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烈烈轰轰大丈夫——访偃师颜真卿墓

发布时间:2024-07-22 23:28

在大唐王朝289年历史中,有很多影响国祚兴衰的重大事件,其中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当数“安史之乱”!这场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755年)的大动乱,历时七年多,使大半个中国惨遭战火摧残,天下生灵涂炭,不但使“开元盛世”毁于一旦,还差点断送了大唐江山,从此,大唐王朝由盛转衰,走上了下坡路。

乱世出英豪,板荡识忠臣。在阻止和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天下涌现出不少壮怀激烈,不畏生死的文臣武将和忠义之士,颜真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用这样的诗句称颂颜真卿:“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这位“烈烈轰轰”的大丈夫,不仅因在平息安史之乱中奋勇抗敌、砥柱中流,在李希烈叛乱中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所表现出的忠烈与风骨而名垂千古,更因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崇高成就与地位而受到天下文人雅士的敬仰。因此,早就被我列入《踏访唐宋》书稿的写作计划。甲辰盛夏,我与文友崔战杰、海萌辉、周首林三君相伴同行,来到颜真卿墓地,凭吊这位大唐先贤和书法先驱。

在颜真卿墓前,穆向阳君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当地历史文化和颜公墓的前世今生。

颜真卿墓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汤泉村。因为一位朋友的周到安排,村委会干部穆向阳在村口等候,带我们径直来到颜真卿墓前。

偃师是河洛文明的核心区,二里头夏都遗址见证着这里的古老与辉煌。山化镇是洛阳东部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处在邙山以南的“龙头”之地,众多历史名人安葬于此,遍布城乡的累累墓冢,庙堂碑亭,彰显着河洛文化的深沉与厚重。汤泉村名的由来就与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有关。相传商汤驾崩后,被安葬在都城西亳(今偃师商城遗址)东北的邙山上,即现在的山化乡蔺窑村。汤王陵原有祭殿,俗称汤王庙。后来发大水,汤王庙被冲毁,檩条等随雨水漂到汤冢西沟内,人们认为汤王的魂灵看中了这条沟的风水,就在沟内重建了汤王庙。此沟以庙命名为汤王庙沟,后成村落。到了20世纪30年代,汤王庙不远的地方突然涌出一股泉水,人们称为汤泉,汤王庙沟也改名叫汤泉村了。

与颜公墓毗邻的颜真卿小学

颜真卿墓坐落于汤泉村口,沿颜真卿小学门前台阶拾级而上,即颜公墓园。墓园占地近四亩,墓前是文化广场,广场中央,一条方砖铺成的甬道直达墓冢,甬道两旁栽满常绿灌木,墓冢前一排高大的雪松遮天蔽日。墓冢依山就势,呈斜坡状封土成丘,颇显气势。墓前有石碑三通, 正中墓碑高耸挺拔,碑身用青砖砌体,大理石镶面,琉璃瓦覆顶,上书:“唐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此碑为1993年5月偃师山化乡政府和汤泉村委会重修颜真卿墓园时所立。两侧是两块不大的明清古碑。东侧为《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时任偃师县令吕纯如所立。吕纯如是吴江人,官至兵部侍郎,他在偃师做知县期间,踏勘中州历史古迹,发现了颜真卿墓。遂对其进行重修,亲自撰文并书丹,刻石立碑于墓前。碑文记叙了他重修颜真卿墓的缘由:“余不佞,承乏西亳,搜求往代故迹,而公墓在城北一里许,乃为愚民所蹂躏,第见荒烟白草,孤冢岿然而已。因为剪其蓁芜,树之贞珉,而因制不腆,以识九京于不忘云。”其意是说:“我是个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奉命到偃师来当县令,在搜求历代历史古迹时,于县城北一里的地方发现了鲁公的坟墓,但墓已被无知的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只是在荒烟白草间隆起一座孤坟而已。我便派人清除了荆棘和杂草,立了这通碑,并写下了这篇不像样子的文章,为的是让人们知道颜鲁公的坟墓就在这里,从而永远记住他。”这块碑高1.75米,宽0.6米,厚0.15米,历经数百年,碑面剥蚀严重,但部分碑文字迹仍可辨识。西边这块碑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偃师知县汤毓倬整修颜公墓时所立,正面“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一行大字为时任河南知府张松孙题写。穆向阳君向我们介绍,多亏了这两块不起眼的明、清石碑,由于体积不大,不引人注意,得以逃脱“文革”中被砸的厄运。因为这块碑的发现,为颜真卿的游魂找到了归宿,才使文物部门确定这就是颜真卿墓,列为文物予以保护。

颜真卿祖籍琅玡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西安市),死于蔡州龙兴寺(今驻马店市汝南县),为何葬于偃师汤泉村?针对我们的提问,穆向阳君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讲起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颜真卿墓的前世今生。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出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一个官宦之家,三岁丧父,在母亲悉心教育下长大成人。他学问渊博,知文擅书,对母亲非常孝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颜真卿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任秘书省校书局著作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母殷氏辞世,真卿辞职守孝三年。天皇元年,颜参加制举考试,以优异成绩入选,先后任醴泉县尉,长安县尉,后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为官初期,颜真卿就表现出他卓越的才华和刚正的品格,并因此得罪了权相杨国忠。天宝十二年(753年),将其调离京师,出任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太守,故后人称为“颜平原”。

唐玄宗晚年昏淫,宠信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手握重兵,伺机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虽不断有人告发,但玄宗就是不肯相信。平原郡属安禄山管辖,有卓越政治远见的颜真卿料定安禄山必反,而一旦反起,平原必为要冲。于是他假托由于霖雨修城煌,暗中集结兵力,收养死士,储备粮食军械,做好守城的准备。表面上却佯装无事,与宾客饮酒划船,骗过了安禄山的密探,未引起安禄山的警觉。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反唐。当时大唐承平日久,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叛军所经过的州县望风瓦解。当地官员或开门投降,或弃城逃跑,或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只有平原郡奋起抵抗,坚守御敌。颜真卿派司马参军李平到京城报告前方军情,唐玄宗听了叹道:“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不知颜真卿是何等样人,竟有如此作为!”平原郡原有3000守军,颜真卿又招募万余人,派手下将官分队统领。为激励士气,他在城西门设宴犒劳官兵,陈述利害,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为之感奋。

叛军攻下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被杀。安禄山派段子光送李憕、卢奕、蒋清的头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对各位将领说:“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杀了段子光,把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些时候,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此时的颜真卿,俨然大唐天下一面忠君勤王的大旗,在他的感召下,饶阳、济南、清河、邺郡等地讨贼军纷纷奉他为主帅,率军投奔或听命其调遣, 在燕赵大地抗击叛军。朝廷亦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

公元756年夏,太子李享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自行登基,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向肃宗汇报军政事务,肃宗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任河北招讨使。当时军费困难,颜真卿就收取景城的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剂,保证了军费供给。

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也是坚毅忠烈之士。

叛乱发生后,他与人秘密策划了“土门起义”,杀了安禄山派来守卫土门(陕西富平)的两员大将。受此影响,远近响应,共有15个郡叛军守将被杀,被唐军占领。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围攻常山,颜杲卿坚守孤城,奋战六天六夜,终因箭尽粮绝,城池失陷。敌兵将刀架在他儿子颜季明的脖子上,胁迫杲卿投降,他坚决不降。季明的头被当面砍了下来。敌人将杲卿押往洛阳,他当面痛斥安禄山,安禄山大怒,叫人把杲卿绑在天津桥柱上,处以“节解”(肢解并吃他的肉)的酷刑。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亦被残忍杀害。唐王朝江山虽然后来是由郭子仪、李光弼等统兵恢复的,而最初颜氏兄弟及众多忠勇之士在战乱中奋起,坚持抗贼,拖延了安禄山西进的速度,分散了敌人的兵力,为朝廷的撤退和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其功劳是不可埋没的。颜氏父子、兄弟面对强敌和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万世为之敬仰。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颜真卿到凤翔拜见肃宗,被任命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他认真执法,刚直不阿,受到权臣的忌恨,曾多次被排斥出京,到外郡任职,先后任饶州刺史、升州刺史、冯翊太守、薄州刺史、蓬州长史、浙西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762年,肃宗去世,代宗继位,召颜真卿回长安,封检校刑部尚书、鲁郡开国公,故后人又称他为“颜鲁公”。

当时,宰相元载、太监鱼朝恩、右仆射郭英义专权,飞扬跋扈,阻塞言路。颜真卿“痛贯心骨”,坚决与之斗争,他上书皇上:“今天下疮痛未平,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说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元载死后,杨炎、卢杞相继为相,他们都害怕和忌恨颜真卿的耿直。此时颜已年迈,位至太子太师,声望崇高。奸相卢杞暗中盘算,要用计谋陷害他。颜真卿去见卢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被害,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就这样不容于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起兵反唐。卢杞想借刀杀人,极力怂恿德宗派元老重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颜真卿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以社稷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来到许州见李希烈。李希烈深知颜真卿功高位重,正气凛然,便一次次对他威胁利诱。颜真卿抱定吾守吾节,死而后已的决心,始终不肯屈服。李希烈怕他动摇军心,便把他送回自己老巢蔡州,软禁在龙兴寺里。真卿自度必死,乃作遗表、鉴志、祭文,指着寝室西壁下曰:“此吾殡所也。”他挥笔写了一副草书对联:“不忍金瓯缺,长怀玉露情”,表白他坚贞不屈的忠心和维护大唐统一江山的志向。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李希烈攻陷汴州,自称皇帝,国号“大楚”。他派太监到蔡州龙兴寺,向软禁于此的颜真卿宣诏,拜颜真卿为大楚朝大司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袭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气得浑身发抖,大骂:“汝为叛赋,怎敢称诏!颜某不受贼诏!”太监说:“皇帝口谕,颜真卿如不接旨受封,立即赐死。”颜真卿宁死不屈,凛然拒贼,被叛军缢死,终年76岁。时为兴元元年(784年)八月初三。颜真卿死节噩耗传出后,三军悲恸,嗣曹王李皋为之痛哭。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奉命前往汝州劝降李希烈时,即知此去前路凶险。途经洛阳时,他特意去看望了在偃师做县丞的堂兄颜春卿。与亲友离别时,颜真卿不无感伤地说:“吾死之后,愿葬偃师。”颜真卿被害半年后,叛乱平定,后人迎回灵柩,将其安葬在于邙山南麓汤泉村头被称为“老龙头”的这个地方。

在 “安史之乱”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颜真卿作为一场戏的主角,演出了一部威武生动的活剧,让天下人见识了颜氏兄弟的忠诚与刚毅,见识了文人雅士的气节与风骨。而真正让他扬名于后世的,还是他不朽的书法人生。

颜真卿出生于世代精通文字书法的士大夫家庭,上至其九世祖颜腾之,各代均有以善书而名天下者。他的五代祖是北齐时著名学者颜之推,曾祖父是唐初学者颜师古,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贞均精通文字书法。他曾不无自豪地说:“真卿自南朝来,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当代所称。”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生长的颜真卿,成为一个大书法家是很自然的。

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很有学问,且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当时他家境贫寒,没有纸笔,他就以黄土扫墙来练习书法,并时常在大至径尺,小至方寸的石块上练字,以致后来养成了书石的嗜好,直到晚年还“载石以行,砻而藏之,遇事以书,随所在留其所镌石”。就这样,颜真卿在艰苦的条件下,靠着勤奋好学,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踏上仕途之后,他曾两次辞官前往洛阳,拜著名书法家、草圣张旭为师。第一次是20岁时。张旭只将自己写的字和前贤墨迹让颜真卿观摩临习,并指导他从中领悟自然万象和书法真谛。此后他“夙夜工勤,耽溺翰墨”,然而“虽四远流扬,自未为稳”。于是,35岁时又再次辞官往洛阳裴儆宅,请张旭指点笔法。张旭见他学书心诚,便以多年体悟总结的用笔法教之,对颜真卿启发很大。后来颜真卿写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对张旭的用笔法进行了总结。在张旭的指点下,颜真卿果然进步神速。董逌《广川书跋》指出:“书法相传至张颠后,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颜真卿早期学书能得到张旭的指教,对他以后的书艺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颜真卿墓前话颜公,我们对墓冢下这位文化先贤的敬意逐渐升华。

当然,除受名师指点外,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颜真卿于前人法帖,无不潜心临习,从而形成了古拙雄浑的书风,脱尽初唐娟媚旧习。对于王羲之书体以及初唐四家,他也潜心研习,其大楷《东方朔画赞》就是在王羲之同名小楷基础上的再创造。颜真卿概括了由汉魏至盛唐诸多名家书艺的艺术精华,精研诸体,荟萃众家,推陈出新,终于创造出“颜体”楷书这一新的书法艺术流派。

自隋至盛唐的100多年中,行草书曾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张旭、李邕等一代大家,唯独楷书却一仍旧习,一直没有大的发展。“晋唐以降,日趋姿媚”。楷书领域萎靡不振的局面,不仅与行草书艺蓬勃发展的形势不相谐调,而且也与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大唐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楷书的大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而颜真卿正是这一变革的代表人物。宋代苏东坡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可以说是一位艺术生命长久,创作精力旺盛的高产书法家,行踪所至,笔迹广布人间,见于前人著录的就有120余种之多,传世至今的书迹也有70多种。颜真卿的书法创作数量之多,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堪称书坛独步。端庄严整、浑厚朴实、疏朗开阔、雍容大度的颜书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体现了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自唐以降,每个学书者临摹颜真卿的书法,领悟他的艺术,无不为其高超至臻、随心所欲,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水平所折服,从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收获和营养。历史上从颜书入手,或从颜体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后自成家者,代不乏人。如唐朝的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轼、蔡襄、黄庭坚,元代的康里回回、释傅光,明代李东阳、徐霖,清代的刘墉、何绍基、钱沣、赵之谦等,都深受颜书的影响。不仅如此,比起张旭狂草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幻莫测的书艺来,颜楷是一种更为平易近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世俗风度,它使精深的书法艺术更加大众化,更易使人们普遍接受,人人都可以凭自己不同的天赋,从他建立的法式中,去寻求美、创造美。因此,本来就吸取了当时民间抄写书法的颜体楷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民间通行的书体。清代书论家包世臣曾说:“平原如耕牛,稳实而利于民用。”这正是颜书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生是短暂的。一个人的一生,能在某一方面取得被大众认可的成就,为社会发展有所贡献,就足以名垂史册了。像颜真卿这样文武兼备,胆识过人,品高气昂,书冠人峰的全才,可谓凤毛麟角。纵观他的一生,身居庙堂之高,以正直秉公立身,不与权贵屈身为伍;主理一方政务,勤于民生谋断,百姓为之称颂;国难当头之际,凛然挺身而出,生死置之度外,不惜慷慨赴死;他终生精琢苦练,书诣至臻,冠绝人峰,在中华文化史、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烈烈轰轰的大写人生,堪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典范。他是一个真英雄,伟男人,大丈夫!

文脉是有凝聚效应和传承基因的。一个地方的文风、文脉兴盛与否,与这个地方的代表性文化人物有直接关系。穆向阳君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我们山化镇不仅有颜真卿墓,汉魏时期楷书鼻祖钟繇、明清之际蜚声中外的“神笔”王铎,均葬在与颜公墓不远的地方,三座墓园依邙山、傍洛水,一线排开。”中国书法史上三位代表性人物长眠于此,为偃师、为河洛大地注入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基因,难怪偃师书法界大师级人物代出。前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就是其中的一位。同行的海萌辉君、周首林君,都是精研苦练书法艺术几十年并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我与崔战杰君虽学书不精,但耳濡目染,时常习学,对颜氏书法也略懂皮毛。此刻,我们站在颜真卿墓前,漫忆他那曲折悲壮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领悟他那卓越的书法成就和他对有唐以降我国书法艺术的深刻影响,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朝圣”般的感觉,逐渐升华了对这位文化先贤的由衷敬意。我凝视着眼前的这座墓冢,似觉它顿时高大起来,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灵魂,是那样的伟岸,须仰视可见:是那样的神圣,须虔诚可朝!

临行前,我们于颜公墓前鞠身三躬,表达对先贤颜公的凭吊缅怀。然后,依依告别颜公英灵,向此行的下一个目的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走去,去探访“中国第一王朝”的文明曙光。

自左向右:孟庆国、崔战杰、海萌辉、周首林、穆向阳。

责任编辑:

网址:【孟庆国】烈烈轰轰大丈夫——访偃师颜真卿墓 http://c.mxgxt.com/news/view/20337

相关内容

好家伙裴文宣李蓉你俩上辈子弄得那么凄凄惨惨轰轰烈烈全都嗑失忆药忘啦…
赵孟頫告诫学书者,初学写字别选颜真卿,容易走火入魔、无药可救
“南方夫子”言偃登上锡剧舞台
周传雄用五万粉丝大串烧,猛烈回击孟美岐
善良的包惜弱救助了受伤的完颜洪烈,却换来了“农夫与蛇”的残酷现实.....
岳母打工养活一大家,被女儿女婿轰出门,都是一群白眼狼
从《论语》专家到人人嫌弃,被北大学生轰下台的于丹,经历了什么
情绪失控的宋云辉,与程开颜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颜值太过出众,谁能抵挡这强烈的颜控魅力?出处见水印
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新编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