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 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
4.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比如先民诗 经的“可以怨”),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性的信息载体传播(相传尧时交通要道设“诽谤木”,即今天的“华表”)。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党报系统大都设有“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 信,一部分公开见报(党报普遍开辟“读者来信版”),一部分作为内参 呈报上级党政部门,一部分由报社转给读者所在单位提请关注解决。“文革”结束后,《人民日报》还开设“今日谈”栏目,刊登小言论,贴近生活,一事一议。但 靠读者来信反馈舆情,规模和数量非常有限,特别是缺少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锻造 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真理标准讨论主要是依托于官方纸媒,由《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加上新华社国内部大声疾呼,那么今天牵动全国的舆情不 少是以互联网为发端,至少也经过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审慎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舍新闻和评论,民众真实的社会印 象、对公权力的真实评价有时反而需要从互联网上寻觅印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全国影响的批评报道往往出自《人民日报》(如报告文学 《人妖之间》)和中央电视台(如“焦点访谈”栏目);几年前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因为被不当收容而致死,经报纸披露后,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民和 法律专家强烈关注,最终促使政府废止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制度。即使是同一家新闻单位,比如《人民日报》及其主管的人民网,在广西南丹矿难中角色也有分 工。报纸驻广西站记者发来的稿件,首先和主要在人民网发表,揭露黑心矿主和地方政府瞒报事故的真相,激起网民公愤,“强国论坛”上骂声一片,中央领导做出 严厉批示;此后《人民日报》才跟进报道。这次以互联网为主的舆论监督,不仅重惩了不法矿主(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原南丹县委书记(死刑),而且促进了 立法进程,半年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很多条款吸取了南丹矿难的教训。
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 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联网对舆论聚合功效的指标包括:网站Page View、新闻跟帖数;BBS注册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发 帖数、浏览数、跟帖数;网上文章转载率;博客点击量。网上舆情还经常伴随网下的联动,比如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台)的呼应,乃至现实行动,包括上访、群体 性事件。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二、2007年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1.社会敏感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焦点
网址: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c.mxgxt.com/news/view/209032
相关内容
舆情分析报告.pptx网络舆情分析报告(13页)
煤矿舆情状况分析报告.pptx
2021年全年年度网络舆情舆论热点事件分析研判报告(整合版)
《欢乐颂》舆情总体分析报告
2024年3月舆情分析报告【整理版】
行业热点舆情分析报告怎么写?
基于搜索引擎索引分析的互联网舆情监控研究.docx
银行负面舆情成因分析报告.pptx
北京冬奥会国内舆情分析报告