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利益赛
在不久前结束的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中,浙江的两名高中生胡子诚和沈才立分获金奖。然而当他们回到浙江,无论是省科协还是省教育厅,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机构派人去机场迎接,现场也没有任何官方的欢迎仪式。
这样的礼遇,与此前人们对奥赛的极度关注与趋之若鹜形成鲜明对比。无疑给仍在极度升温的奥赛狂热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事实上,对于奥赛的不同态度,在今年已连续出现多次。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继长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取消奥赛选拔和与高考挂钩的做法。6月30日至7月2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中国数学科学与教育发展论坛”上,包括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中科院院士王元,中科院院士杨乐在内的诸多科学家也都呼吁应该让奥赛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业余活动,以制止奥赛的“全国性疯狂”。
奥赛的真正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它为何会引发全国性的疯狂?它又为何在今天成为众矢之的?是否有必要叫停奥赛?……一系列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状:
奥赛成为各方利益角逐场
在我国参加国际奥赛的组织方——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的网站上,对举办全国性奥赛和参加国际奥赛的目的的表述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促进相应学科的教学改革,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少年的途径。”并且“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中,始终坚持普及性原则和自愿参加的原则”。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奥赛已成为各方利益的角逐场。对于学生而言,奥赛奖牌等同于为进入好大学加了一把保险栓,即使不能够获得保送资格,也可以获取高考加分;对于学校而言,奥赛奖牌是学校招生宣传,树立形象的绝佳工具;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奥赛奖牌是证明当地教育水平,创造政绩的不二法门。为了实现各方的利益,自然而然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的“一条龙”奥赛奖牌生产线。
刚刚获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沈才立和他所在的学校事后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据介绍,宁波市镇海区为了表彰沈为该市夺得历史上首枚国际奥赛金牌,分别奖励镇海中学和沈才立30万元和1万元,并授予镇海中学“镇海区人民政府教育成就奖”;镇海中学授予沈才立“镇中英才奖”;而沈才立被保送北京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学生,学校,行政部门,三方皆大欢喜。
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对奥赛奖牌得主采取的免试入学的招生选拔制度,也在无形中对奥赛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教育部对于高考加分或保送的文件规定是: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政策对知名高校自主招生权的开放,获得省一等奖的学生就有机会得到保送知名高校的资格,而奖项越高机会就越大。
据了解,今年获得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19名中国学生中,已有15名被保送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系。而以往各届金牌得主也大都被保送北大、清华、复旦等知名高校。
在如此强烈的诱惑下,人们对奥赛的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痛心:
奥赛成工具加剧教育不公平
一位校长直言不讳地说,奥赛的本意是发掘学生特长,现在却变相成为应试竞争的工具。他说,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经费本身不足,奥赛牵涉到了国家教育太多的投入,甚至影响了正常教学,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在全民皆兵的奥赛体制下,学校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优秀学生,普通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奥赛“越来越带有功利色彩,越来越背离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少数部门、少数人牟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越来越成为众学生与家长追求一举成名,进入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奥赛选拔已经走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位校长的观点一针见血。
中科院院士王元提起奥赛的现状也痛心疾首:“奥赛本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本末倒置,大家把金牌看作最后的目标。”在被赋予过多的附加值、加诸太强的功利性之后,不计其数的中学生开始参加奥赛训练,甚至连小学生都在周末参加培训班。
浙江宁波的张女士儿子今年读高一,从小学开始,张女士就送儿子去参加数学培训班,从初二开始,又每一门课都为儿子请最好的老师当家教,一年下来,花在培训班、家教和资料上的钱已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张女士并不在意钱的问题:“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点。只要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大学,花再多的钱我也心甘情愿。”在众多家长的想法中,奥赛就是上好大学的捷径。对此,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矛头直指北大清华等对奥赛奖牌得主采取免试入学政策的高校。他说,正是这种选拔体制造成了奥赛的“全国性疯狂”。
而现行奥赛体制产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也导致了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之间的矛盾。去年,湖南长沙四所曾经获得43枚国际奥赛金牌的省级示范中学在各方博弈下,宣布取消理科实验班便是最直接的例子。国家近年来一直倡导教育公平,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受到同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的起点。长沙理科实验班倡导的少数化精英教育,实质上剥夺了其他学生享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违背了教育均衡的原则。据报道,取消实验班的消息传出后,湖南各地市州的普通中学一片欢腾。
希望:
剥离虚荣外衣回归本来面目
浙江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李莉认为,奥赛的“全国性疯狂”是当前社会评价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停留在上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的阶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为上好大学创造条件,自然就成了从家长到学生到学校的目标。”
但是,撇开现行体制不论,业内人士认为,仅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加奥赛。
浙江省高中学科竞赛办公室主任杨英认为,学生能得奖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们自己,与学校无关,与家庭无关,与培训更无关。她列举,胡子诚和沈才立均未请过家教,而浙江省此前获得物理金牌的宣佩琦同学,出身于农民家庭,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参加学科竞赛必须有兴趣与天赋,学科竞赛只适合极少数人,就像院士一样,绝大部分人再努力再拼搏都是达不到的。”她说。
浙江工业大学制药工程大四学生小黄从小对数学兴趣浓厚,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校奥数班的成员,得过浙江省数学竞赛奖项,他的经验是:“参加奥赛一定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能够获奖的毕竟只有极少数人,如果没有兴趣,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能是揠苗助长,事倍功半。”
对此,有人列举国外的例子说,国外的中学生参加奥赛是个人行为,明天比赛,今天去报个名,得奖了很好,没得奖也无所谓。中国不一定要效仿这种模式,但是“全民皆兵”的模式一定要改变。他的建议是每年由一个省选拔人才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奥赛,借此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平衡教育资源。
无论是“省际参赛说”还是丘成桐的“取消免试入学制度说”,抑或是浙江省科协和教育厅的“不接机行动”,出发点都是为了摆正奥赛的位置。奥赛就是奥赛,不该与升学挂钩,不应与经济挂钩,也不必与政绩挂钩,更不用提高到所谓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的高度。剥除人为披上的外衣,奥赛其实很单纯,它只是适合于那些有兴趣的人的一项业余活动,其他,一概无关。
中国是奥赛金牌大国,却不是科技强国;中国的奥赛体制培养了这么多所谓的“精英”,却没有培养出一批国际顶尖的学者;中国的中学生知识水平遥遥领先于美国,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创新能力却远远不如美国。一块接一块的奥赛金牌代表不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的真正水平,与其热衷于奥赛金牌,不如转变思路,让奥赛成为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普及科学知识的途径,作用于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才是奥赛真正的意义所在。
(文图均据新华社)
网址:奥赛=利益赛 http://c.mxgxt.com/news/view/201241
相关内容
冬奥看点 北京冬奥赛场上的十大明星香港明星足球队惠州公益赛即将开踢,观赛攻略全揭秘!
微博巴黎奥运会观赛热点报告:明星大V跨界讨论,共筑观赛新体验
第五届东西部协作女排明星公益赛成功举办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精彩赛事的核心是明星,这些王牌选手值得重点关注!
香港明星足球队惠州公益赛将引发的深远影响
梵客家装冠名“国家奥体杯”10K精英赛 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
奥运会高尔夫总结:赛事精彩纷呈 金牌由明星包揽
2024星益杯全明星高尔夫公益队际赛挥杆金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