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金庸收到了北京的访问邀请,趁机提出条件:我想见邓小平

发布时间:2024-07-22 10:07

1981年,金庸收到了一则邀请。邀请来自北京。

收到邀请后,金庸认为机会难得,不应错过,他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要求:“去了后,我想见见邓小平。”

金庸一代武侠大家,为何对邓小平如此感兴趣?

他最后如愿了吗?

1、金庸“挂印封刀”,重点转向经营和社会活动

金庸,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本姓“查”,名良镛。

海宁查家,绝对是大家族,历史上名人辈出,作家金庸、诗人穆旦都是同族,清代诗人查慎行正是金庸的十二世先祖。

金庸的亲戚们,有能耐的就多了,比如徐志摩,就是金庸的表哥;比如蒋英,是金庸的表姐,钱学森是金庸的表姐夫;比如琼瑶,是金庸的外甥女;再比如曹时中,是金庸的妹夫。

1932年,金庸仅仅五岁,他读了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就此被武侠世界所吸引。

但那时,武侠小说的数量还是有限,不像现在,武侠、玄幻太多了,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

1948年,金庸24岁,他到了香港。

有人可能认为,是因为时局变化,金庸一家迁居到了香港。还真不是这样,主要是因为工作调动。

当年,金庸毕业后应聘到了上海大公报。

上海大公报在香港有个分社,因此,1948年因为工作调动,金庸到了香港。

1950年,《新晚报》创刊。

就在这里,他和梁羽生坐到了一个办公桌边。当时,这两位主要写一些小的时评、影评等等。

而彼时的金庸当时还用过姚馥兰、林欢这样的笔名。

此时,后来红得发紫的古龙在哪里呢?古龙仅仅12岁,还在台湾上学呢。

1955年是个重要的年份,金庸、梁羽生、百剑堂主三人在大公报开了专栏:三剑楼随笔。

这样说吧,一开始,金庸也没有创作武侠小说的具体想法,但是,为了报纸的销量和薪水,他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而第一本专栏小说就是《书剑恩仇录》。

查良镛在这一年开始用了“金庸”这个笔名,笔名来自名字最后一个字的拆分。

没想到,一书大火,一炮走火。

1956年,《碧血剑》开始连载于《香港商报》。

大家想一想,大公报的作家,将小说连载到了《香港商报》,老东家会怎么想?

冲突是必然的,这个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于是,在1957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就此进入了长城电影公司。

一个作家去电影公司作甚?当然是为了恰饭,而恰饭的途径就是:当专职编剧、写剧本。工作之余,金庸写了《射雕英雄传》,还是连载于《香港商报》。

金庸后来发现,专职的编剧,不是他想要的工作,纸媒才是,写小说才是。

于是乎,在长城电影公司干了两年,金庸就此离开,因为他有了新的方向。

新的方向:就是办报纸。

1959年,《明报》横空出世。

这份报纸的背后,就是金庸等人。从打工仔成了老板,喜悦和责任,双双光临到了金庸那里。此时的他,仅仅35岁。

35岁,真的是一个创业的最佳年龄。

《明报》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金庸的小说连载。

第一个在明报的连载小说就是《神雕侠侣》。这让明报吸粉无数。

从1959年到1972年,金庸笔耕不辍,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小说作家,民间有传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而明报因为小说连载的带动,也发展迅速,有了《明报晚报》、《明报周刊》、《明报月刊》、新加坡的《新明日报》、马来西亚的《新明日报》等等,还有了两家出版社: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等等。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金庸在1972年挂印封刀,从此不再写小说了。

至此,金庸的长篇小说只有十五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还有短篇一部:《越女剑》。

此时的金庸,仅仅48岁。

2、金庸收到了北京的访问邀请

金庸封笔,武侠江湖的读者们,感叹不已,金大侠封笔,谁能解决朋友们的书荒问题?

还好,还有古龙、梁羽生、卧龙生等人在继续写。只是,没了金庸,武侠的读者们,好像塌了半边天。

金庸封笔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对所有作品进行修订、重新出版;二是经营明报集团;三是参加社会活动。

从金庸的履历和作品看,此人是有家国情怀的,而且欣赏英雄、尊重英雄。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金庸对陈毅、邓小平颇为欣赏,特别是邓小平,传奇的三起三落经历,那种上马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下马可以用非凡魄力治理国家,这样的人物,就是金庸眼中的大英雄。

邓小平1977年正式复出,中国开始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几年下来,“新中国的表现”震撼到了大作家金庸。

金庸喜欢预测,有时候预测还颇准。

1981年,金庸的作品已经修订完毕,社会活动增多。

1981年的2月26日,金庸做出了一个香港前途的大预测,他把这预测发表到了明报的社评中,主要预测有三个:一是,中国政府一定会收回香港;二是,宣布收回香港的时间,会在收回之日前的15年左右;三是,香港回归后,现状基本不变。

这则社评,让很多人大为感叹:胆子很大,预测好像有那么点意思。

当然,这社评,大陆也看到了,包括邓小平也看到了。

有意思!

不久后,金庸接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诚邀他访问北京。此时,金庸提出了一个要求:可以,到时,我想见见邓小平。

邓小平对这位武侠作家、不寻常的报人,也有了一见的兴趣,因此在申请报告书上做了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3、金庸见了邓小平,并开始了重要的工作参与

1981年7月18日,金庸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发现,他突然发现,邓小平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那一刻,金庸有些感动,因为感觉到了浓浓的尊重。

邓小平伸出手来,紧紧握住说:“欢迎查先生回来走走。”

金庸真诚地说道:“我对您仰慕已久,今日能见到您,深感荣幸!”

邓小平笑道:“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啊!”

正式的会谈前,邓小平非常亲切地和金庸和他的家人合影留念。这照片,见证了金庸一家人一段特殊的场景。

金庸,是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两人谈了很多,金庸对新中国在1978年以后的表现表示了高度认可和赞扬。对于邓小平等人对历史问题的处理,也是高度肯定:实事求是,坦白公正!

两人谈到最后,邓小平让金庸提提建议,金庸坦诚地说道:“没其他意见,就是希望目前的政策能够长期推行。大家担心,目前的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大的变化。”

邓小平肯定地回答道:“说得对,其实,国内人民也是这样希望的。我们召开这次十一届六中全会....就是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的。”

会谈很愉快,金庸没有失望,邓小平果然是他心中那个伟大的英雄。

让 金庸更为高兴的是,中国在1982年宣布: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这恰好是金庸预测的“十五年”。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当时,金庸就在北京。

他得知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称赞道:这是天才的设想。

然后,金庸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人民日报,其中谈到了一国两制,金庸用两句话做了评价:一言可为天下法,一语可为百世师。

一个“一国两制”,让金庸彻底变为邓公的超级粉丝了。

对于表现积极的金庸,北京没有忘,也不能忘。

198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了,金庸成为了委员。“大侠金庸”,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做出了不少贡献。

1990年,邓小平在接见“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各位委员”时,对金庸等人的工作,做出了高度评价:“历经五年,你们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我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对文件的形成表示祝贺!”

那一刻,金庸眼眶湿润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在他眼里,邓小平不高的身材变得高大起来了.....

1993年,69岁的金庸将经营三十多年的《明报》转让了出去,他开始退休了。即使如此,他依然关心香港的回归,关心祖国的发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了,很遗憾,他未能看到香港、澳门的回归。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也去世了。

斯人已去,仿佛还能看到两人首次面谈的场景,耳边仿佛传来了金庸的那句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责任编辑:

网址:1981年,金庸收到了北京的访问邀请,趁机提出条件:我想见邓小平 http://c.mxgxt.com/news/view/20197

相关内容

40年、200多站、300余件,北京地铁壁画是怎样诞生的
“金庸热”消退了吗?作家六神磊磊谈经典化之后的武侠小说
画廊周北京迎来第八年,“漂留”为主题聚集30余家艺术机构参与
京华访楝树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穷困至死,胡适:我养你,但须答应三个条件
文学|“我为什么写小说”——新京派作家常小琥谈其代表作《收山》
梁羽生与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学馆,南京雕塑家:雕塑与武侠的取舍哲学相通
梁羽生、金庸雕塑入藏香港文学馆
息烽返乡青年变身农机“玩家”!
马克龙爆料:美德强烈反对邀请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