶像成长路途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饭圈文化”
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而情感能量是人类交流互动的核心要素,人们参与传播的动机实质上应归结于情感能量的理性选择”。
互动仪式链生成依赖于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2、形成封闭的圈子,对于局外人设定了界限;3、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要素,互动仪式才会产生并且进行反馈循环”。“饭圈”成员的聚合以偶像为关注焦点,其沟通和行动也在不断加深着对于群体互动和认同感。结合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来分析“饭圈文化”的互动仪式,能够总结出“饭圈”成员的行为特征,对“饭圈文化”的生成机制形成客观、清晰的认知。
(一)社交平台崛起:用户共在自然仪式的技术支持
传统的互动仪式要求群体内的成员亲身参与互动,只有充分的身体接触互动才能产生情感的交流与联结。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络虚拟社群的出现使得成员之间进行社交和互动已经不再需要真实的身体接触,利用网络和社交平台也可以完成一系列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密切了成员间的联系。
社交网络平台沟通的即时性、便捷性、持续性可以营造出一种贴近现实的空间共在感,可以满足粉丝与偶像共在的参与感与沉浸感的需求。“饭圈”成员的主要集聚地是微博,在微博上有各种粉丝站、数据站、后援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话题参与和日常的交流互动。自然仪式是基于情感认同建立起来的群体行为,“饭圈”成员的情感认同源于对偶像的崇拜与偏爱,并且由此衍生出各种带有仪式性的“饭圈”活动,成员通过共同关注和线上交流进一步加深互动和共在感。
(二)“饭圈文化”资本:隔绝“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屏障
“亚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学者萨拉·桑顿在1993年提出的,她认为:“俱乐部的流行逻辑是“酷样”(hipness),“酷样”建构出的区隔,赋予了青年人个性化、稀缺性,确保他们不是芸芸众生当中的无名之辈,青年在俱乐部文化中获得话语权。”
“‘亚文化资本’是指在某一种亚文化中,被成员当做是独有的、稀缺的、标榜自身趣味的物件和理念,也就是亚文化自身的独特风格。”“饭圈文化”资本的内核也是标榜不同与个性,具体的体现在独特的饭圈语言、表情等符号的使用和对于偶像相关话题讨论的专注。成员以加入某一“饭圈”并共同喜爱某一偶像来“获取”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自己、标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构建身份认同感。偶像与“饭圈”间的稳固关系并不仅依靠感情来维持,其中有复杂资本力量的引导,成员与偶像的本质关系是各取所需。
注意力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使得“流量变现”成为可能,“饭圈”成员通过消费来展示品位,还可以利用注意力获取经济收入,业内将流量作为衡量偶像价值的重要标准,成员用集资刷榜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偶像获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获取更多的商业资源,“饭圈”因此也成为各大商家瞄准的稀缺资源,商业公司着力打造偶像符号向受众出售表达感情的“砝码”。为偶像消费买单不仅是“圈内人”与“圈外人”的划界,而且是建构“饭圈文化”内部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偶像符号:共同的关注焦点引发共情
共同的关注焦点是亚文化群体形成和群体情感产生的重要因素对于“饭圈”成员而言,其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是偶像,基于对偶像的共同喜爱,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连接状态的粉丝聚集到一起。1956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霍顿和理查德·沃尔曾提出过“‘准社会交往/准社会关系’理论,用以描述媒介接受者与他们所消费的媒介人物之间发展出的单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际交往关系”。偶像通过人设和距离,偶像向粉丝们展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从而满足粉丝们想象性交际和单向迷恋的需要,成为粉丝共同关注的焦点。此外,“饭圈”中的粉丝为了弥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缺憾,转而把这种期待投射到偶像身上,以获得另外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基于此,“饭圈”成员通过文化消费、参与活动来加剧共在感,也重塑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四)强化身份认同:“饭圈”成员的线下活动助力仪式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亲身在场使人们更容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进入相同的节奏,捕捉他人的姿态与情感,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从而达到主体间性的状态”。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平台的崛起使得“饭圈”成员得以在虚拟空间之中借助自然仪式形成自己的圈层,实现情感认同。但是,线下的交流、近距离接触所能产生的强大皈依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饭圈”用语也是群体情感加深的重要助推剂。“饭圈”成员将“饭圈”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凝聚和加深群体认同感和情感互动,语言的隔绝性既标榜着身份的不同,满足成员个性表达的需求,也在大量沟通、使用过程中再造着成员的集体情感。
参考
[1] 姜雯嘉.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
[2]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中国青年研究,2020
[3] 蒋真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饭圈文化”研究[J].青年记者,2020
[4] 杨琳惜. 特稿:偶像工业时代的饭圈生态观察[D].浙江大学,2019
网址:肖战、王俊凯粉丝应援再引热议,真需要好好理解饭圈文化了 http://c.mxgxt.com/news/view/186424
相关内容
老师应援惹众怒,饭圈文化何去何从,“肖战们”如何自处?TFBOYS之王俊凯17岁生日刷屏背后,一场愈演愈烈的粉丝“应援战”
“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界 粉丝线下应援陷集资争议
肖战刚道完歉,王俊凯粉丝又发动学生应援,流量明星负面影响到底多大?
中学生应援偶像不惜一掷千金!“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 孩子和家长热议理智“追星”
粉丝应援狂潮席卷娱乐圈:从棣欣引力到TFBOYS,谁是最强“卷王”?
王俊凯25岁生日应援:粉丝如何打造惊艳的庆祝活动?
【涨姿势周刊】粉丝应援教程:王俊凯生日“壕”应援背后故事
叫停粉丝集资应援的明星,肖战第六,胡歌第二,阿朵排第几?
“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孩子和家长热议理智“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