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本书,作为拉美文学入门索引
提及拉美作家,你首先想到的是……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如果退回60年呢?那时《百年孤独》尚未面世,略萨不到而立之年——1964年,当智利文学批评家路易斯·哈斯开启他的寻访“最具典型性”拉美小说家之旅,或许并不会想到,在以后的数十年里,这趟旅程中出现的10个名字都将是史册中熠熠生辉、长读不衰的经典。
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罗萨、奥内蒂、科塔萨尔、鲁尔福、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哈斯的“旅程”集结成册——《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以“预言家”的视野勾勒出拉美经典小说家的斑斓身影。它绝不是枯燥的评论集,更像是为十位作家所作的肖像小传:有细致的观察、精妙的描写,毫不回避的锋芒,即便是文学“小白”,也能感知其中的生动趣味。
而我们终将凭借这份时代的珍贵遗产,走入那神秘瑰丽的拉美文学经典世界。为此,《青岛日报》特别采访了上海99读书人编辑、《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责任编辑周展,与大家一同打开通往60年前的大门。
于“文学爆炸”曙光乍现时,
发出“我们”的声音
青报读书: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原著是什么时候,当时有哪一点特别打动你,使你想要把它呈现给国内读者?
责编:《我们的作家》的出版问世早在六十年前,在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文学界影响巨大,随着时间推移,这本书已经影响了几代读者。它诞生于“文学爆炸”曙光初现、但大环境仍然晦暗不明之时。当时的拉美知识分子,面对着国际上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和本地相对压抑的政治环境,同时又见证了古巴革命的胜利,他们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新的思想、新的表达纷至沓来,也真伪难辨,而现实距离他们的美好期望又是如此遥远。很多作家远走他乡,孤独地在海外开始他们的表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作家》横空出世,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无异于发现了一座灯塔。因为路易斯·哈斯寻访十位作家,其目的就在于为拉美这片大陆定义一种属于“我们”的声音。这不仅在文学上为拉美作家们提供了他们急需的指引,更为整个思想文化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鼓舞着他们在历史风云变幻之际干出一番属于“我们”的事业。
青报读书:一本书,找到九位专家级译者共同来完成,作为责任编辑,过程很艰辛吧。
责编:这本书在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就零星地翻译过本书的部分篇章。可惜当时因为各种原因,老一辈的翻译家和出版人未能以完整的形式引进这本书。2012年,作家本人对全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订,保留了原作的观点和思想内核,但调整了大量表述、行文顺序等。
这次在中文世界引进这本书,我们依据的是2012年版,邀请了老、中、青三代译者,大部分篇目为全新翻译,少部分是老译者根据新版进行了修订。能一次性和九位专家合作,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大家各有各的风格,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读者奉献了流畅精准的译文,我是感到与有荣焉的。
高水准的文学评论,
必然与繁荣的创作结伴而来
青报读书:很难想象作者路易斯·哈斯在60年前,就精准锁定了十位拉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没有面世。相信读者和我一样好奇,他是以怎样的考量标准,将他们的特质辨识出来的?
责编: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60年前的哈斯生活在时间的迷雾中,而我们已经看尽了故事的结局。其实我自己也很好奇,一位文学评论家,就算眼光再锐利,又如何能做到像他这般“开天眼”呢?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总结哈斯筛选的“标准”,又怎知道自己不是在“事后诸葛亮”呢?
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不在于哈斯有一个多么清晰的“考量标准”,而是他和他们这一批伟大作家都具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一往无前。
请容我做这么一个类比吧。20世纪80年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横跨三年拿下十一连胜,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围棋热潮。即便透过棋谱也能感受到,当年聂棋圣当真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一种强大的自信,能够意气风发地在棋盘上进退自如。那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以至于后人回望,总会觉得,他当年“什么棋都敢下”,而且“怎么下都是对的”。我们现在回看拉美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爆炸”,心情可能很类似国人感叹当年的棋圣。
设身处地地想象路易斯·哈斯的创作环境,也许就会感到,那就是一个思想上意气风发的时代,即便大环境压抑,可他们饱含着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我想,当路易斯·哈斯一边看着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罗萨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另一边看着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这些才华横溢的后起之秀,他对拉美文学的明天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并且,在他和同辈才子们的思想交锋中,他的眼光和文字也必然是被越磨越利的,他的自信心是越来越强的。所以,当他开始这趟采访之旅的时候,他具有那种一往无前的心气,他敢于表达,敢于判断,敢于接受时间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作家》不仅在内容上见证了“文学爆炸”,其诞生本身也是“文学爆炸”精神气质的明证。所以我在这本书的腰封上写道:“高水准的文学评论,必然与繁荣的文学创作结伴而来。”它们都属于同一个伟大的时代。
不同的主题、形式与语言,
共同的现实观照
青报读书:在前言里,有两个关键词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自由的内核,另一个是关于现实的思考,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拉美作家及其作品的共有属性吗?
责编:所谓“关于现实的思考”,很有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家都不会否认自己在直面现实、思考现实,然而对现实的介入程度如何,思考的方式如何,差异却相当显著。
比如巴尔加斯·略萨,年轻时信奉萨特的教导,坚信文学必须直接干涉现实,虽然他的思想随着年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从作品看来,他始终保持着对“人世间泥泞污浊的现实”的强烈关注。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巴尔加斯·略萨就对博尔赫斯这类高度抽象的、审美化的创作保留了相当的意见。
再比如,卡彭铁尔,自身是古巴革命政府的高级官员,在行动上是高度参与现实的,但是在小说创作中,他对形式上的审美有着强烈的兴趣,以至于哪怕写的都是真人、真地、真事,也会让哈斯感到“浮夸”乃至“喘不过气”。
所以,就像卡彭铁尔《人间王国》中的不同种族一样,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却拥有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而且每一种世界观都具有自己的勃勃生机。反映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十圣”的写作主题不同,趣味不同,形式不同,甚至语言都不同,但他们都创作出了好作品。
青报读书:应当说,拉美文学的腹地在欧洲,书中每一位被提及的作家都能在欧洲找到源流。哈斯在书里也直言不讳地提及一句流传已久的话:“拉丁美洲的首都是巴黎,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拉美的作家,他们一般都是流亡者或属于外交使团。”但是令人钦服的是,所有这些作家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本,完成了一种“向世界开放”的地域主义的塑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归功于拉美本土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因的强悍?
责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已经不局限于文学史,而是进入思想史的范畴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巴黎可谓全球的思想文化之都,不仅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长期造访,还有海明威、本雅明、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等许多思想和艺术大师停留当地,甚至我们中国也有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回国后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样看来,在起作用的因素绝不止拉美作家拥有强悍的想象和创造力。和我之前提到的一样,在那样一往无前和生机勃勃的时代氛围中,似乎一切都是可能的。
顺便提前预告一下吧。如果想深入研究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可以期待一下今年秋天“99读书人”即将出版的重磅文学评论《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看巴尔加斯·略萨如何以一位诺奖级作家的精读能力,拆解《百年孤独》的创作全史。
一本讲作家故事的书,
也是一个时代的鲜活见证
青报读书:十位作家中,可能真正为普通读者熟悉的是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略萨。说说你对书中描写的这三位作家的印象吧,书中对他们及其作品的评述有没有改变或者颠覆你的固有认知?对博尔赫斯其人的描述,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后记中讲述的一个细节:当他在某个拐角过马路的时候,有人抓住了他的胳膊,他猜想,那人是为他引路的。当他到达路的另一侧时,他听到一个声音说:“谢谢你带我穿过了马路。”原来那是另外一个盲人。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并非我们想象的文学评论那般枯燥难读,而是充斥着诸多生动的描写,甚至还有冒犯。
责编:译者陈皓老师和我在青岛方所给这本书做活动时,起了一个名字叫“大型种草机”,我觉得这正是《我们的作家》的特色——它就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讲作家的生平故事,讲作家们讲的故事……它完全不需要读者预先饱读拉美小说乃至各种文学理论,更不会用各种学术黑话来粉饰装点门面。在我心目中,它成功地做到了文学评论本该做到的事情——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建起桥梁。
要说我个人对哈斯描写的印象,这倒不太好回答,因为客观上说,当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都处于创作生涯的起步阶段,尚未拿出决定性的代表作。也是有鉴于此,哈斯对这两位的评价稍显严苛。我想,哈斯在2012年重新修订时,在看过《百年孤独》《公羊的节日》之后,他应该也不会完全同意当年的自己吧,但很可贵的是,他的修订依然保留了五十年前的观点,诚实地面对了时间的迷雾,所以2012年的新版《我们的作家》依然像五十年前一样,是那个年代的鲜活见证。
青报读书:对于卡彭铁尔和科塔萨尔这两位相对陌生的作家,不得不说,作者成功激起了一位普通读者的兴趣——特别是前者作为拉美小说先驱,曾经的古巴驻法国大使身份以及在小说中使用交响曲式结构的创意做法;后者作为马尔克斯崇拜的偶像及其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感觉在本书中,作者对于科塔萨尔怀有明显的偏爱,你有没有察觉?
责编:哈斯确实对科塔萨尔抱有更多个人感情,而且科塔萨尔也是《我们的作家》能够成书的一个直接原因——哈斯的这趟文学之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塔萨尔的鼓励。作为一名编辑,我很理解这种感情,因为我在编稿的时候也很难避免在这些作家之间“厚此薄彼”。比如我个人认为,哈斯这本书里写得最好的一篇恰恰是中国读者最不熟悉的作家——吉马良斯·罗萨。再比如,我自己作为卡彭铁尔的编辑,对我们的“老卡”感情最深。他在短篇小说集《时间之战》里展现的十八般武艺,各种创作技术、历史掌故、音乐和建筑素养等等全都信手拈来,将这些全部化为小说的艺术,非常震撼,而且对读者的素养要求极高。在这个意义上,哈斯反而未必是卡彭铁尔的理想读者,他看到了老卡对于巴洛克的追求,但——这是我中文编辑的一家之言——并没有吃透老卡语境中的巴洛克的意义,因而他很可能忽视了老卡作品藏在纸面之下的四通八达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所具有的强健生命力。
当然了,这不妨碍哈斯客观地把卡彭铁尔放在本书开篇,作为其评价坐标系的原点,也不妨碍读者在哈斯的评论之上继续展开更广泛的讨论。正是这些跨越一代又一代人的对话和反思,让作品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读者身上扎下根来。
一份拉美文学的“入门”书单
青报读书:如果我们把本书作为一本拉美文学入门索引,那么接下来,又当从哪些作家的小说开始,开启我们的拉美文学入门阅读呢?
责编:我还是想说明,大家提到“某某入门”的时候,比如“编程入门”或者“摩托车维修入门”,仿佛这是一个完全陌生、跟我们不相干、只是因为好奇才想随便了解一下或者偶尔有用才想稍微学一下的知识领域。但我认为拉美文学不是这样的,拉美文学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拉美文学发扬光大的四个字——“魔幻现实”——现在被多少人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现实世界永远不是理性的、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还有无数在我们逻辑认知之外然而同样无比真实的那些感性的、懵懂的、踟蹰的体验,它们非常需要在文学艺术中获得一片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如果一位读者能够顺着《我们的作家》这座桥梁走入拉美文学世界,那么前方的人生将会是更加广阔且安心的。
至于具体哪些作家和作品,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综合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可读性,我可能会推荐这些书:
《时间之战》(卡彭铁尔)——试金石级别,某种意义上包含了所有“十圣”的影子;
《虚构集》(博尔赫斯)——对刚接触拉美文学的读者较难,但在国内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他不只有《百年孤独》,可以从短篇入手;
《酒吧长谈》(巴尔加斯·略萨)——推荐的唯一长篇,但可读性超强。
《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
《我们的作家》
〔智利〕路易斯•哈斯 著 陈皓 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稿件初审:骆玉龙
稿件复审:董彦乐
稿件终审:刘 燏
责任编辑:
网址:把这本书,作为拉美文学入门索引 http://c.mxgxt.com/news/view/20888
相关内容
书荐丨《八十本书环游地球》:哈佛大学教授的80堂文学课,不可错过的各大洲经典之作一本无法被归类的书,智利作家拉巴图特新作《理性的疯狂梦》深入科学与技术的黑暗之心
书法这门艺术,我国是日本的祖宗,为何如今业内多推崇岛国名家?
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
新书推荐|《视觉艺术中的意义》:潘诺夫斯基带领读者走进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学
以文学勘破“人心的反复无常”|诺奖作家艾丽丝·门罗辞世
独家专访邱华栋:让心灵回归文学,让文学回归社会|名家有约
张新颖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环球文学旅行之浮想
29本人类学名著 | 理解人与文化
徐则臣:文学趋同的时代 让写作呈现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